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的荔枝种植与气候变迁
2014-03-31刘岳超
刘岳超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史学新探】
宋元的荔枝种植与气候变迁
刘岳超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荔枝种植在元宋时期经久不衰,区域较唐代有所扩大。宋代经历了中国气候史上一次重要变迁,荔枝种植因此受到影响:西南地区的种植区域有所南移,东南地区的种植区域则整体移向东南沿海与珠三角地区,北方的荔枝种植最终消失。元代的荔枝种植地区范围较宋代有所缩小。从种植区域的变化可了解气候变迁对荔枝种植的影响。
宋代;元代;荔枝种植;气候
一、宋代的荔枝种植地区①关于荔枝种植区域的变化,惠冬《宋代荔枝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成因》一文认为:在中国荔枝种植史上,宋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为闽荔的崛起与川荔的衰落,其中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种植格局的变迁奠定了以后历代荔枝发展的趋势。
(一)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种植荔枝由来已久。②蓝勇《中国西南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一文,对西南地区荔枝种植历史的沿革进行了专门论述,可资参考。范成大《吴船录》曾记:“自眉、嘉至此(涪州),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1]215涪州治所涪陵即今涪陵。嘉州治今乐山。眉州位于成都府(今成都)以南,雅州(今雅安)以东,治今眉山。据此,从眉山至涪陵诸州即四川大部都有荔枝种植。
唐代荔枝的供给地是南海还是岭表,早有人讨论。吴曾《能改斋漫录》:“近见《涪州图经》,及询土人云:‘涪州有妃子园荔枝。盖妃嗜生荔枝,以驿骑传递,自涪至长安,有便路,不七日可到。’故杜牧之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东坡亦川人,故得其实。昔宋景文作《成都方物略记图》,言荔枝生嘉、戎等州。此去长安差近,疑妃所取。盖不知涪有妃子园,又自有便路也。”[2]468涪州早就盛产荔枝,苏轼诗《荔枝叹》诗句“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3]亦可为证。
《吴船录》载:“(嘉州)仪门之榜曰犍为郡,然非汉郡旧地也。尤多荔枝,皆大本,轮囷数围,以九顶寺殿前槱核者为最,每岁,宪司专之。”[1]196嘉州位于成都府、眉州以南,宜宾西北部,也为今川西地区。“(叙州锁江)两岸多荔子林。郡酝旧名‘重碧’,取杜子美《戎州》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之句。”[1]212叙州乃古戎州,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戎州为叙州,治宜宾(今四川宜宾翠屏区),领宜宾、南溪、宜化、庆符四县。泸州也有荔枝种植:“又如荔枝,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之句。”[4]300唐时此地距西京长安不远,且交通较便利,出川入关中不是难事。
忠州唐时已盛产荔枝,并作为贡品供杨贵妃食用。“唐史《礼乐志》云:‘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脞说》云:‘太真妃好食荔枝,每岁忠州置急递上进,五日至都。天宝四年夏,荔枝滋甚,比开笼时,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此曲进之,宣赐甚厚。’”[5]
陆游《老学庵笔记》:“张文昌《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此未尝至成都者也。成都无山,亦无荔枝。苏黄门诗云:‘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盖眉之彭山县已无荔枝矣,况成都乎?”[6]65陆游称成都无山,而《元丰九域志》记成都有武担山、宋兴山、平乐山、宜城山等。成都位于眉州以北,两者纬度相差不到1度且同处平原,故成都无荔枝难能成论。①据蓝勇《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采用物候学研究历史气候方法问题的讨论——答〈再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及其与气温波动的关系〉一文》论证,宋代成都有荔枝种植。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认为至迟在苏轼时代,“荔枝只能生于其家乡眉山和更南60公里的乐山”。据郭声波《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的寒冷气候》,南宋时因气候变迁成都无荔枝种植,若成都荔枝南撤确系气候影响,必不早于12世纪。高原《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哪儿来的——兼谈四川成都荔枝消失之谜》认为,经过大的冻害和气候变冷,成都不产荔枝说也是真实的。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的荔枝种植区域位于北纬31度以南,是亚热带气候的典型地带,同时也是适宜于荔枝存活与生长的温度带。
(二)东南地区
《渑水燕谈录》记王耿拜命福建路转运使之次日,“有福建路衙校拜于马首,云:‘押进奉荔枝到京。’”[7]魏泰《东轩笔录》中也记有此事。[8]福建路荔枝宋时已作为贡品,可见当地的荔枝种植较唐时已大为进步。《宋史》志第四十二:“福州,大都督府,长乐郡,威武军节度。旧领福建路钤辖,建炎三年升帅府。崇宁户二十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二。贡荔枝、鹿角菜、紫菜。”[9]
闽中唐时未闻有荔枝,在宋代却有独占鳌头之势。“《荔枝谱》称:汉初,南粤王尉佗以备方物。汉和帝时,东南交趾七郡尝贡生荔枝。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之,亦未尝有言及闽中者。验之今广南与梓夔所出,仅比闽中之下品,是真荔枝自唐以来其名未始著也。今莆阳荔枝遂为天下第一。”[10]唐时“闽品绝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仆视泸戎”。[4]300闽中荔枝宋时不仅名闻天下且品种丰富:“蔡君谟守福唐,以闽中荔枝著谱。而郑熊亦尝记广中荔枝,凡二十二种……”[2]458
沈括《梦溪笔谈》记闽中荔枝:“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宋朝事实类苑》也记有此内容。[11]荔枝的存活与生长与闽中气候与土地都宜于荔枝的种植有关。
