APP下载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命名的思考与建议

2014-03-31朱海风

关键词:运河工程

朱海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5)

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修建了不计其数的水利工程,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对历史和人类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人们对这些水利工程命名大多是以工程所在地、地势、时间、人名、文化寓意等等来称谓。人们看到这些工程就想到它的名字,同样想起这些名字就想到了这些工程。一个工程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包含了这个工程的价值和作用,甚至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符号。所以,一个水利工程的命名对这个工程来说,实质上是一个水利工程文化精神传承、创新的体现,其本身应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含量。

一、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命名及其分类

中国古代修建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在修建工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其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以工程所在地命名的工程

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今天扬州开凿了人类史上第一条运河——邗沟,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这应是世界上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运河[1](P91)。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于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的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2](P64)。

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3]。

睢阳渠。建安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4]。

白沟。又名宿胥渎。建安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4]。

平虏渠。建安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4]。

泉州渠。建安十一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4]。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5]。

山阳渎。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6]。

济州河。始凿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一月。至元十八至二十年,由奥鲁赤主持引汶水、泗水,从济州(今山东济宁)西北到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西南)开凿一条一百五十多里的济州河。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运河),经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河(即今黄河下游),经东阿(在今山东东阿南)、利津入海,然后由海运入直沽(今天津大沽口)达大都。此后因海口淤沙壅塞,运道不通,又改由东阿陆运至临清(在今山东临清南)入御河。至此,元代南北航运已大致沟通,所不通者,仅东阿和临清之间一二百里的旱路。会通河开成后,济州河也通称会通河。至元二十四年实行大规模海运前后,元朝主要是实行海运、水陆和海河转运并重的办法以解决漕运问题[7]。

(二)以工程所在地理方位命名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公元前514—公元前473年)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8]。

阳渠。东汉为解决洛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而建。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在洛阳城西开渠引洛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洛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阳渠”之称谓,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证及分析,可以判断为,“渠”,即人工开挖之意;“阳”,即水之北或山之南。“阳渠”,洛阳段还另称为“谷水”。由此可知,该水系属邙山南面山谷汇流之水。同时,还有“南阳渠”、“北阳渠”之称。通济渠西段,位于东至黄河南岸,西至隋都洛阳的运河,属古洛河的组成部分,古今多称“洛河”或“洛水”。伊河、洛河汇流后称伊洛河,但多称洛河。曹植著名的《洛神赋》即为洛水之神而作。在大运河段的细分上,此段还称为“阳渠”[9]。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两宋在唐代原有纤路、斗门基础上疏浚旧道,开挖新河,增设闸堰(西兴、钱清北、钱清南、都泗、曹娥、梁湖和通明七堰)。浙东运河变成支撑南宋政权的生命线。

江南河。大业六年,隋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10](P5)。

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年)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年)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10](P227)。

漕渠。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1](P159)。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有六段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

第一,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第二,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第三,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第四,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第五,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第六,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11]。

(三)以工程起源地和终点命名的工程

荆汉运河。荆汉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8]。

巢肥运河。巢肥运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与流入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的施水连接起来[12]。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始建于隋代(581—618年)。它始于北京,止于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江河,全长2 7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分8段:北京到通县称通惠河;通县到天津称北运河;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或卫运河;临清到黄河北岸称山东北运河;黄河南岸到韩庄称山东南运河;韩庄到清江称中运河;清江到六圩称里运河;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13]。

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下游从颐和园昆明湖通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道,长约10公里。京密引水渠是为了把密云水库的水引进北京城区做饮用水的人工渠。

(四)以人名命名的工程

子胥渎。又称扬水、江汉运河。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故称“子胥渎”。

伯渎港。公元前486年泰伯奔吴带人开凿伯渎港即邗沟江南段(古运河无锡段),又称古吴水,为古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 4 万顷)[1](P118)。

