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教学与导师制的融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2014-03-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导师技能班级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目前高职财经类在校生人数巨大,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10%的增幅在增长。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明显,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则更加困难,作为培养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高职专科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而面临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创业,但是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问题,创业的成功率非常小。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必须重新思考创业教育,以增加学生的创业能力,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出现。

一 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

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业能否成功。Chandler和Hanks认为创业能力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1]他们认为创业能力即是利用机会的能力。而Man和Lau提出了创业者能力特征的六维结构模型,即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和承诺胜任力。[2]此种模型,不仅包含了机会的利用能力,还包括了人际、概念等方面的能力要素。而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核心技能构成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整合社会资源与关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3]虽然大学生在校接受各种能力训练,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创业的需求。80.0%的创业成功人士都认为大学生创业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少和创业教育课程少。根据有关研究,在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 门以上的创业课程,而我国107所 “211”高校中仅有4l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4]显然,创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的能力,目前传统的知识教育,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上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创业能力的需求,各有优点。但是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加以训练,是否就能提高其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个企业家,不可能是在具备了各种能力的情况下,才去进行创业的。更多的是依据需要而锻炼塑造自己的创业能力,循序渐进,一步步获得成功的。

创业者多半是有个好想法,这个想法多是发现了某些市场机会,从而使其具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景,激发其付诸行动。而对机会的识别能力,决定了其成功率的大小。因此,创业能力,首先是机会识别的能力。一个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发现了市场机会,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可以动用的资源有多少,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多情况下都是资源受限,需要企业家不断的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并形成有效的资源集,从而去实现创业目标。因此,创业的第二个能力就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创业者加以解决,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创业能否继续下去。因此,创业的第三个能力要求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创立的过程中,企业内部需要进行部门之间的配合,以执行企业高层的决策。企业外部需要进行各种关系的协调,以为企业营造一个可以生存发展的空间。为了完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营造,企业家需要懂得如何传递信息和收集信息,也就是沟通能力。

因此,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从创立到运营,需要几个核心的能力,即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 导师制与项目教学的融合应用

由于项目教学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很多研究均是基于课程教学,并且是零散的。多数是属于试验性质的,其研究也多不连续。根据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很多研究只是对项目教学在某课程中的应用作些基本的经验总结,系统性研究不多。根据笔者近几年的不断实践研究,发现在目前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体制下,项目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程安排都是交叉的,使得单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断断续续,项目的实施相对来说也是间断进行。授课老师之间的教学进度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也就是说未能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不统一。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绝非是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所以项目实施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无法达到一个最佳效果。如果能使项目教学在教学中实现专业化,即不是以课程化教学为目的,而是从专业的角度或者岗位群的角度去实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程,而是基于其专业或将来从事的岗位角度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解决问题,那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各项技能水平。

我们知道,导师制多在研究生阶段应用,部分研究者尝试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其实,导师的作用无非是给学生加以指导,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方法上的,那么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指导有没有问题呢?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无非是希望学生学习的理论能应用于实践,尤其是技能的体现。目前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均有工作经验,具有其所教授的专业技能,其中也不乏精通某些专业技能者。让老师传授给学生这些技能,显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多是以教材为主,更多的是强调教材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目前班建制的教学,将老师传授技能的影响减至最小。在我国过去,学习武艺或手艺前,师父对徒弟的性格、悟性、德行等方面充分了解。在传授技艺的时候也是充分考虑到徒弟个人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然后实施个性化指导。这样的环境下,徒弟能否学到真实的技艺,就取决于师父对其的了解和指导程度。而徒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其思想、德行等也深受其师父的影响。也就是说传授技能时,师父不仅影响到徒弟对技能的掌握,还对其他方面影响重大。而目前的课堂+班级教学将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降至最小。教师也无法追求让每个学生最好最快地掌握所需技能,当然就更难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了。

我们知道,在一线岗位上,有很多技能熟练的能工巧匠,如果让他们去向学生传授岗位所需技能,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其单位的企业性质,如何能让他们为学校服务呢?目前多采取学生到企业实习,但是由于企业本身逐利性的限制,人多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少了,达不到教学效果。院校也多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难点不过是学校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没有对接好。所以,可以建立一种机制,让企业能工巧匠进入校园进行教学。