(三)中南地区
岭南地区在五代时期已有荔枝种植。《清异录》:“岭南荔枝固不逮闽、蜀,刘鋹每年设红云宴,正红荔枝熟时。”[12]这里的刘鋹(公元942-980年)乃南汉后主。
广西地区当时也有荔枝种植。“世传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半是山野间草本实,猿狙之所甘,人强名以为果。故余不能尽识,录其识可食者五十五种。荔枝,自湖南界入桂林才百馀里便有之,亦未甚多。昭平出槱核,临贺出绿色者尤胜。自此而南,诸郡皆有之。悉不宜干,肉薄味浅,不及闽中所产。”[13]虽然所产荔枝不如闽中,但仍是此地区的作物之一,不可忽视。桂林位于北纬25-26度间,比西南所载荔枝种植地区纬度更低。
此外,海南地区也有荔枝种植。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诸郡所产,率皮厚肉薄,核大味酸,不宜曝干,非闽中比,佳者莫如兴化。海南荔子,可比闽中,不及兴化矣。”[14]299不仅广西,而且海南也有荔枝种植。由此可见,中南地区荔枝种植区域较为纵深。
(四)北方地区
史料中也不乏京师开封种植荔枝的记载。《老学庵笔记》:“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庙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6]36《铁围山丛谈》:“苑囿最盛宣和末。所谓艮岳正门曰阳华,亦五戟,制同宸禁也。自阳华门入,则夹道荔枝八十株,当前椰实一株。有太湖石曰‘神运昭功’,高四十六尺,立其中,为亭以覆之。每召儒臣游览其间,则一执荔枝簿立石亭下,中使一人宣旨,人各赐若干,于是主者乃对簿按树以分赐,朱销而奏审焉。”[15]据此,当时北方气候较今温暖。
二、元代的荔枝种植地区
据《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所载,元代所产荔枝的地区共计12处:四川西道1处,四川东道1处,四川南道5处,福建道3处,广东道1处,岭南广西道1处。另据《元一统志》荔枝种植地区有3处:广州路1处,潮州路1处,梧州路1处。
属西南地区(四川行省)的有,四川西道:嘉定路(辖眉州),[16]254宋为嘉定府。四川东道:广安府,[16]271宋为广安军。四川南道:忠州(属重庆路),[16]276宋为忠州(属夔州路);泸州,[16]278宋为泸州泸川郡;涪州,[16]282宋亦为涪州;夔州路,[16]284宋为夔州都督府云安郡;叙州路,[16]313宋为叙州。
属东南地区的有福建道(江浙行省):福州路,[16]536宋属两浙西南路,复为武威军,雍熙分为福建路;泉州路,[16]543宋初改平海军,后为泉州;兴化路,[16]552宋置太平军,改兴化军。
属中南地区的有,广东道(属江西行省):广州路,[16]594,[17]668宋属广南东路;潮州路(属江西行省),[17]682宋属广南东路;柳州路(属岭南广西路),[16]697宋属广南西路;苍梧路(属湖广行省):苍梧县,[17]721宋属广南西路。
此外,《大德南海志》卷七载:东汉时南海曾进献荔枝,而“今佳品,多出增城”。[18]增城在元代属广东道广州路。顾瑛《草堂雅集》中“不独涪州有荔枝”之句,[19]也可印证四川南道有荔枝种植。王祯《农书》:“今闽中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20]闽中荔枝种植唐时未有所闻,宋时开始兴起,到元代其规模进一步发展。元人所著《群书通要》中庚集卷六“荔枝类”:“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遇夫真荔枝者也,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列品虽高而寂寥。”[21]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叙州南、乌蒙北的“土獠蛮”当时“山田薄少,刀耕火种。所收稻谷,悬于竹棚之下,日旋捣而食,常以采荔枝、贩茶为业云”。[22]乌蒙路元时属云南行省,在北纬27-28度间。李京将采荔枝与贩茶并提说明荔枝地位已不再突出。且元代笔记中极少提到荔枝,可见荔枝在元代已远不如宋代。
三、宋元荔枝种植区域比较
西南地区。宋代西南荔枝种植区域主要位于今四川地区,而总体区域北限则止于北纬31度,①蓝勇《中国西南荔技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认为,在唐宋时期,于中国西南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乐山、宜宾、沪州、重庆、广安、涪陵、万县、雅安、保山等地河谷地带都有荔枝种植。元代四川行省的荔枝种植区域整体所在坐标北限为北纬29.5度。
东南地区。宋时东南地区的荔枝主产区为“闽中”,广东一代较为稀少。周去非将闽中与兴化当作独立的行政单位,而广义上的闽中包括福建大部分区域,也包括中部地区。元代荔枝产地则均位于东南沿海一带,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路此时的荔枝种植已占有一席之地。北宋后期岭南地区异军突起,苏轼在惠州时所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有“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海山仙人降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荔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23]之句,可见惠州当时的荔枝种植也很多。总之,北宋后期岭南荔枝种植较北宋初有跨越式发展。成书于宋初的《清异录》载岭南荔枝不如闽中,而北宋后期提到闽中荔枝已不如以前频繁,而岭南则相反。据此可见,以闽中为代表的东南一带荔枝种植宋时更为繁盛。
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荔枝种植在元时继续存在。《桂海虞衡志》载,自桂林以南皆有荔枝,而《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则仅记柳州一处,《元一统志》仅记梧州一处。这虽不能断定元时中南地区荔枝种植地稀少,但也可见变化之大。
北方地区。北方荔枝种植在元以后销声匿迹,由此可见气候环境确实已经发生变化。
四、北宋时期的气候变迁
北宋初年,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记载当时制胜关所在地区的气候已与以往不同:“制胜关,旧日山林,深饶雪霜,今垦辟为穑土,气候与旧不同。”[24]制胜关在今泾源县,位于东经106-107度、北纬35-36度间。该地唐时较温暖,故得以开垦农作,但其温暖期到北宋前中期开始发生变化。据《泾州志》,自汉迄唐末未有灾异,而到宋代“神宗熙宁八年泾州大雨雹”,徽宗时发生地震,高宗绍兴十一年“泾州雨黄沙”。[25]