桓公沟。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1](P281)。

贾鲁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臣工部尚书(掌管各项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的长官)贾鲁奉诏为总治河防使,开始加固整修、清淤疏浚小黄河已有古道,勘测挖掘部分新河床。为感贾鲁治水之恩,民谢贾鲁之德,从此就把这条河叫成贾鲁河。这个名称后来变成了从源头绕经郑州到入颍河河流的总名称,流传至今[14]。

(五)以时间命名的工程

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隋大业元年(605年)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年)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 2 700 公里[15]。

开元新河。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

(六)以文化含义命名的工程

鸿沟。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颍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1](P93-95)。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9]。

新河。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泝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16]。

利漕渠。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16]。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年)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17]。

永通渠。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

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15]。

永济渠。大业四年,隋炀帝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隋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15]。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年)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

御河。北宋时对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18]。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建隆二年(961年)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年)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年)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19]。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20]。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20]。

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早在中统二年(1261年),郭守敬即上水利条陈六条,其中之一是建议引水通金代中都(今北京),东至通州的旧漕河,南向开河至杨村(今天津武清),但通州至大都五十里之间,水源缺乏,仍然需要陆路运输。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建议疏导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过双塔、榆河,引一亩、玉泉诸水(在今北京昌平境)至大都西门入城内,汇为积水潭(亦名海子),再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置坝闸二十一座。隔年河成,赐名“通惠”,这样,漕船即可一直开进大都城[21]。

会通河。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全长二百五十里,历时六个月完成。中建坝闸三十一处。至此南北航运已全线沟通。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1](P134)。

洛惠渠。洛河最上游的人工渠,因受洛河惠泽而得名。洛南县城西去约30公里,在洛源镇张坪乡五龙村二组可见洛惠渠渠首闸门。1958年,洛南人拿着铁锹、铁镐,历时一年建闸门,沿着山腰劈山凿岭、架设渡槽,修起了这条引水渠。

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林州原名)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二、国外水利工程命名及其寓意

(一)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汗谟拉比渠。古巴比伦王国修建于幼发拉第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

赤约斯大坝。赤约斯是音译,英文Chief Joseph的意思是“约瑟夫酋长”,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印第安酋长之一。

胡佛大坝。胡佛水坝的命名还经历过一番曲折。1936年水坝落成时,共和党领袖胡佛正在台上,水坝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民主党人对此耿耿于怀,很不服气。之后胡佛下台,他们便把胡佛水坝更名为鲍德水坝,鲍德是附近一个城市的名字。此后共和党人重新得势,鲍德水坝又变成了胡佛水坝[22]。

“查理曼大壕沟”。公元793年开挖,沟通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运河。

(二)以地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嘉德水道。罗马帝国时期建设的一系列城市供水系统以及引水渠道,位于法国。大约在公元50年,处于鼎盛的罗马帝国已把地中海收为内湖,为了把Uzès的水送到当时的重镇尼姆,他们建造了一座50公里长的水道。这座以拱形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共动用500多工人,耗时15年,用高超的工艺,将山间的泉水,穿过崇山峻岭,运抵尼姆市,每公里落差仅24厘米。为了保证每一段流程的坡度,工匠们在有些地段需要开山凿石,而工程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水从嘉德河谷上经过,由此就产生了嘉德水道桥[23]。

加州水道工程。该工程原称为费瑟河及萨克拉门托——圣华金三角洲引水工程,于1951年由加州议会批准,由加州政府投资兴建。全部工程分两期完成,主要调水路线是在萨克拉门托河支流费瑟河北支上游兴建5座小型水库(费伦奇曼湖、安蒂洛普湖、戴维斯湖、阿比桥湖和迪克西雷夫奇湖,总库容2.76亿立方米),在费瑟河干流上游兴建大型蓄水库——奥罗维尔湖(Oroville,总库容43.6亿立方米)。

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海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

阿斯旺高坝。阿斯旺水坝(Aswan High Dam)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Nile)河干流上,在首都开罗以南约800公里的阿斯旺城附近。

