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陇南西和春官为例

2014-03-31马向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口头民间

马向阳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隶属陇南市,处于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在历史上是氐人、古羌族和吐蕃等族群交替活动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高山峡谷切割成了不同的地理风貌,形成“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局面,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如:民间巫术活动—师公传神、号称活化石的“中国乞巧文化”—西和乞巧活动以及赋有地方特色的西和山歌,这些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曾经生活在当地的古老民族羌人、氐人、吐蕃和秦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族群的活动,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独具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师公跳神仪式,就是古代少数民族特有文化影响的结果。

春官说春,在全国民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西北地区很多农耕文明的地方就盛行说春,“早期,春官分布的区域非常广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官的活动区域由平原地带逐步向丘陵山区退缩。然而随着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①随着科技的发展,西和春官民间艺人说春的唱词、形式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几近消失。本文主要对西和春官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口头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困境提出研究对策。

一 问题的提出

无形文化遗产,又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②西和春官是一种以演唱为主的表演艺术,以演唱来达到娱人的目的,同时传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二十四节气”为主。春官面对不同身份的听众所唱的内容会有所改变,改编或调整唱词的内容,这种技巧是西和春官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的,显示出西和春官演唱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也体现了西和春官口耳相传和子承父业或师徒传授的独特之处,表演技能的不可复制性是西和春官“口头非遗”保护之根本。

笔者和朋友于2011年1月19、22日和2014年1月21日对西和春官的形成和传承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特别是与具有九代说春历史的、被村里人尊称为“春官王”的唐东亮老人进行了深度交谈,同时,有说春经历的郭思全和郭思云两位老人还专门为我们演唱了一段《开财门》和《懒人歌》。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得知,西和春官在民间将“三皇爷”尊为春官的祖师。唐东亮老人说:“据传在上古时代,农民(老百姓)不懂得何时耕种,何时收割,农业的始祖“三皇爷”知道了,并看到他们不按时耕种,是心急如焚,于是他骑着老黄牛,到处传授农业耕种知识,因此,春官就从“三皇爷”开始,以说春和传授农业岁时知识为主,教授农民何时耕种以及如何耕种。”③从民间传说故事可知,西和春官以传授“二十四节气表”或“送表”(俗称春帖子)为主来传授农耕知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古以农业为主,在民间传授“二十四节气表”,对于农业按时耕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至于春官说春兴于何时,难以考究,但由于受“文革”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消失,现在有春官说春习俗的地区也也是一些地处偏僻的地区,只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说春形式、内容也是很不相同。

综上所述,西和春官“口头非遗”是农业时代的历史产物,是以传播“二十四节气”为主的说唱活动,堪称为农业使者。西和春官是遵照春官的一套传承礼仪进行传承的,师徒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或子承父业式的进行传递。春官是一种走村窜户、走街串巷的职业,并有时间的限制,每年立冬以后由春官头组织各春官开会,安排各路说春人员及搭配,服从春官头的安排是说春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到腊月二十三截止。说春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对天文知识欠发达的地区,更是受欢迎。春官在说春时所获得的面或钱财统一起来,供“打春”这一天所需之用,所剩的物和钱才是春官最后的所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春官说春活动在西和民间逐渐消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此笔者进行了考察,提出春官传承的困境和问题分析。

二 西和春官历史源头

1.历史文献记载。

春官在古代是一种官职,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记载:“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1]从这则史料信息来看,春官最早在周朝开始设立,以主管礼来辅佐上层阶级的统治;《后汉书﹒志第八﹒祭祀》中记载:“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农事的开端,因此汉代史书中记载的祭祀立春是重视农业发展的体现;旧唐书·职官一》卷四十二中记载:“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礼部为春官”[3];《宋书》卷八十二中记载:“太史局春官正、判太史局吴泽等言:‘乾道十年颁赐历日,其中十二月已定作小尽,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注:癸未朔,’……淳熙元年,礼部言:‘今岁颁赐历书,全用乾道新历推算,明年复欲权用乾道历。’诏从之。十一月,诏,太史局春官正吴泽推算太阳交食不同,令秘书省敕责之,并罚造历者。”[4]从这则史料可以看出春官开始掌管并推算历法,春官的职能逐渐明晰。随着春官职能的逐渐明确,春官对掌管历法和推算太阳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春官由最初的掌管礼到掌管、推算历法发展的。