东南地区,以当时盛产荔枝的福建长乐县为例。长乐县接近北纬26度,位于今福州市东南,宋时属福建路福州。据《民国长乐县志》“灾祥”中关于气候及其所引起的灾害内容,可考察宋代气候的变化。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六月,大旱,井泉竭,人渴且疫。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蝗疫。
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大雨黑豆。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海风驾潮害沿海塘田。宋徽宗大观八年,①大旱。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饥,斗米千钱,军馕繁急,民益艰食,监司移广粟以济。绍兴六年,仍饥,令部使者漕粟以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正月,不雨至七月。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八月,淫雨禾菽腐。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五月,大雨漂崩溪涧之田塘禾生耳。淳熙十年,八月己未雨至十月乙丑。淳熙十一年,旱。淳熙十二年,饥,无麦。淳熙十四年,旱。淳熙十六年,五月大霖雨。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霖雨至九月。绍熙五年,九月雨至十月。绍熙十一年,②四月不雨至八月。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旱。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饥,人食草根。嘉定十四年,大旱。嘉定十六年,秋,大水坏稼。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130年),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大旱。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旱。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旱。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大旱。[26]
长乐县入宋后遭受灾害较往日为多,作物种植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北宋中后期,长乐屡遭旱灾与淫雨天气。自宁宗起大旱持久存在,即从此开始,又重新进入了温暖期。[27]长乐县也曾经历过严寒,导致荔枝大面积死亡。彭乘《墨客挥犀》:“大观庚寅季冬二十二日,余时在长乐,雨雪数寸,遍山皆白。土人莫不相顾惊叹,盖未尝见也。余是日召友人吴述正同赏,时南轩梅一枝盛开,述正笑曰:‘如此景致,亦恐北人所未识。’”“是岁,荔枝木皆冻死,遍山连野,弥望尽成枯朽。至后年春,始于旧根株渐抽芽,又数年始复繁盛。《谱》云:‘荔枝木坚理难老,至今有三百岁者,生结不息。’今去君谟殁又五十年矣,是三百五十年间未有此寒也。”[28]
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莫过于北宋末年。释惠洪《冷斋夜话》:“陈莹中谪合浦时,予在长沙,以书抵予,为负《华严》入岭。有偈曰:‘大士游方兴尽回,家山风雨绝纤埃。杖头多少闲田地,挑取《华严》入岭来’。予和之曰:‘因法相逢一笑开,俯看人世过飞埃。湖湘岭外休分别,圆寂光中共往来。’又闻岭外大雪,作二偈寄之曰:‘传闻岭外雪,压倒千年树。老儿拊手笑,有眼未曾睹。故应润物材,一洗瘴江雾。寄语牧牛人,莫教头角露。’又曰:‘遍界不曾藏,处处光皎皎。开眼失却踪,都缘大分晓。园林忽生春,万瓦粲一笑。遥知忍冻人,未悟安心了。’”[29]岭南降雪确是奇闻,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气候变冷、严寒逼近岭南的事实。
政和年间也出现了极端天气。陆友仁《砚北杂志》:“洞庭以种橘为业者,其利与农亩等。宋政和元年冬,大寒,积雪尺余,河水尽冰,凡橘皆冻死。”[30]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也感叹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间大范围降温的气候无常:“钦之父老云,数十年前,冬常有雪,岁乃大灾。盖南方地气常燠,草木柔脆,一或有雪,则万木殭死,明岁土膏不兴,春不发生,正为灾雪,非瑞雪也。若春夏有雹,岁乃大熟。盖春夏热气,能抑之反得和平,而百物倍收,非若中土春夏遇雹而阳气微也。天地之间,气异乃尔!”[14]150
五、结语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后,气候发生了变迁。这时的变迁并非一时一地,而是中国气候变迁史之一段。据我国气象学界前辈竺可桢先生研究,我国历史上大寒年数,至12世纪骤增,历13、14两世纪,至15世纪而骤减。[31]北宋初年至南宋年间的气候变冷影响了植物生产与人民生活。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甚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且在宋代形成的最根本原因。[32]气候变冷是宋代较为明显的特征,北宋前中期的气候主要是一个由温暖期向寒冷期演变的过渡阶段:北宋建立至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前后,气候属于温暖期,宋哲宗元祐年间已开始向新的寒冷期过渡了。[33]从荔枝种植区域的变化,可以看出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北方外族屡屡南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气候上的变化。
[1][宋]范成大.吴船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14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516.
[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宋]王灼.碧鸡漫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21.
[6][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0.
[8][宋]魏泰.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
[9][元]脱脱.宋史:志第42:地理5[M].北京:中华书局,1977:2207.