因皮里尔灌区。该灌区是整个北美洲西部最大的一个灌区,引胡佛坝20%的水量灌溉土地。因皮里尔地区原是一片沙漠,但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开发这个地区,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经过10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灌溉,当地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农业年均收入达10亿美元,排在美国前10名。

特里坝。位于印度特里城附近巴吉拉蒂(Bhagirathi)河与其支流比伦格纳(Bhilangana)河交汇处下游约1.5公里处,最大坝高260.5米,为斜心墙堆石坝。水库库容35.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6.2亿立方米。工程控制流域面积7 511平方公里,设计洪水流量15 540立方米/秒。

(三)以工程起点和终点命名

科罗拉多——大汤普森工程。科罗拉多河——大汤普森河调水工程于1938年开工,1959年完工,将科罗拉多河上游格兰比水库、影山湖威洛河水库和格兰德湖的水量经21.1公里长的隧洞,穿过落基山脉调往东部,每年可调水3.8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用水8 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8万公顷。该调水工程建有水库10座(总库容超过12.25亿立方米)、泵站4座(总扬程187.5米)、发电站7座(总装机18.4万千瓦,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经多年运行,该工程实际调水量为2.84亿立方米[24]。

(四)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水利工程

中央河谷工程。中央河谷工程是美国为解决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南部干旱缺水及城市发展需要而兴建的4项调水工程之一,1937年开工,1982年大部分工程竣工。

(五)以寓意命名的水利工程

伊泰普水电站。流经巴西和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the singing boulder)[25]。

卡拉库姆运河。长约840公里(520哩),从阿姆河沿卡拉库姆(原意为黑沙)沙漠边缘延伸到阿什哈巴德(Ashgabat)西面的盖奥克泰佩(Geok-Tepe)。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延伸到海海滨地区,全长1 400公里(870哩)。其中450公里(280哩)适于航行。河水主要用于灌溉;运河上捕鱼也已有所发展[26]。

“异教徒坝”。尼罗河流域的一系列古代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650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六)以国家命名的工程

马拉(Mala)水库。公元前3世纪建设的水利工程。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

三、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命名的若干建议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东线工程已峻工通水,中线工程2014年通水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通水的那一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中线工程作为一项伟大工程的建设使命已经结束,随之进入的是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况且,原来的名称字数较多,不易顺口。因此,我们这些深受其恩惠的人们有责任给它起一个既响亮又有历史意义的名字。希望这个名字能够寄托起决策者的期望、规划者的厚望,能够承载住建设者的愿望,能够担当起这项工程的历史责任,能够代表人们的心声,能让人们记住这个时代,能表达中国运河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此,我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命名有以下建议。

(一)是否取“渠”字

渠:人工开凿的水道。沟渠或水渠,用来引水排灌的水道,开挖渠道,水到渠成。《说文》:“渠,水所居。”[27](P315)《尔雅·释水》:“渠,坑也。”《礼记·曲礼》:“门闾沟渠必步疏:‘沟也。’”[28](P2)《国语》:“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

(二)是否以工程所在地命名

第一组,是否以工程发源地和工程终点命名,如:

东线:苏津渠,意寓江苏到天津。

中线:豫京渠,意寓河南到北京。

西线:江河渠,意寓江河相连,共济西北。

第二组,是否以工程终点命名,如:

东线:通津渠。

中线:通京渠。

西线:通天渠。

第三组,是否以工程起点命名,如:

东线:杨福渠(扬州市为起点)。

中线:丹福渠(丹江口为起点)。

西线:江福渠(长江源为起点)。

(三)是否以文化寓意命名

第一组,用“济”字组合。《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于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由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怀来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古淀桥,则河之通济甚便。”[29](P347)渡水到达彼岸。唐代王度《古镜记》:“绩携镜上舟,照江中数步,明朗彻底;风云四敛,波涛遂息;须臾之间,达济天堑。”济民的意思,语出《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30](P221)孔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后因以“济民”谓救助百姓。晋代葛洪《抱朴子·备阙》:“责其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元代许衡《训子》诗:“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例如:

