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纲要教材内容学期

梁 勇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120)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我校于2007年春季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本科生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面对2006 级本科生开设。“方法是内容的灵魂”[1],过去的7年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在进行“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摸索相关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里和各高校同行分享。

1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春季学期针对法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秋季学期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上课伊始,我们发现学生们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不是很浓厚,甚至有的还缺乏基本的历史认知以致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观上存在着诸多误解。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以下因素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大以致于未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是高中文理分科的负面影响。我们发现,文科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普遍要好于或者说不差于理科学生。在课程的讨论环节中,部分理科背景的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不是很熟悉,历史知识张冠李戴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有部分同学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还是停留在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的“戏说”历史层面。错误的历史知识,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就必然导致其对近代史发展线索的不了解,无法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求富”“求强”的历程。其次,学生的实用心理导致对该课程的误解,以致于课下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认真的预习和复习。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认为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的公共理论课对于以后就业帮助不大,没必要在上面投入过多的精力。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一是专题演讲。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结合教材内容,设置3 ~5 个专题,在开学之初,面向学生进行“公开招标”,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公开竞标”。如过去5年,我们先后设置过“你如何看待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从中日钓鱼岛纠纷看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中日关系”等等。学生领取任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准备,阅读相关的专著、文章,制作画面精美、内容丰富的PPT,有的还在宿舍提前模拟讲授。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研究能力快速提高的过程,同时提高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据统计,参加专题演讲的同学,期末考试成绩普遍要高于其他学生。二是辩论。针对我校法学为主的办学特点,每学年各个学院之间都安排辩论比赛。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题供学生参与。如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就“维新派的失败源于帝后之争”“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三是影评。每一学期,我们都会精选爱国主义影片,在课堂或课后观影,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写影评或小论文。这几年,我们分别观看了《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喋血孤城》《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爱国主义影片,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 讲活教材内容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通过《纲要》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2 个了解、3 个选择”的历史及其必然性。具体而言,上篇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各自是如何探索、选择历史发展道路的?中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人民在斗争实践中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下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人民是如何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坚定不移地选择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2]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教材涉及的时间较长,内容较多,这必然导致教材的内容更多的是观点的积累,而对历史的具体过程、历史的细节缺乏较为详尽的描述。针对这一矛盾,有研究者指出,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尽量“人物化”“故事化”和“生活化”[3]。也就说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展示,对历史过程的强调,将历史中的人物讲“活”,这样历史也就活起来了,课程也变得更有吸引力。比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有学生就提问“为什么太平天国起义会在广西而不是在广东或福建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的宗教色彩为什么这么浓厚”,而且还追问,“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似乎还更多?”“为什么同盟会精心准备、全力以赴的广州起义失败了而具有兵变色彩的武昌起义却成功了?”还有学生问到“为什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大会的正式代表后来居然有成为大汉奸、大叛徒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要通过讲授具体的历史过程、甚至从历史的细节出发把教材的相关观点给予落实。针对第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起义的问题,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略,难以回答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太平天国起义会在广西爆发?除了教材涉及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之外,与广西地区的族群竞争、民间的宗教传统等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宗教色彩,这恰好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群众斗争的一贯发动方式就是利用宗教,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这充分说明农民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无一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除了在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上要有所说明外,我们更要还原历史真实,消除社会的认识误区。在“求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与“求信”的统一。比如最近几年,由于两岸关系缓和,大陆对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正面战场有了比较多的宣传,表现在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如《喋血孤城》《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等作品登上影视舞台,整体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这一倾向是值得鼓励的。

3 充分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涉及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各地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历史人物故居、战争遗址、重要事件的遗址等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对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教学。以西南政法大学的“纲要”教学实践为例,每学期我们都会联系重庆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新时期能够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工矿企业、城市建设等机构或设施来进行参观学习。2011 ~2012年第二学期,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学生们在烈士的遗像前,在国民党特务机构的刑具前,被地下党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顾个人生命的忘我革命精神深受触动。2010 ~2011年第一学期,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公司、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观结束后,学生们都自发地写了长达三千多字甚至五六千字的参观感想,从字里行间传达出他们对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感。

4 结 语

通过这几年的“纲要”课教学,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态度,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相长”。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学效果。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沈成飞.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5 -96.

[3]张国义,邬思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生活化探讨[J].历史教学,2008(6):97 -101.

猜你喜欢

纲要教材内容学期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