2.民间春官的出现。

春官以掌管历法和推算太阳历为主,这些推算出来的历法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那春官是如何为广大下层老百姓更好地服务的呢?主要是通过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下层民众传授历法,需要专门的负责人,由于各地地域广袤,居民居住分散,再加上地形和地貌等特点,为历法的传播带来困难,因而需要更多民间精英力量来为其服务。笔者认为统治者会利用一些地方精英,结合民间耕种的实际来推行、传播历法,民间春官也就应用而生了。民间春官对推行历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农业耕种。民间春官是来自下层民众,他们不是统治阶层,但他们是奉上层统治阶级的旨意说春的,因此,民间春官和一般老百姓没有区别,只有在说春时有一定的威信和权力而已。在民间,春官很受欢迎,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牛耕社会,春官的地位可想而知的。这是春官最初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也是春官形成的历史原因。

三 春官“口头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1.春官“口头非遗”传承的现状。

笔者和朋友先后两次到西和县坦途关对春官进行田野调查,知道西和县石峡镇的坦途关,号称“春官窝”,只是这里的说春习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渐渐走入低谷,随着一些老春官的相继离世,青年人再也不愿意去学习这种被认为是“乞讨”的说春活动。“人亡艺绝,人去艺失”的现状,是西和民间说春习俗面临的最大困境。唐东亮老人这样说:“在十几年前(即为2000年以前),就不说春了,我们村儿的年青人都出门打工了,就剩下的老汉娃娃,说春也就停止了,再加上现在日历到处都能买到,二十四节气都在上面,谁还需要春官说春。反而别的外乡人来我们村子说春,他们也不知道这里曾是‘春官窝子’,他们已经不是真正的春官,而是冒名要饭的,以前老汉家(即老人)都知道坦途关是‘春官窝子’,提起坦途关谁都知道是春官说春的地方,是家喻户晓的。因此有些冒名顶替坦途关人说春,有人开玩笑的问,你们是哪里的春官,他们尽然回答是‘坦途关的春官’。殊不知,现在他们站着的地方就是坦途关。这把我们春官的名声都弄坏了,有时候连春帖子(即为二十四节气表)都不给,手里什么东西都不拿(指的是具有象征春官的春牛),什么规程(即应有的礼数)都没有,他们用我们春官的名声来欺骗人,其实是来要饭的人。”④通过老春官的口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后继无人。春官说春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才使得这种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而随着春官艺人年龄的增大,年轻一代人又不愿意去接受祖辈流传下来的这种技艺,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外打工所挣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谁还愿意在大冬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说春,而且换回的只是一点微薄的东西,有时还要遭人冷眼。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天气预报的出现和精准、文化知识的普及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春官说春的需求大大降低,致使其逐渐消失了。

(2)鱼龙混杂。起初很多家庭为解决人口多、吃饭难的问题,瞅准了春官这个职业,致使一些没有得到真传的乞讨者也加入这个行列,使得具有光辉形象的春官事业毁于一旦。谁也分不清那个是真“春官”,那个是乞讨者,反正都是在说春。因此,春官也被当成了讨饭、要饭的。同时,说春者没有严格的传承纪律,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说春的组织者和传承者相继离世,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不按原来春官的说唱进行,而是随意加以改编而信口说来,造成说春活动的轮乱局面。

(3)心理作用。很多青年人愿意去外面务工,他们认为春官和讨要的乞丐没有什么两样,心理感觉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触,“当时我们为春官拍照,正好老春官的一个孙子走来,老春官想叫着孙子(大概17岁)合影,但孙子很不屑的拒绝了。”通过这一情景,笔者在想春官的子孙这一代已经淡忘,甚至开始歧视这种活动了。随着老一辈春官的相继离世,这种口头说唱的非物质文化也渐行渐远了。年轻人将这种口头说唱的非物质文化视为是低俗耻辱的东西,昔日跟上老人们练着嗓音,喊着春官歌的人也越来越少。

2.春官“口头非遗”传承的困境。

由市场经济的开放,很多农村青年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待在家里拜师学春官,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于现代人来说,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受重视,农业部门的信息和天气预报的普及,市场上各种形式的日历都印有二十四节气,因此春官已经不需要了。(2)上述现状中提到,一些不是春官的人冒充为春官,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以春官的身份出现,却不履行春官的义务的现象,将春官美好“农业天使”的形象完全玷污了。笔者就有这样的印象,一到冬天,由于农闲,有很多“假春官”就上门讨要,由于春官职业比较特殊,一般都是两人一个组合,人们有比较相信他们,因此,一天要送走好几波,有些人乘此机会来“捞钱”过年。因此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春官等同于“要饭” 的(即乞丐)。(3)真正的春官早已不说春了,因此传承上出现了“断裂”,市场经济的开放,外出务工所得的收入远比这样辛苦所得的微薄收入要多,甚至有时还要看人脸色。(4)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很多人认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气象预报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春官说春就只是一个打着“幌子”要饭的乞丐而已。在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昔日辉煌一时的春官渐行渐远。

