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两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2014-03-31蔡斌
蔡 斌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基础部,江苏 南通 226002)
高职院校的“两课”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两课”教学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都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趋势。我们深知,“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握和设计好“两课”课程的教学体系,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增强时代感,从根本上实现“两课”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无疑给“两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两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体系设置重复、僵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高职院校现行的“两课”课程体系除了普通高校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以外,还包括自己开设的一些“两课”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之间相互交叉重叠,重复严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都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有“法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等等。课程内容重复的结果使得学生普遍存在对“两课”课程厌学的心理,上课睡觉、玩手机成为部分学生的常态,甚至出现逃课。
2.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内容偏多。从目前高职院校“两课”的内容上看,普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在内容上追求多而全。教师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课本上动不动就是十几章多达三四百页的内容讲授,还要千方百计地收集最新资料,扩充内容,生怕在讲授中出现什么遗漏或者错误。其实给大学生开设“两课”的目的,在于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更应注重内容的思想性,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两课”的课程内容、主题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
(2)教学内容滞后,更新速度总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两课”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更谈不上超前性,这就难免造成课程设置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有的课程中,对于近期所出现的有关本课程的重大理论更新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有的教材所用的数据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资料,所举的事例都是老面孔,甚至都跨越了几代人,缺乏时代气息。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容易把“两课”当成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忽视了“两课”课程实效性的研究,致使学生难以在学习中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现行的“两课”教材内容设定忽略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的研究,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其一,选取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理论的严密性,忽视了现实生活矛盾及社会问题,因此,“政治性与时代性的兼容明显不够”(李维昌,黄艳,2009)。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联系不够紧密,宏观层面多、说教意味浓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校“两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二是要联系所教学生的思想实际;三是要联系学生专业实际。“两课”只有敢于接触现实,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回答,才能取得实效。而现有教材即使个别章节设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也都仅仅停留在表象,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尤其缺乏对不同观点的介绍及批判剖析,因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问题的立场。
二、改革“两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所要遵循的原则
1.突出“两课”的思想性
“两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始终坚持体现“两课”的思想性,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来培养人、教育人,增强对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侵袭的预防能力。身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在“两课”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上,“还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行为品格,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对反面宣传的抵制能力”(王学俭,董振华,2006)。我们不仅要进行正面观点的宣传,还要和学生一起批判反面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对形形色色观点的辨别能力。“两课”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
2.体现“两课”的时代性
“两课”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两课”课程改革,就必须体现社会需要,继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两课”与社会现实结合得更加密切,更加活跃,更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两课”改革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突出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着眼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3.体现“两课”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开展“两课”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同时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德的自觉性,锻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畅,2009)。因此,适应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两课”改革,也必须要体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敬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
4.体现高职院校特色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学校性质、学生状况及培养目标都具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两课”改革,还应从高职院校具有专门性、区域性的实际出发,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体现专门性的要求,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特定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业法律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徐亚英,2010);从区域性的实际出发,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服务地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等。
三、高职院校“两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1.完善优化“两课”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对“两课”的课程设置作必要的调整。一是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把有重复的课程做适当的调整和精简;规范自开课程的设置,提高自编教材的发行门槛,提高教材编写水平。二是要从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为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素质,有必要把职业规划等相关内容列为“两课”的必修课。三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还应增开有地方特色的的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地方政策法规、行业法规、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理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高职院校特色,在现有两课的开设基础上作适当拓展,可以开设一些通识课或专题讲座。“两课”教师可通过开设素质教育类的通识课或主办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为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两课”教育的渠道。目前国内一些著名院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开出了数十门素质教育通识课、选修课,主办了数百场内容丰富、水平很高的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这样的尝试。通过这些通识课或专题讲座,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真正发挥“两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改革“两课”教学内容
“两课”教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过分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口号式的内容多,具体的要求少;高而大的内容多,切合实际的内容少的现象。“两课”教师大可不必拘泥于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坚持理论创新,特别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以及反映国际形势发展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的新观点、新理论充实到“两课”教学中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证内容的相对稳定,又要确保内容对形势的高度适应,这样既可以增强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又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3.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两课”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于在校园里开展的各种辩论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形式,还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有效地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乡镇、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让其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强化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
[1]李维昌,黄艳.试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2]王学俭,董振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刘畅.高职高专“两课”创新教育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徐亚英.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双模块化教学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