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多维透视

2014-03-30张德化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张德化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100)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多维透视

张德化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100)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农民转型的著作,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民转型思想却十分丰富。通过对经典著作中的农民转型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从多维度阐释农民转型思想,使我们认识到了其理论的历史语境、农民转型的物质基础、农民转型的市民化之路和最终的人学旨归。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转型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思想对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社会主义现代合作农业;农民转型;资本主义农业经营;农民城市化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狭隘理解为革命理论,或者是工人阶级可以联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理论,很少有人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农民转型思想,更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观点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英、法、德等主要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指出,农民必然要实现职业、空间、政治觉悟和社会角色等转变。本文通过对马、恩经典著作中农民转型思想的系统梳理,从多维度阐释了其农民转型思想,为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实现农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历史语境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世界,但绝不是对前者的简单概括,而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农民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始积累的研究开始的。16~17世纪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将人类带入资本主义时代,以蒸汽动力、机器体系为生产技术基础的近代大工业,迅速地复制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呢?”[1]277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是以农民的无产化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资本家通过肮脏和血腥的圈地运动,强行将农民从土地“清扫”出去,为城市工业创造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这些贫穷朴实的不幸者!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儿、寡妇,抱着婴儿的绝望的母亲……被驱逐出熟悉的土地,找不到安身之处……当他们游荡到身无分文的时候,除了偷盗以致被依法绞死以外,除了行乞以外,还能做什么呢?”[2]845对贫苦农民土地剥夺现象一直延续到年青的马克思生活时期,1836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莫塞尔记者的辩护》中相继表达了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呐喊。其次是资本主义工业缓慢地、非均衡地侵入农业,自耕农转化为雇佣工人和新的小农经济。“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大规模地耕种土地,比在小块的和分散的土地上经营农业优越得多。”[3]“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手推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4]501“这种新式的农业生产方法,一定会无法挽救地摧毁小生产……”[5],“大工业在农业范围内引起的最有革命性的一件事,是剿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2]578脱离土地的剩余农民纷纷向城市集聚,但时刻面临疾病和饥饿的威胁,“他们在这方面情况日益恶化,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恶害滋长得很快,农村农民状态已经坏到极点(恩格斯语)。”[2]78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进步,同它的所有其他历史进步一样,首先也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完全赤贫为代价而取得的。[2]696,697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农民能否成为工人阶级的可靠联盟有着不同的声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农民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动力”,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的普遍贫困,使得农民向彻底无产者的转化变得可能,变得快速,因此农民能否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马克思在总结欧洲革命的失败教训时,严厉驳斥了海尔曼·克利盖、安德烈阿斯·哥特沙克等反对与农民结盟的主张,并强调指出,农民既有保守性一面,又有革命性一面,并不完全是“一袋马铃薯”,“农村人口的困苦生活境况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联盟的基础。”[6]“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卢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4]484农业人口特别是小农阶级本身由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固有的分散性、闭塞性、隔绝性和缺乏主动性、组织性而容易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认同农民的各种要求、希望和痛苦来赢得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认识到走到田间去的价值,引导农民政治觉悟的转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合作农业是实现农民转型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肯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进步性,农民从封建的土地依附下转变为自由劳动者,获得人身的解放,加速了以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的解体过程。取代小块土地所有制、孤立的小生产和墨守成规的经营方式的是现代大农业,它的特点是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工人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大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所有权的完全自由“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有可能按社会化方式经营”,大、中型农场的大生产取代了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小农个体的小生产,按照工厂或企业的原则进行商业性经营并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积极推动农业改良和技术进步,农业经营者取代了对待新技术因循守旧的保守农民。