四 对西和春官“口头非遗”保护的对策

对西和民间春官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是民间文化保存的需要,也是一种手段,是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传承的方法。运用已有成功的理论分析指导实际行动,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口头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方法在现实中更好地指导实践运用。在历史的遗忘与重构中,许多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都已慢慢凋落消亡。近些年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纷纷掀起了对处于濒危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紧锣密鼓的挖掘、整理、抢救及保护的浪潮,这期间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便渲染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地方文化精英再到民间的各个阶层、群体。加快探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是必要的。“受众与表演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交流互动的表演场景,口头文学的文本是表演者与听众交流过程的产物,受众的趣味、爱好、现场的即时反应等因素,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传承人的表演。”[5]结合西和春官“口头非遗”出现的问题,为了保护西和春官“口头非遗”文化,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地方政府参与宣传。

地方政府的参与宣传,主要是当地文化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关注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为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挖掘当地民间文化的潜力,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为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助推的作用。因此,积极呼吁当地政府参与宣传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

2.出版书籍、发行系列宣传片。

发行宣传片,制作影视动画片,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使这种以口头相传的形式转变成视觉和语言相结合的“文化大餐”,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使口头文化这道“菜”体现出名副其实的“色香味”,同时,也是文化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地方学校进行课程的设置。

在地方学校课程的设置上,侧重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提倡。加深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民间文化和文学魅力之所在。精选适合中小学生的民间故事选入地方课本或小本课程,加强民间文化的宣传;在民间故事附带绘制相关的彩图,辅助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将民间故事分门别类,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置不同的故事内容,这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会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使民间故事绽放出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4.建立地方文化宣传网站。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应用遍布各个角落,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日益密切,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借助网络工具来宣传地方文化也是一种手段,对民间文化的宣传也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建立地方文化网站,推动当地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从今年开始流行清明网络祭扫活动,人们开始利用网络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加快利用网络,建立地方文化网站,对宣传地方文化也是一种全新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也是网络信息化的需要。对于地方学者而言,可以利用个人微博、博客等网站,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对发展地方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加强地方民俗旅游开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去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文化,因此可以将西和春官“口头非遗”搬上舞台,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口头非遗”的发展,用舞台化的方式促进春官文化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模式,为春官演唱提供一个舞台,也为春官演唱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为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不同感受。

6.增强民间传承人的自信心。

民间口头传承艺人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失去了说唱的场所、环境,没有人愿意学习,也没有听众愿意聆听,使得口头说唱艺人失去了传承的自信心,原因就是说唱对社会经济发展或者个人收入没有带来任何的帮助,因此,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搞说唱就是“不务正业”。正因如此要加快确立春官口头传承人,为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逐渐改变其消极的思想,增强春官传承人的自信心。

西和春官是古代官职的演变,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在民间,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西和春官为传播“二十四节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农业按时播种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同时,为了迎合民间文化的需要,西和春官通过口头演唱传播历史文化,对传播和丰富民间精神文化起到媒介作用。“口头非遗”保护对现在濒危的民间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快推进了“口头非遗”的保护,对挽救西和春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口头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意义。西和春官文化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元素,民间文化是根基,口头非物质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化是构成文化的“根”,文化的多样纷呈是“叶”,“根繁才会叶茂”,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是维系多元文化的根本。因此,保护西和春官文化,使其成为民间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就得转变刻板的思维观念,动员社会群体,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呼吁文化传承者,提高文化传播的意识。

注释

① 参见拙文《西和春官及其歌词的程式分析》,未刊。

② 参见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③ 2011年1月20日,由老春官唐东亮老人口述,参与调查人:马向阳和张有朋。

④ 2011年1月19日,由老春官唐东亮老人口述,参与调查人:马向阳和张有朋。

[1] 《周礼》[M].(汉)郑玄,注.陈戌国,点校.岳麓书社出版,2006:44.

[2]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3181.

[3] 旧唐书,职官一,卷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1788

[4] 宋书,律历十五,卷八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1934-1935

[5]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口头民间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