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运动”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
2014-03-31刘焱
刘 焱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艺文寻珠】
“立宪运动”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
刘 焱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立宪运动”;吴趼人;小说创作;晚清知识分子
吴趼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小说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跨越诸多流派,成为晚清影响最大的小说家。吴趼人晚年亲历立宪运动的兴衰,对这一社会改革运动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并通过小说如实地反映出来。考察其文本对于立宪运动的描述,不仅能够形象认识晚清知识分子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或超越,而且能够从特定视角观察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学界对此研究甚少,可查的文献或仅以其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着笔于其对立宪的讽刺与行文的滑稽;[1]或泛论晚清涉及立宪运动的小说,侧重其思想价值。[2]本文以吴趼人描写立宪运动的小说为典型文本,研究其立宪认知与文学价值。
一
立宪运动的思想启蒙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著述及其广泛传播开始,其政府行为以1905年7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为开端。经过对14国走马观花式的考察,1906年8月28日,载泽上《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9月1日,慈禧太后下《宣示预备立宪谕》宣布预备立宪。此后,经历各省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公元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公元1908年)、咨议局选举(公元1909年)、资政院开院礼(公元1910年)、认命内阁(公元1911年)等,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失败告终。吴趼人在上海办报、创作小说期间,关注政治、聚焦现实,对立宪运动的主要进程有切实体会和独特认识,故其小说能够对立宪运动作多维度的描述。这些小说主要指《庆祝立宪》、《预备立宪》与《大改革》(公元1906年)、《立宪万岁》(公元1907年)、《光绪万年》(公元1908年)、《新石头记》(公元1905-1908年)等文本。从文本发表的时间可知,吴趼人几乎是同步反映立宪运动在中国的兴衰及其激起的社会情绪。
《庆祝立宪》署名“趼”,载《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1日出刊。小说叙述某埠召开“庆祝立宪”大会,两位老叟“不知立宪之状奚似”而前往听演讲。在三四人颂扬立宪运动之后,一“莽夫”登坛演讲,道出了对立宪运动的多重质疑。他首先为到会庆祝者感到羞愧,认为“庆祝立宪,这是在那里发大热病,说梦话”,理由很多——首先,“七月十三日之上谕,是叫你们预备立宪,不是就叫你们立宪。就是庆祝,也只庆祝得一个预备立宪”。对盲目乐观、不符题意的庆祝提出质疑。其次,对于“一班自命开通人士,都说中国百姓程度不及”、不能马上实施立宪的问题,他连声诘问:“咱们中国的百姓,可瞧见过立宪没有?要说他程度够不上,这不是冤吗?”推翻了统治者蔑视百姓不够“立宪”程度的立论。第三,如何才能够顺利实施立宪呢?演讲者没有纠缠于制度的利弊,而是从国民品质切入,确认实现立宪的唯一办法是:“拿咱们中国四万万人,一个个的都开了膛,破了肚,拿他这肚肠子,都送到太平洋去,洗刷一个干净,把他那自私自利、因循观望的恶习都洗掉了;叫他知道自私自利是群治之蟊贼,因循观望是涣群之恶因。”[3]4亦即只有彻底改变自私自利、因循观望的劣根性,代之以公德意识、进取精神,立宪政体才会有理想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要防止“那一班混帐官儿的压制”,尤其是个别懂得“立宪”实质的更会阻挠其实施:“他一想:‘果然立了宪,议院便是百姓的代表。议院操的是立法权,地方官所有的不过是行法权。这一立宪啊,把我从前尊无二上的官威,变做了百姓的公仆,这一口气如何咽得下去?’他还有不竭力阻止你们的预备的吗?”[3]5这里,演讲者已经认识到立宪不仅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更需要排除来自上层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才有可能成功。演讲者最后提出,要想预备立宪,就必须“把那混帐官儿开了膛,破了肚,拿他们的肚肠都送到太平洋去洗刷干净,把他侵人自由的恶习都洗掉”。不可否认演讲者的认识水平,但是,想彻底除去统治者内部既得利益者意识深处对“立宪”的抵触,谈何容易?!此处凸显了作者对立宪能否顺利实施的深度质疑。