同时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又揭示了农民转型的历史局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命运是没有保障的,大多数小农注定要破产。农业实行社会管理,大规模地采用农业机器,利用蒸汽或水力的农业集体化经营催生了农民转型。但土地的“资本化”经营,无论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都会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肆无忌惮地榨取和滥用土地资源,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2]579马克思在高度评价农业土地所有权变革对推动农业合理化的巨大历史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该变革带来的严重后果,那就是对土地的资本化经营越来越严重地偏离了农业的合理化。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确立,既造就了一个新的产业资本家——大农场主阶层,又培育了一个新的纯粹食利者阶层——大土地所有者,使农业工人陷入了双重剥削的境地。[7]资本主义农业是造成农业劳动者“毁灭和奴役的祸根”,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他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泥潭里。[8]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内在矛盾,提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实行土地国有化,实现土地和农民的直接结合,在社会监督下,把大地产“转交给现在就已经耕种着这些土地并将组织成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使用”,[9]让农民以承包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共同组建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既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又发挥了农业工人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合作农业,才能为农民转型提供物质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市民化之路

马克思从人类演进的宏观视角,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高度,概括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的历史必然。“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占领农业,或者依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人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起来,……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2]740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中,人与自然、土地是融为一体的。在历经农民市民化、乡村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后,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资本、土地)相互分离,劳动者失去双重对象:“狭义的生活资料”、“劳动的生活资料”。农民市民化既是资本主义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城市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资本主义国家,农民市民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城市化进行的,大城市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优势。“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10]301这些有利的条件使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工业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例如,1861年英格兰《国情普查》显示:“1851年全国城市580个,农村人口与城市差不多相等,到1861年农村区域人口仅增加6.5%,农村地区人口增加五十万,城市人口却增加了1554067人,增长了17.3%,两者增长率的差别,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人口增加总数的四分之三属于城市。”[2]740

工业人口如同资本一样在城市集中起来,并与现代分工、工业机器和先进科技结合在一起产生聚合效益。首先推动城市的生产力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10]303其次是通过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1]276,277当然,农业转移人口流动也加速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常常规模不大的工厂近旁,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必然存在一定的生活需要,这种需求会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来附近工作。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等都搬了进来。生活的便利和生活成本的降低,工厂主必然降低工资,吸引新的厂主将工厂搬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发展为小城市,小城市又逐步变成大城市。恩格斯认为郎卡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城市化过程中,郎卡郡从一个偏僻的荒芜的沼泽地变成了熙攘繁华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四、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人学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劳动异化的生存处境出发,找到工人阶级被剥削的根源,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实质,提出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实践最终意义应当是人向其本质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转型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体现其人学的本质命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总体上可划分为三种形态:人对自然的依赖社会形态、人对物的依赖社会形态和人的自由全面社会形态。人的发展就是人在自然、社会和人身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以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人的本质终极指向在于实现“完整的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完整的人意味着人全面占有其对象性关系,意味着人成为掌握其自身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占有者,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主体。马克思还论述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根本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三个内容: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个人在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基础上,自由地发挥自己能力,不受限制、独立自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平等发展即每个人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潜能、社会交往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小农业生产制度被瓦解,农民不仅遭受大土地所有者的剥削还要被农业资本家双重压榨,农民要摆脱自身悲惨命运,必须实现自身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转型。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增强了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的力量,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农民“完整人”做了革命准备。“解决办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12]使私有制下与人对立的对象世界成为“人”的对象,成为使人的本质和力量能够得到充分全面发展和发挥的物质基础,使人真正从社会和自然界的统治、压迫、支配奴役下全面地解放出来,使人真正以一种“完整的人”屹立于人类历史舞台上。[13]

我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的全面的转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农民有其特殊性,解决好农民转型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对现阶段如何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所具有的启示作用,一定能够开创一条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处理农民问题的正确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68.

[6][6]Oscar J.Hammen.Marx and the Agrarian Question[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7,No.3,pp.686,1972.

[7]屈炳祥.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J].经济学家,2009,(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8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13]薛德震.人的哲学论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2.

责任编辑:郑洪昌

F01

A

1005-2674(2014)04-005-04

2014-01-10

定稿日期:2014-03-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13YJC710062);安徽科技学院学科资助项目(akxk20102-3)

张德化(1973-),男,安徽泗县人,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