[10][宋]彭乘.续墨客挥犀[M]//赵令时.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合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493.
[11][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67.
[12][宋]陶穀.清异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子部3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65.
[13][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80-81.
[1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6.
[16][元]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M].詹友谅,改编.郭声波,整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7][元]孛兰肹,等.元一统志[M].赵万里,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
[18]陈大震,吕桂孙.大德南海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8425.
[19][元]顾瑛.草堂雅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306.
[20][元]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96.
[21][清]阮元.宛委别藏:群书通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973.
[22][元]李京.云南志略辑校[M]//大理行记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95.
[23][宋]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M]//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1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515.
[24][宋]江休复.江邻幾杂志[M]//朱易安,傅璇琮,等.全宋笔记:第1编: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67.
[25][清]张延福.泾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210.
[26]孟昭涵.民国长乐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李驹,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4.
[27]邱云飞.宋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M]//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07.
[28][宋]彭乘.墨客挥犀[M]//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合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351.
[29][宋]释惠洪.冷斋夜话[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李保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204.
[30][元]陆友仁.砚北杂志[M]//笔记小说大观:第10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324.
[31]竺可桢.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M]//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53.
[32]张雨潇,张略钊.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10,(5):117-119.
[33]张全明.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新探[M]//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等.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375.
Litchi Planting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LIU Yue-chao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In Song Dynasty,litchi planting was flourishing and the area of litchi planting expanded than that of Tang Dynasty and.So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imate,which reflected in the litchi planting area.So the planting area in southwest transferred to the south and the entire planting area in southeastmoved southeast coast and Pearl River Delta,eventually the litchi planting in north area disappeared.The litchi planting area in Yuan Dynast reduced than that in Song Dynasty,from which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d on litchi planting.
Song Dynasty;Yuan Dynasty;Litchi planting;climate
K244;K247;S667.1
A
1672-3910(2014)04-0026-05
2014-03-28
刘岳超(1988-),男,河南渑池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与医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