小说结尾“著者附识”云:“自七月十三日预备立宪之旨以来,函电相告,要皆立宪问题,而非预备立宪问题,下走窃有疑焉。”[3]6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在众人欢欣鼓舞、庆祝立宪的氛围里,吴趼人保持着足够的清醒。
二
质疑需要勇气和独立思考,但只是停留在质疑层面则说明行为主体尚未对事物的性质作出决定性的判断。随着思考的深入,思考者往往会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知,以凸显自我的价值立场。恰如梁启超对待旧小说的态度:“一切皆死,而独有不死者存。”[4]在《预备立宪》和《立宪万岁》中,吴趼人就对立宪运动作出了否定性判断。
《预备立宪》署名“偈”,原载《月月小说》第2号,1906年11月30日出刊。小说叙述沉溺于鸦片的“吾”听说政府预备立宪,却苦于不知如何“预备”,欲寻“深得预备立宪之法”的志士而不得,怅然返回时在一家鸦片烟馆里遇到一个感慨为“预备立宪”而“筋疲力尽”的人,并从其口中得知“预备立宪”的真相。原来,“夫立宪国之政体,必视所纳税之多寡而轻重其人。”因此,这人借钱广购彩票,希望中彩后纳税若干于国家,获得备选资格,以期成为议员。“一旦得为议员,乡里之人,谁敢不仰我鼻息者?”即便不能成为议员,他也可广置产业,以所纳税获得选举权,然后选举其姨夫亲家干儿子之外舅为议员,“大可以藉其势力以自雄。此吾预备立宪之术也。”关注、积极参与“预备立宪”的,都是鸦片鬼,也是那个时代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代表人物。如此“预备立宪”,恰如小说中描写的购买彩票,既有赌博色彩,亦暗示前景渺茫。观其计划,全为自私自利之举,无关国民利益。因此,作者在小说结尾感慨:“预备立宪,国人之见解乃如此,乃如此!”实质上,文本凸现“预备立宪”的虚幻性,进而否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似乎觉得这样的描述不够充分,一个月后,吴趼人又在《月月小说》第3号发表小说《大改革》。描述一位浸淫赌、嫖、吹(吸鸦片)的朋友在我的劝说下决心洗心革面,实行“大改革”。过了几天,再见时,朋友告诉我“一切都大改革了”——将吉林人参、西潞党、棉黄芪、野於术等掺在鸦片中制成所谓的“滋补药”,算是戒烟了。只认定一家赌博,钱存在这里,“赌输了,只当是存款;赢了,便是支款。”这就是把钱存进钱庄了!找一个相好四五年的妓女,把家搬到她那里,家中仆人也带来,让他们改称妓女为太太;妓女改口叫他老公,他叫妓女老婆,门口贴上公馆条子等,便是成了家。以变通、应付等方式形成所谓的“改革”,恰恰说明了“改革”的虚伪本质;其寓意显然是讽刺立宪运动中那些标榜“立宪”,实则顽固保守的行为。其中传达出作者对“立宪”的否定性认知。
《立宪万岁》署名“趼”,载《月月小说》第5号,1907年2月27日出刊。小说将立宪故事置于天宫,玉皇大帝听说下界搞立宪,也要在天界实施立宪。于是,派孙悟空、哪吒、雷公、戴宗、列御寇五人到欧洲考察,猪八戒做翻译。此举遭到龟、蛇、驴、金乌、玉兔、青牛等神仙下属的暗中反对,它们预谋炸死五人而未遂。考察回来,五人倡导立宪,大帝颁布一系列立宪措施,群仙各得其位,只不过换了名称。群畜也不再反对,因为“此番立宪,不过名目而已,于我辈无甚大损”,并讥笑:“原来改换两个官名,就叫做立宪,”“此外不再更动,诸天神佛,一律照旧供职”。[3]39-41因此,欢呼“立宪万岁!”小说揭露了预备立宪只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改良,既得利益者不会有大损,底层百姓却得不到任何好处。行文至此,作者已经否定了预备立宪。但文本内蕴并非局限于此,还描写了不愿参加反对立宪,而在南洋积极“运动革命”的申公豹,以及骑墙观望的于吉——“今日革命党有机会可以赚钱,我便高谈革命;明日立宪党有机会可以做官,我便高谈立宪。”[3]38《预备立宪》中那位投机者也声称:“使终不能达吾之目的,吾惟有投身均贫富党,扩张社会主义而已。”可见,无论立宪、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的主张,皆成为投机者的工具。于此,亦凸显出吴趼人对包括立宪在内的种种社会思潮的否定性判断。
三
将现有的种种思潮否定并非难事,可以将世事抛开、归隐深山古寺,那便轻松了。可惜吴趼人抛舍不开,他还要探究解救时局的良策,寻找既符合其道德理想、亦承载起文化追求的改革之路。为此,他必须超越立宪、革命等思路,另辟蹊径。《光绪万年》和《新石头记》就表现了作者企图超越现实、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
