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例晚期肺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导管直接溶栓的护理

2014-03-31钟淑萍金伟飞王兴木董学君

护理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周径滤器尿激酶

钟淑萍,金伟飞,王兴木,董学君

(绍兴市人民医院 a.血管疝外科;b.分子医学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WHO曾报告在2001年占全球总死亡率的第1位[1]。恶性肿瘤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相关报道多见,非手术、晚期肺癌患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报道并不多见,后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较为成熟的是溶栓治疗。导管直接溶栓可以提高溶栓效果,显著降低药物用量,从而减少出血[2],置入滤器可预防肺栓塞。2008年8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晚期肺癌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35例,其中15例行滤器保护下导管直接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晚期肺癌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5~63岁;肺癌为III~IV期,未能手术治疗,实行放化疗或者靶向药物治疗,预期寿命大于12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时间最短为2 h,最长为7 d。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大小腿周径比对侧粗3~9 cm及2~7 cm,5例患者有咳嗽、咳痰和气急等症状。15例患者均经多普勒彩超、增强CT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于肾静脉水平以下,均为永久性滤器;3例肾静脉水平以下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将临时滤器置入到肾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后,经股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然后给予尿激酶腔内溶栓5~7 d。进行导管溶栓前,即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华法令行抗凝治疗,动态调整剂量。维持PT延长1.5~2.5倍,凝血酶原国际化标准比值(INR)1.8~2.5,服用华法令3~6个月。置入溶栓导管途径:经患侧股静脉3例,经患侧腘静脉6例,经患侧外踝小隐静脉切开6例。

1.3 治疗转归 1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没有出现滤器移位、堵塞、下腔静脉穿孔;导管溶栓7 d以后,所有患者的患肢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大小腿周径之差缩小到2 cm以下;造影检查发现,15例患者腘静脉以上静脉内血栓全部溶解。5例有穿刺点出血,1例导管移位,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小隐静脉切开处皮缘发黑,未出现脑出血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住院10~16 d。随防5~28个月,无血栓复发,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滤器置入术后护理

2.1.1 经股静脉置入滤器的护理 本组12例,置入滤器成功后拔管,局部压迫10~15 min,并加压包扎;腹股沟穿刺点用沙袋压迫 6~12 h,下肢制动24 h。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皮下血肿。术后24 h,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自主活动,进行腓肠肌按摩;术后2~3 d,以卧床休息、床上活动为主。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及心律不齐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滤器是否有堵塞、移位、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经股静脉在肾静脉以上置入滤器,容易形成栓塞导致肾静脉高压;加之造影剂经肾脏排出,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嘱患者术后多饮水;每天观察记录尿量、尿色和性状,抽血化验肝、肾功能;观察血压、脉搏及有无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2.1.2 经颈内静脉置入滤器的护理 本组3例,给予右上肢制动24 h,避免颈部活动幅度过大,防止滤器移位;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保持创口干燥。

2.2 导管溶栓的护理

2.2.1 用药护理 溶栓药物均选用尿激酶,置入溶栓导管至血栓下方成功后,马上经导管缓慢推注尿激酶20万U;患者回病房以后,用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4万U/h。每6 h检测凝血功能1次,如纤维蛋白原下降迅速,则适当减慢尿激酶注入速度;如纤维蛋白原下降缓慢,适当加快注入速度。尿激酶注入速度在(2万~10万)U/h范围内调节。如纤维蛋白原<1.0 g/L,或有出血并发症,则停止溶栓。

2.2.2 导管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移位;防止置入导管随肢体活动上移,拉动滤器从而对静脉血管造成损伤;固定并记录导管外露的长度。本组1例患者在溶栓第1天,诉右侧腰背疼痛,行X线检查,未发现滤器移位,可见置入导管上移,触及滤器。给予回撤部分导管,患者腰痛缓解。患者入院明确诊断,立即给予抗凝治疗[3],本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部位选择患侧下腹壁靠近腹股沟处,以利于局部抗凝[4]。

