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课堂模式建构

2014-03-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化英语课堂建构

李 华

(河南城建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

“生态学”这一科学概念于1866年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所谓生态学,指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其本质是一门关系学。[1]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内的因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紧密相连,生态因子具备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教育也是由多种因子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样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学可以应用到教育学研究,自然衍生出了教育生态学。[2]教育生态学,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教育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3]“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Gremin于1976年提出。[4]英国学者Eggleston创新了研究思路,并于1977年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一书。[5]随后,美国学者Goodlad于1987年提出“文化生态学”,拓宽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6]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教育生态学,并获得了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可。[7]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不断将生态学应用于微观课堂的生态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类似生态规律的东西,如,耐度与最适度:学生通过反复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时,不能超过特定的耐度范围,过量的练习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其最适合的耐度范围的不同。因此,课后布置的作业量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耐度范围,对处于耐度范围两极的学生,应该特殊处理,因材施教,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限制因子: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新东西时,会受到旧有思维的影响,新的思维方式很难一下子就掌握,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限制因子;生态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即在课堂教学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而且不同的学生,其生态位也不尽相同;食物链: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或技能“食物链”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不能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这个链条的最顶层,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希望到达链条的最底层,即知识或技能的实践者。

总之,从广义上来讲,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进程、主体关系、教学环境等,这些内容共筑了一个相对对立的课堂生态系统。课堂微观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个生态因子,各个因子之间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们在课堂环境中合作共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态整体,彼此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子的缺失都会造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并会造成连锁反应,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运行。[8]

一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失衡,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失衡,课堂学生人数过大,一般都在50—200人之间,造成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第二,教学目标与全面发展的失衡,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智育,知识的传授过分局限于课本,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却遭到忽视,课堂教学沦为一种机械的活动;第三,教与学的失衡,现行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造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限;第四,教育资源短缺与教学需求的失衡,教育资源相对单一的现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直接影响课堂系统的开发和良性循环,影响教学效果。

二 课堂生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现状使我们看到,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无法调适的负面影响,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采用生态教学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原来的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封闭型的课堂模式。

从生态学视角来说,课堂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使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才能够弃旧图新,充满活力,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置实现多元化,突破目前教学目标的桎梏,跨越课本的局限,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

根据生态学理论,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这违背了学生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有转变教师的主导角色,摈弃填鸭式教学模式,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使其愿意学。

3.转变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

生态化课堂教学重在突出学习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学生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这就要求改变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彻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学习潜能。[9]

4.改变单一的系统资源

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这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单一的系统资源,形成新的、良性教育系统资源,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生态化英语课堂模式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课堂生态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效果,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关于如何才能建构这样一种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建构生态化英语课堂遵循的原则。

课堂微观生态环境由诸多生态因子组成,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建立生态化的课堂教学,必须顺应生态教育的规律,遵循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遵循自然原则。

生态原则要求遵循生态系统运动发展规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自然也要顺应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发展的潜在性和可能性,摈弃外在的强制约束,根据自身状况谋求自由发展。[10]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其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实践中锻炼,教师不能主导教学、严格监控,而应遵循教学规律,扮演“导演”角色,在生态化教学环境中适度地引导学生,使其自然发展。

(2)要遵循最优化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组成因子的组合、配置和优化需要以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合理整合各种组成要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而不是过分强调某种单一要素作用下的局部效果,忽视教育的整体效果,这种做法往往会得不偿失。实际上,课堂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整体发展,充分挖掘各种因素的潜能,课堂教学各种要素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堂教学系统功能的增值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整体联系的最优化。这就需要遵循最优化原则,改变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现状。首先,教师要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影响因子,从而扬长避短、合理调控,实现教学条件的最优化设计;其次,在处理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时,要合理配置,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做到重点突出、协调发展,使各种要素有机结合、互补共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经济高效。

2.建构生态化英语课堂的策略。

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和联系,根据发展原理,发展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11]因此,生态化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师和教育机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生态的平衡,从而确保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序发展,语言能力逐步完善。

(1)发挥课堂生态中限制因子的能动作用,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生态化外语课堂模式的建构,要尽力消除各种限制因子的限制作用,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针对大班教学中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我们可以把一个大班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之间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竞争,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营造耐度适当的课堂环境,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实现课堂生态关系的平衡,改善大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2)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开放型课堂体系。

开放型课堂体系要求我们树立开放意识,避免“花盆效应”,从而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花盆效应”,就是由于花盆的空间局限性和人工环境的依赖性而造成的局部生境效应。在教育生态中,从封闭的体制到封闭的教室,都使学生过度依赖目前的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摆脱这种“花盆效应”的负面影响,就要树立开放意识,建立开放型的课堂生态体系,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接触实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学到的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改善课堂教学与外界的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课堂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提高教学效果。

(3)构建课堂主体和谐、互动的仿生模式。

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构成因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生态位原则”,建立和谐、互动的生态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说,课堂教学不能是知识的单向度传递,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应该是互为主体、和谐共进的关系,只有改变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摈弃目前的强势灌输式教学,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合作的生态关系,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课堂生态因子间的多元、共生,进而达成教与学之间的生态平衡,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模式。

通过开发系统的教学资源,改变单一的学习状态,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模式。尤其是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享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接触鲜活的教学情境,而且获得了更多直接体验的机会。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日益形成,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建构生态化的英语课堂监控。

生态系统只有处于和谐、开放、创新状态时,才能存在和发展。[12]同样大学英语课堂监控也应该是生态化的,应该是和谐的、开放的、创新的,那么怎样构建生态化的课堂监控,将涉及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第一,教学目标应符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生态化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等都要依据生态学理论合理设置;第二,教学质量的信息收集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信息,而且包括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要全面考虑各种评价信息,建立生态化的信息系统;第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而应该由专家组、督导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多元评价体系,建构生态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成绩考核,而应该涉及多种形式,因人而异,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情况、自主学习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实现方式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并综合学生的阶段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形成多元的终结性评价,最终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师评价,评价主体不应该把学生排除在外,师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更为公平、公正和准确的判断,有效地促进教学。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建构的原则和策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现状,从而建构和谐共进的课堂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1]孙芙蓉,谢利民. 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评述[J].国外中小学教育, 2006(4): 12.

[2]康淑敏.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 2012(5): 60.

[3]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122.

[4]Gremin L.. Public Educa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5]Eggleston J.. The Ecology of the School [M]. London: Methuen, 1977.

[6]Goodlad J I.. The Ecology of School Renewal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7]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8]张明兰. 生态教育视野中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构[J].毕节学院学报, 2011(7): 88.

[9]刘凤杰. 课堂生态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 2006(10): 80.

[10]张玲. 生态化语文教学初探[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5:27,29.

[11]孙树芳. 大学英语生态化模式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3): 35.

[12]韩艳.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8.

猜你喜欢

生态化英语课堂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