《光绪万年》署名“我佛山人”,载《月月小说》第13号,1908年2月8日出刊。小说开头描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颁令立宪以来,在朝者言“立宪”,在野者望“立宪”;前者对后者封、锁、拿、打、递、解、杀,后者于前者跪、伏、怕、受压制、逃避、入外籍、挂洋旗等,所有这些皆打着“立宪”的招牌,亦即“立宪”导致朝野不宁、一片混乱。如何破局?叙事时间跳到光绪九千九百七十年,“伟人”出现,发现彗星将要撞击地球。经历一系列惊险历程,彗星虽未直接撞到中国,却撞击北极,导致地球南北转,中国地理位置、四季气候均发生巨变。此时,“伟人”出户,发现道路平坦洁净,行人自由、精神焕发、气宇轩昂。询问得知,是因为“宪法已组织完备,今日已实行立宪”了!这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对现实采取谴责笔法,对未来则充满希望。但是,仔细研读会发现其中的寓言意味——混乱不堪的中国现状,若要改变,除非经历外星球的撞击,加以宪法的规范、立宪的实施。亦即,惟有超越现实困境,方能于超现实境界中实现“立宪”的愿景。
如果在传统中国文化氛围里探寻,能否找到理想的途径呢?《新石头记》给出了答案。此文本最初于1905年8月21日~11月连载于上海《南方报》,署名“老少年”,仅11回。1908年10月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单行本,署名“我佛山人”,共40回。小说以贾宝玉为线索人物,通过其视角将现实中国,尤其是上海的诸多黑暗面描绘出来(前20回);并通过其游历“文明境界”,表现了吴趼人对未来中国政体的想象。第21回,宝玉认为走马观花式的出洋游历及其所作游记,“何尝有一句是有用的说话”,主张“游历中国比游历外国要紧”。这里,已经凸显出作者以民族文化为本,立足国情以实现强国梦的意识。第22回叙述宝玉所至的“文明境界”时,所来之人皆须用验性质镜检验:“倘是性质文明的,便招留在此;若验得性质带点野蛮,便要送他到改良性质所去,等医生把他性质改良了,再行招待。内中也有野蛮透顶,不能改良的,便仍送他到境外去。”[5]175与强调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不同,吴趼人突出的是人的内在性质;如果本质不文明,就没有进入“文明境界”的资格,其实质是凸显道德教化及其效应。此回描述“文明境界”的体制:“敝境共是二百万区,每区一百方里,分东西南北中五大部。每部统辖四十万区,每区用一个字作符识……那作符号的字,中央是‘礼、乐、文、章’四个字,东方是‘仁、义、礼、智’四个字,南方是‘友、慈、恭、信’四个字,西方是‘刚、强、勇、毅’四个字,北方是‘忠、孝、廉、节’四个字。”[5]179这些标志性的字符所代表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伦理观所倡导的理念。于此,作者表达出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建构“文明境界”的雄心。第26回,直接评论世界上的专制、立宪、共和三种政体:“现在我们的意思,倒看着共和是最野蛮的办法……就是立宪政体……便闹得富者愈富,穷这愈穷。”“我们从前也以为专制政体不好,改了立宪政体。”然而,最终是信奉大英雄万虑的主张,“德育普及,宪政可废”,恢复了专制政体。为了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小说进一步阐释:“未曾达到文明的时候,似乎还是立宪较专制好些……所以野蛮专制,有百害无一利;文明专制,有百利无一害。”强调普及德育,提高百姓的文明程度,然后实行“文明专制”政体,表现出吴趼人欲超越现有政体的弊端,而创造理想政体的宏愿。有学者指出:“从这里可以看出,吴趼人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包括日本)政治制度之大成才构想出这样一种‘文明专制’的模式的。”[6]虽然有几分夸大,但就其超越性而言是符合小说实际的。
然而,小说并未止步于此。第40回,贾宝玉重返现实,伯惠告诉他有人上条陈:“日俄交战,日本国小而胜,俄国国大而败。日本人并不曾有甚么以小敌大的本领,不过是一个立宪,一个专制罢了。”[5]320朝廷接纳建议,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并颁布宪政。“果然立宪的功效非常神速,不到几时,中国就全国改观了。”似乎是肯定立宪的功劳,渲染立宪的必要性,但用来证明立宪功效的事例——万国博览大会和万国和平会召开,则是借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等小说的叙事模式,以虚拟的辉煌来佐证政体的功效,其中明显蕴含着对立宪现状的不满足,反证了作者超越立宪的正确性。