实行导师制,主要给学生传授技能和方法。但是如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呢?由于课堂的限制,缺乏真实环境的体验,教师不太可能展示其所拥有的技能。比如说谈判技能,教材上的案例很多,教师的经历也很多,但是即使相同的谈判对手,每次所用的技巧也是变化的。这时如果有个真实的环境,比如一次真正的谈判,而不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谈判前的准备,包括对手的了解、资料的准备、心理状态的调节、谈判重点、难点的分析,到实际谈判及谈判过程中对手的表现及准备工作是否充足的验证,学生均身临其境。其收获不仅仅是谈判技巧,而是了解和熟悉了谈判的全过程,包括程序、关键工作等。哪怕这个谈判是一次小型的,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验谈判应该具备的技能,以及老师在谈判过程中的可学之处。当然有些技能可以通过模拟让学生掌握,但是再逼真的模拟也代替不了真实环境。谈判从开始到结束,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作为主谈者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谈判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加以指导,其身份就是一个导师。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导师通过实施真实的项目,结合学生的特点、特长,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及项目的需要,指导学生应该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最终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 导师制与项目教学的融合应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实施具体的项目,并非模拟,而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来达到提高其能力的目的。考虑到每个专业的学生从事的创业方向都受到所学专业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一个专业,选取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所实施的教学项目以市场调查和销售为主,共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市场调查为第一阶段,销售为第二阶段。学生数在二百二十至二百六十人左右,每年四个班级。每个班级均实行6-8人的分组,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分组采取自由组合,但要求不同的宿舍搭配,男女生搭配。市场调查是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实施,销售为大二第一学期实施。市场调查项目实施不用通常给定的题目和范围,而是通过各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由其他小组点评、质疑,从而再讨论,最后确定调查主题和范围。作为老师,此时给各小组的指导是,引导和评价调查主题的现实意义,项目是否可行,费用和时间的安排是否满足要求等。然后按照调查的流程,开始项目的实施。销售则同样是分组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设定一定的销售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销售内容不限。销售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各小组通过市场调查,讨论确定销售的商品,然后根据商品的特征,制定进货计划,寻找进货渠道,确定潜在顾客,了解拜访顾客,进行洽谈销售,并根据商品的情况回访和服务客户,从而完成销售项目。为了考察此种模式的效果,采用对比教学进行。经过三年六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项目教学与导师制的融合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其实施区别对照如下:

第一年4个班级,市场调查,同一个老师教学,不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传统教学,简单地布置作业任务。第二学期,人员推销,同一个老师教学,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

第二年4个班级,市场调查,两位老师教学,两个班级不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传统教学,简单地布置任务。两个班级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第二学期,人员推销,同一个老师教学,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

第三年4个班级,市场调查,同一个老师教学,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第二学期,人员推销,同一个老师教学,实施项目教学及导师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

1.机会识别能力。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发现4个班级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推销阶段开始,学生基本都很茫然,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去销售。除少数学生对市场有所了解外,几乎每个小组都需要老师给予指导,才能肯定某种商品是否具有市场。而整个推销项目的实施,教师的指导任务明显加大,需要在每一个推销流程实施前,都要充分提醒注意事项及实施要点。对市场机会的认知很少,甚至连自己所在的校园,哪些商品畅销也是凭想象和猜测。

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调查阶段实施项目教学的2个班级第三年的4个班级,在推销阶段的开始,明显表现出不同,各小组基本都能很快确定哪些商品具有销售前景。未实施项目教学的两个班级,则与第一年的班级基本类似,处于茫然状态。

但是在推销项目实施完成过程中,各小组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则呈现不断提高,能够及时调整商品类型和结构,适合市场需要。

2.资源整合能力。在第一阶段未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班级中,小组在完成推销阶段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商品进货渠道认知的缺乏,不能找出最适合的商品来源,部分小组的商品进货成本偏高,导致首批货物销售不畅。同时,这些小组对进货本金的控制,潜在顾客及其人脉的把握,校园规章制度和鼓励措施的利用,指导老师和授课老师的经验利用,市场信息的采集使用,均不如实施项目导师制的小组。在面临顾客寻找的问题上,未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销量在开始阶段明显不如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表现在未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总是面对顾客一个一个地去推销,多是日常用品,而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首先将目光聚焦在校园各种社团及各自的外校同学,关注各种节假日及特殊日子的需求,利用他们迅速扩大销量。但是,在第二阶段推销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不断增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能迅速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从而完成项目任务。

3.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校园摆摊设点的问题,未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不断地向老师抱怨,而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总能利用校园的人际关系,获取可以摆摊设点的机会和时间、地点,可以采取的促销形式等。在推销阶段,面临小区无法进入,遇到商品被管理人员没收等情况,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也明显表现得善于处理,一般都可以自己解决,而未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则会首先咨询老师如何去做。随着推销项目的实施,各小组的表现均趋于独自解决,几乎不征求老师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4. 沟通能力。在市场调查及推销两个阶段,学生都需要面对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沟通,并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一阶段未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在第二阶段中,只有那些平时善于沟通的成员,能够起主要沟通作用,而其他小组成员表现得不愿意与陌生人沟通,甚至在课堂汇报时,都表现得胆怯和腼腆。而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则基本能够正确的沟通,在汇报过程中,也显得落落大方,表现自然。而经过推销阶段的不断深入,小组的沟通能力也都在明显提高,沟通方式显得多样,沟通内容上也显得丰富,在面对陌生顾客时,即使对方不购买产品,也能自如应对。经过项目导师教学的同学,在面对学校老师时,也表现得不错,可以跟老师自然交谈,而无太多的拘谨。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实施项目和导师教学的同学,其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均优于未实施项目教学的同学,而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实施项目教学的小组同学,其自行解决的能力则更高于未实施项目导师教学的小组。而在贯穿于两个阶段教学的沟通能力上,其区别也是明显的。由此可见,项目导师制的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上是有明显作用的。

[1]王辉,张辉华.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与结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81-86.

[2]李海垒,张文新,宫燕明.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64-69.

[3]彭杜宏.大学生创业核心技能构成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2-144.

[4]余新.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80-82.

猜你喜欢

导师技能班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V eraW an g
劳动技能up up!
导师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