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以一堂高中生物课教学为例
2014-03-30唐羽弘
唐羽弘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 案例及特点分析
某高中新课标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复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在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意义”、“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等问题时,L 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式地将相关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我国男女比例失衡、某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同时,L 老师要求学生讨论思考“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的现实意义”等社会现实问题。对于熟知的生活现象,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开来,几分钟后,L 老师引导同学们从“种群和群落”基本概念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讨论、总结。
这堂生物复习课给笔者留下以下几个方面的印象:一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规律后,学会将学科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思考分析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L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出生率”“死亡率”的概念理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生活现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也普及了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二是结合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运用知识。案例中,学生在掌握了“出生率”“死亡率”等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L 老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我国男女比例失衡”这一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讨论。使得学生在巩固了学科知识的同时,实现了从学习书本知识到分析生活现象的飞跃。三是落实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组间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L 老师将学科内容重难点编写成思考题向学生提问,并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另外,L 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学生提供研究性问题,如“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让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精辟地指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1]。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
在“生活即教育”理论中,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传统教育遭到批判,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被认为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提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2],倡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校教育,反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在如何结合社会实际与学校教育方面,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2]。“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即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案例中L 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教育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挖掘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等生活现实,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既巩固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科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3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从案例特点分析中不难看出,L 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贯彻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都蕴含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3.1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教师才能从将要教授的学科内容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有效学习。L 老师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看法,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事例,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有效学习。
3.2 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识记,方式方法机械、呆板。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主张“教”与“学”的过程中,弱化教材的唯一性,要更多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弱化教师的权威性,要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所学内容;强化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3 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生长
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L 老师在大家讨论完毕之后,请几位同学做代表发言,再对发言做出点拨和评价,最后师生一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传授基础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新的生活经验的成长。
4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教学中引入“生活世界”的理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它要求教学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生命,要求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3]。
4.1 教学目标生活化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再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更强调“学以致用”。如该生物课堂教学,可制定两个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巩固“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也普及了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出思考题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式的内容输出方式,关注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强调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材内容。一是分析教材内容,寓课堂教学于生活实际。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从中发掘出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要回归于生活。二是拓展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勇于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4]。
4.3 教学过程生活化
新课改在教学过程的要求有两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具体来说,可以从有效师生互动和学生组间合作学习两个环节来落实教学过程生活化。一是新课改强调“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信、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创建自由、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二是组间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如: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小组活动,如讨论、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延伸课堂教学内涵;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5 结 语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6]。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切忌课程中生活意义的丧失,切忌将学生的整个课堂生活仅仅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7]。教学前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等方面整合学生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有用的知识。
[1]余子侠.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1999.
[2]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J].教育研究,2005(12):38.
[4]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4-26.
[5]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17 号,2001.
[6]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7]李 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