东线:达济渠。

中线:和济渠。

西线:共济渠。

第二组,取水利“利”民之意,有利于民。《逸周书·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31](P409)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於言矣。”[32](P118)如:

东线:济民渠。

中线:惠民渠。

西线:利民渠。

第三组,取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如:

东线:和谐渠。意寓和谐社会实现的意思。

中线:梦成渠。承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设想。

西线:天福渠。意寓是高原人民的福祉。

(四)是否以复合型寓意命名

1.第一组

东线:运新渠。意寓古老大运河获得了新生。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中国历史1 400多年的文明,而南水北调则是运河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其功能由历史上的通航转化成输送生命之水。

中线:丹颐渠。从丹江口水库到颐和园的团城湖。颐者,养也。——《易·序卦》,《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意寓从丹江口水库北上之水将养育北方万民。

西线:江河渠。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同时,也是实现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步骤。江河相连,共济流域。

2.第二组

东线:东泽渠。双重寓意。一是纪念毛泽东主席对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思,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将世代恩泽居住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人民。

中线:中泽渠。双重寓意。一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主题,同时包含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规划的智慧和勇气,也包含着对工程建设者牺牲和开拓精神的敬意,还包含着对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无私奉献的移民的尊敬。二是寓意江水北上,恩泽北方万民。

西线:西泽渠。双重寓意。一是纪年孙中山先生。为了开发西部,孙中山主张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他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详细的构想。孙中山在1891年前后写的《农功》中就提出:“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山谷间地,遍牧牛羊,取其毳以织呢绒、毡毯。”二是寓意在中国的大山中建造的人工渠。

(五)是否直白称呼

第一组:南水北调东渠;南水北调中渠;南水北调西渠。

第二组:南水北调一渠;南水北调二渠;南水北调三渠。

以上所言所虑,或属愚者千虑,或作抛砖引玉,如果不是多此一举,此文心愿足矣。

[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2]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3]张爱存.汴水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4]陈代光.曹操开凿运河及其影响[J].中原地理研究,1982(1).

[5]何荣昌.六朝隋唐时期长江流域航运交通的开发[J].苏州大学学报,1993(2).

[6]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4).

[7]袁静波.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济州河”和“会通河”探析[J].济宁师专学报,1996(2).

[8]王育民.先秦时期运河考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9]崔吉学.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0]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中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11]廖高明.大运河名称的变化[J].海河水利,1993(1).

[12]杨钧.巢肥运河[J].地理学报,1958(1).

[13]顾建国,范新阳.“大运河”称谓的历时性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14]安国楼,王丽杰.漫话贾鲁河[J].中州今古,2003(1).

[15]赵权力,王坤.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工程——通济渠和永济渠[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4).

[16]黄盛璋.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J].历史研究,1982(6).

[17]耿戈军.孙权与破岗渎[J].水利天地,1999(5).

[18]李月红.北宋时期河北地区的御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

[19]陈有忠,陈代光.北宋时期的惠民河[J].史学月刊,1983(2).

[20]周建明.论北宋漕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2).

[21]张帆.郭守敬与通惠河[J].文史知识,2003(7).

[22]杨平.胡佛水坝[J].水利天地,2002(9).

[23]江北.嘉德水道桥——重现罗马人的辉煌年代[J].文化月刊,2013(1).

[24]王小京.美国大汤普森西水东调工程[J].陕西水利,1996(6).

[25]张志会,贾金生.水电开发国际合作的典范——伊泰普水电站[J].中国三峡,2012(3).

[26]杨峰.走近卡拉库姆运河[J].丝绸之路,2001(2).

[27]许慎撰,柴剑虹,李肇翔.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8]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0]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1]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32]刘勰.文心雕龙[M].孔祥丽,李金秋,何颖,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运河工程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诗情画意运河赛 古往今来传奇在
运河倒影(外四首)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