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2014-03-31卓晟珺综述审校

护理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卫生理念

卓晟珺 综述;付 伟 审校

(杭州师范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36)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是上个世纪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由于健康教育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引起人们对“治未病”理念在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的关注。笔者对“治未病”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未病”不仅指的是机体尚未患病的状态,还指的是未来可能患病的状态。“治未病”理论包含4方面内容: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其思想与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相一致,也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理念之一。此外,“治未病”理论中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等观点,也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健康4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观点相近。可见,2000多年前中医“治未病”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开始提倡疾病的预防,在人类健康促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3]。即通过各种方式及内容的教育,促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与“治未病”理论相吻合。实现“治未病”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学的健康理念,提高自身健康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2 “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治未病”理念指导的健康教育开展的十分广泛。研究表明[4],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实施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使患者建立起“未病先防”的意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医疗开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岳炜等[5]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基础,结合妇科疾病特点,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逐步丰富并完善妇科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了妇科整体护理的质量。王红[6]应用“治未病”理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及复发,对预防疾病、控制病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报道显示[7],将“治未病”理念运用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去,并贯穿于护理程序始终,没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达97.3%。李桂华[8]利用患者住院的机会,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干预,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调动其积极性,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注意体质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最终达到了“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目的。

此外,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颈椎病[9]、糖尿病足[10]、慢性病毒性肝炎[11]、脂肪肝[12]等疾病的护理治疗,针对中医情志、饮食、休息等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对防治颈椎病、糖尿病足、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石国凤等[13]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变”等理念深入人心,入院宣教、住院指导、定期宣教、出院随访等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实践中,郑萍等[14]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在出院时的调查发现,普遍认为以“治未病”观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更明显,利于改变疾病诱发的危险因素,能够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预防脑卒中。

2.2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2.1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社区卫生的“三级预防”中医“治未病”主要体现的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原则,而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的是三级预防原则,即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康复治疗,预防复发[15]。这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两者联系紧密。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以健康档案为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康复、医疗服务的“六位一体”的功能。其组成要素之一就是预防,以中医“治未病”为依据,实施三级预防的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16]。

目前,较多研究者都在探索将“治未病”理念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运用这些中医疾病预防的方法,如开展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17]。“治未病”的保健理念同样适合很多人群,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保健都非常有益[18]。

另外,有研究者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针对特殊群体的健康教育、关于慢性病等疾病的知识教育、康复患者的康复指导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健康教育[19]。 王爱女[20]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农村的社区护理工作中,在护理工作中贯彻“未病先防”的理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达到疾病预防控制的目的。

2.2.2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社区健康管理 还有关于“治未病”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报道[21],社区健康管理指的是社区拥有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干预及健康保险等服务内容,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22]。这与“治未病”理念也是相符的,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一致,所以,有必要在社区进一步推动“治未病”思想的传播。

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治未病”理论,以及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在社区开展通俗易懂、积极有效、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并主动采取预防行为,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2.3 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关于 “治未病”思想指导学校健康教育的应用中,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道比较多见。如廖艳等[23]认为,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应借鉴“治未病”思想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治疗转向心理健康管理、心理疾病预防。从“未病先防”思想出发,重视新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从“欲病救萌”思想出发,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已病早治”思想出发,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从“瘥后调摄”思想出发,完善大学生心理保健体系建设。江鸿等[24]认为,弘扬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安全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及身心保护。

大学生群体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他们既是文化传播的拥有者,也是传播者[25]。在高校健康教育中导入“治未病”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而且对推广中医传统文化理念也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干预,以阻止“未病”发展成“已病”的情况。在平时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关于介绍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养生之道,将“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有机结合起来。

2.4 “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根据“治未病”理论,文献报道的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主要有以下 7种[26-28]。

2.4.1 开设“治未病”门诊 针对健康或者亚健康人群,运用中医分型辩证的方法,结合就诊者的不同体质,提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4.2 开设“治未病”养生保健课堂 在医院或社区开设养生保健课堂,依据“治未病”理念,向健康人群传授养生保健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2.4.3 设立 “治未病”特色宣传栏 这是一种宣传“治未病”理念最简便、最易推广的健康教育形式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社区的门诊大厅及宣传栏,布置关于中医“治未病”的相关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图片语言来进行健康教育。

2.4.4 开展电教化 “治未病”健康教育 针对候诊者,在各候诊区域彩电上,播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传播“治未病”理念,教育人们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注重自身健康管理。

2.4.5 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针对慢性病高发人群及健康人群,开展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的专题讲座,向群众传授慢性病的相关预防知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

2.4.6 开设“治未病”服务站(点) 在适宜的地区建立“治未病”服务点,开展普及健康相关知识、组织义诊等服务项目。

2.4.7 营造“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氛围 强化医务人员的“治未病”意识,提高其“治未病”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对患者及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3 展望

综上所述,“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地点不仅在医院、社区和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群众生活、工作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和居委会联合举办关于“治未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可以加入关于“治未病”的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护士还可以走入企业,为企业人员开展基于“治未病”理念的健康教育。积极探索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健康教育为载体,以预防疾病为目标的中医“治未病”实践,不断拓展“治未病”的健康教育阵地。

“治未病”的思想理论历史悠久,但真正理解其含义并充分运用该理论的人却不多。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护士对“治未病”理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该理论的传播程度,故有必要强化护士自身的“治未病”意识,调动其信心及积极性,不断完善“治未病”健康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治未病”健康教育氛围。

[1]郭秀君.“治未病”理论在整体护理实践的运用及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815-2817.

[2]林 琳.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教育作用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6):475-477.

[3]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4]丁育英.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11,24(4):62-63.

[5]岳 炜,吴静欢.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91-1892.

[6]王 红.“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0,30(5):518-519.

[7]徐文华.“治未病”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95-96.

[8]李桂华.循证护理在恶性综合征患者降温护理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115-116.

[9]刘秀珍,李彩云.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颈椎病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3(1):59.

[10]刘玉文.“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足护理的指导意义[J].河北中医,2009,31(5):765-766.

[11]王 岚,黎宝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4):79-80.

[12]黄世清,杨立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医中药,2012,2(14):80-81.

[13]石国凤,许 涛,王 娟.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34(5):183-184.

[14]郑 萍,陈雪莲.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2):459-460.

[15]李燕茹,刘世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建议[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3):55-56.

[16]李孜孜,刘 娟.“治未病”观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55-56.

[17]刘世宁.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24(14):196-197.

[18]刘晓楠,沈世豪.“治未病”在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实践[J].社区医学杂志,2008,6(21):60-61.

[19]蔡丽娇,陈锦秀.“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11):2920-2921.

[20]王爱女.中医“治未病”在农村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21-122.

[21]董晓英,田 凌,杨冬霞.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光明中医,2010,25(12):2314-2316.

[22]李 萍.构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6(9):35.

[23]廖 艳,张 煜,张 聪.等.运用“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医教育,2009,28(1):67-69.

[24]江 鸿,林忠嗣.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青少年安全健康教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582-583.

[25]罗飞霞.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高校健康教育[J].校园之声, 2011(2):109-110.

[26]孙平秀,李 琳,魏宝强.“治未病”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中的实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989-990.

[27]巨晓霞.“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932-933.

[28]刘继洪,张兆华,张 年,等.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J].现代医院,2009,9(7):153-154.

猜你喜欢

治未病社区卫生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