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向生活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材生活老师

周 婷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案例一 某小学数学课。阳老师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完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后,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在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实例。学生们踊跃发言,大声读出自己搜集的食品袋上各种成分的百分数,读出衣服标签上的百分数,读出饮料瓶上的百分数等等;学完这堂课的重难点后,阳老师举出了这样一些数据: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的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看到这些数据后请谈谈感想。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学生都想到了环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巩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也很好地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课堂有效教学。

案例二 某中学英语课。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的教学中,新词组“excuse me”本来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词组,但文老师却只是带读几遍,然后就要求学生将这个词组和其他单词一起听写。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效果定打折扣。

案例分析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案例一中的阳老师注重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无论是要学生提前准备生活中有百分数的物品还是将环保案例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都是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好例子。案例二中的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教学效果与阳老师相比则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她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英语学习兴趣,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文老师可以创设问路或借东西等情境,让学生先学习“excuse me”这个词组,然后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语交流与训练。如此,联系实际生活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1 生活引入课堂与课堂走向生活之理解

早在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文中就宣称:“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个信条成为杜威始终坚持和践行的教育哲学信念之一[1]。当今社会,有种不太和谐的言论“读书无用论”,认为有些人书读得多,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差,高分低能,于是,便宣称读书无用。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与平常生活联系少,感知不到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坚持贯彻“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向生活”理念,相信这样的教学实践将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是师生对话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知识[2]。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留意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教师所讲的正是自己困惑的问题从而有想解决问题的渴望,这便是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向生活。

践行“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但要备好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所教内容的更新。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意味着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课堂教学准备。案例一中阳老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是很好的例子。

2 生活引入课堂与课堂走向生活之现状

上述案例是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缩影,许多教师已经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但还有许多教师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为:

2.1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现在某些科目所用的教材,一位高中生是这样评价的:“教材是常常煞有介事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却不得不读、不背的东西;不给人任何美感,却让人强行接受的冷血动物;是很多学生最不爱读却又读得最多的书,是最畅销最不受欢迎的书。”[3]为何教材受到学生如此“诟病”?一是因为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二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下,许多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味地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如有些学校在高二时便连理科规定的实验课都不做了,只是让学生记住实验结果,如此教学就会使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感知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2.2 过分关注升学率,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升学考试科目被重视,其它科目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被冷落,造成学生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教学中只关注少数学生,忽视了对多数学生的培养,将大多数学生不负责任地推向社会,任其发展,进而导致全民族整体素质下降[4]。正是因为学校只关注升学率,唯成绩论便大行其道,在小学阶段还有些老师像阳老师一样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到了初高中阶段,过分关注应试考试,就很难顾及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了。

3 生活引入课堂与课堂走向生活之意义

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和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来完成,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思维就更加敏锐。什么知识让人感兴趣?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便是让人最感兴趣的。笔者在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的教学中,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卖场,学生分组分别担任每个摊位的卖家或买家,他们十分兴奋,兴致非常高。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以及学习目标语言“How much...?”非常感兴趣,因为买东西是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有了学习兴趣,便有了学习热情,便愿意主动学习。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材上讲解重难点,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比如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5]。案例中,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学完百分数的读法后,请学生读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百分数。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百分数的读法、用法,也能让学生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百分数,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有效教学。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学生学习丈量土地时,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测量跑道的长度,测量教室的面积等,在学习小组间开展竞赛。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分别进行计算,比较估测与实测的误差。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4 生活引入课堂与课堂走向生活之践行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课程思考的结晶。他强调以生活为源头,主张“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向生活”呢?

4.1 利用生活中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虽然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一个追求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老师,在备课时应注重找教材与生活相联系的素材。如案例一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做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4.2 结合生活体验,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在生活上的经验比学生丰富得多。怎样利用生活中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七年级的生物课“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老师先联系生活实际:青菜放久了变得萎蔫;糖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市场上卖青菜的商贩不时地给菜洒点水,保持青菜的水分。这样几个事例说明了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然后老师再联系细胞结构知识,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更加自如。

4.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情境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一种能力。在英语科的教学中,当教材正逐渐“生活化”时,我们必须多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创设“联谊会”的情境,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人、朋友;创设“节日”情境,在情境中学习中西方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中情境,既实现了教学的生活化,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8]。

5 结 语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生活引入课堂,课堂走进生活”是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知识、技能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生活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掘与生活的联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杨钦芬.杜威“教育即生活”意蕴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9 -11.

[2]王仁君.如何把实际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2011(8):138.

[3]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杨晓明.浅谈教育的生活回归[J].丹东师专学报,2002(1):77 -78.

[5]蒋 丹.联系生活,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教育研究(小学时代),2012(12):113.

[6]李 莉.让英语课堂彰显生活的色彩[J].长三角(教育),2012(10):29 -30.

[7]曹春梅.浅析如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J].才智,2010(17):77.

[8]闰瑞香,姜翠英,赵冬梅.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小学生英语兴趣教学之我见[C].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1.

猜你喜欢

教材生活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