2.2.3 拔管护理 溶栓48 h后,用病床直接护送患者至数字减影室,行溶栓导管造影,护送前用肝素封管液(生理盐水250 mL+肝素钠6 250万U)封管,妥善固定溶栓导管,嘱患肢避免屈髋、屈膝,过床前再次观察溶栓导管、妥善固定,用3人搬运法搬至造影床,造影后若导管侧孔部位血栓溶解,向后撤出部分溶栓导管;继续溶栓3~5 d后,再次造影。15例患者经溶栓5~7 d后,显示静脉内血栓全部溶解,给予拔除溶栓导管,创口局部加压包扎24 h,沙袋压迫12 h,观察拔管处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

2.2.4 患肢护理 溶栓治疗前,测量、记录髌骨上缘15 cm处大腿周径,以及骨粗隆下缘10 cm处小腿周径,便于治疗后比较观察。术后取平卧位,抬高下肢高于心脏20~30 cm。每天用软尺测量记录患肢、健侧大小腿周径差,判断治疗效果。拔除溶栓导管后,协助患者穿医用弹力袜,下床活动。本组患者治疗前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9 cm和2~7 cm,溶栓24 h后肿胀减退明显;溶栓7 d后,患肢肿胀消退,周径差缩小到2 cm以下。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 出血的观察 出血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且本组患者具有较高出血风险。原因是:抗凝治疗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抗肿瘤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易加重出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化疗的恶心、呕吐)更易引起消化道出血[5-6]。严密观察有无穿刺点出血,皮下、黏膜出血,鼻出血及颅内出血,呕血、便血等,同时通过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观察大便颜色及性状,及时送检。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腹部体征及自觉症状,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

本组1例患者在5 d溶栓治疗结束时,出现乏力纳差、腹部不适伴解黑便约150 mL,该患者曾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考虑消化道出血。给予暂停抗凝药,应用制酸、抑制消化液分泌、护胃等治疗,3 d后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穿刺点出现渗血,调整尿激酶微泵静推量为2万U/h,暂停低分子肝素钠,局部创口沙袋压迫以后,渗血停止。3例经小隐静脉溶栓患者切口处出现渗血,通过更换敷料,弹力绷带包扎,调整尿激酶剂量,渗血停止。

2.3.2 肺栓塞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血气指标。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置入滤器可以使溶栓造成的肺栓塞由60%下降至5%以下,但直径<4 mm的血栓仍然可以通过滤器[7]。肺癌患者本身呼吸常异常,因此更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症状,预防肺栓塞发生。本组患者溶栓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

2.4 出院指导 告知坚持长期穿医用弹力袜,以利于患肢静脉回流,指导弹力袜的穿脱、洗晒和保养方法;继续口服抗凝药3~6个月,出院后来医院复查凝血功能,1次/每周,以后视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调整为1次/2~4周,维持凝血酶原国际化标准比值在1.8~2.5,告诉患者不能随意停药,防止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观察皮下、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出现异常及时就诊;适当锻炼肢体,避免负重劳动。

[1]方一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2B):4-7.

[2]Baldwin Z K,Comerota A J,Schwartz L B.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J].Vasc Endovascula Surg,2004,38(1):1-9.

[3]Akl E A,Barba M,Rohilla S,et al.Anticoagulation for the Long Term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Evid Based Nurs,2011,11(4):117-119.

[4]应莲琴,陈雪英,唐慧琳,等.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行腔静脉滤网置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 (10B):56-58.

[5]朱远志,王 洋,罗 军,等.导管溶栓治疗早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9(12):1285-1291.

[6]高浪丽,张雪梅,高小虹.老年肺癌晚期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姑息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A):60-61.

[7]张 平,李艳霞,张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护理[J].护理学报,2006,13(5):58-59.

猜你喜欢

周径滤器尿激酶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花粉过滤器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