如果扩大视野,考察其他作家建构的立宪理想,更能凸显吴趼人立宪认知的独特性。晚清翻新小说对立宪运动多有表现,其内蕴可与吴趼人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如陆士谔的《新三国》,1909年由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小说以魏蜀吴三国如何实施立宪维新为主,表现由此导致国力的此消彼长,进而肯定蜀国的维新变法,让蜀国一统天下。文本中对各国立宪措施的描写,均为对西方立宪运动的借鉴。第1回,蒋干上书谈论改革措施:“一,易服色以新民目;二,改官制以整吏治;三,立学堂以宏教育;四,创海军以固国基。其余几条,则请改编陆军,举办巡警,兴筑铁路电线,奖励农工商业,派遣学生出洋留学。”这些措施,几乎是近代日本维新变法措施的翻版,凸显出作者对如何建构近代国家形态尚缺乏独立思考。小说从第17回开始叙述蜀国的立宪运动。诸葛亮表示蜀国将“从根本上着手,必先事教育……吾国变法,第一要者,须使人民与闻政治,先立上下议院,上议院议员,由皇上特简三分之一,由朝臣推举三分之一,由人民公选三分之一;下议院议员,全由人民公选。一切财政、军政、国家大事,应兴应革,须悉经议院认可,然后施行。”[7]设立上议院、下议院,实施自上而下的立宪改革,显然是模仿西方立宪措施。可见,陆士谔的立宪理想主要是借鉴外来资源。相对而言,吴趼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国家未来的思考,更具独特价值。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剖析了吴趼人对立宪运动由质疑、否定,到超越的过程,并论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这些复杂的感触和情绪并非有序产生,而是杂糅在一起、充塞在创作主体的脑中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从整体上观察吴趼人小说创作中对立宪运动的表现。在晚清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如此集中表现、反思立宪问题。因此,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出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是其创作的独特价值。在国人聚焦革命与宪政的当下,重读吴趼人的这批小说,更能够获得超越文学意域的多重认识。
[1]康文.简论吴趼人“立宪类”短篇小说创作[J].作家,2008,(3):154.
[2]宋大琦.晚清小说家眼中的立宪运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22.
[3]吴趼人.吴趼人全集:7[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4]梁启超.《世界末日记》译后语[J].新小说,1902,(1):117-118.
[5]吴趼人.吴趼人全集:6[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6]胡冠莹.中西合璧的拼盘——吴趼人政治思想初探[M]//吴趼人.吴趼人全集:10.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159.
[7]张正吾.晚清民国文学研究集刊:3[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43-244.
“Constitutional Movement”and Wu Jianren’s Novel-w riting
LIU Yan
(Liberal Art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nessed“Constitutionalmovement”,the social reform movement,which was fully described inWu Jianren’s novels.Reading these novels,the question,negation and transcendence to themovement could be felt,aswell as the intellectuals’speculation and selection at that time for the road to save the nation could be realized.On the description to changes of social thoughts and the society from the particular view in late Qing Dynasty,whether on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people’s complex feelings to the movement,or intellectuals’soul journey on it,Wu Jianren’s novels have unique value.
“constitutionalmovement”;Wu Jianren;novel-writing;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207.22
A
1672-3910(2014)04-0055-04
2013-11-20
刘焱(1965-),女,江西南昌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