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的差异
2014-03-30周芸宇
周芸宇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及分析 这是一堂初中地理课,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板书简洁、一目了然,教学的整个流程也错落有致,设计巧妙;学生的回答更是声音响亮,角度新颖,思维敏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地方。但在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这位老师的提问总是围绕着几位学生展开。他们抢占着课堂的主角,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不停地附和着“是”“对”“明白”……之类的原始和音。其中某位学生更是一直游离在课堂之外,在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无聊至极的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玩具,独自尽情地玩着,好像此时的课堂与他无关。一节课下来,有些学生异常活跃,感到学有所获,也有一些学生则昏昏入睡……如此,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成绩自然越来越好,反之,这些表现平庸的学生,加上老师的“忽视”,他们也许从此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自信,也自然失去了课堂学习的兴趣。
反观这堂地理课教学,案例中的这位老师的教学尽管有其精彩之处,但在这堂课上老师更多关注的是成绩好且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而对课堂上有消极情绪的学生不管不顾。学生之间的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表现在智商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差异的因素有的是与生俱来的,环境的影响对其效果甚微,有的则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也正是教育开展的依据和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正视学生差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发现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的特点去教育他,这才是有意义的[1]。
1 学生差异的内涵
夸美纽斯曾说过,有些人虽则看上去天性鲁钝,这也并不碍事,因为这使普遍培植这类智能一事更加急不容缓。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人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然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弱的人,虽然在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可以学会服从管理[2]。
学生的差异包括学生年龄阶段的差异、智力和非智力的差异、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方面的差异。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各不相同,表现在学习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向、理解深度、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五彩缤纷的课堂。作为教师如何去真正正视学生的千差万别,避免用千遍一律的教育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教师需要怀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去耐心地观察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2 当前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差异的现状
2.1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容易忽视学生差异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的教育仍然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而且不在少数。如案例中教师占主角,学生只是群众演员或观众,参与课堂的机会非常少,而这些有限参与的机会非优等生不可。其次,对教学细节的忽略,教学组织设计比较平庸,在举手回答问题环节,比如案例中老师容易被积极主动的学生吸引注意力,有意无意地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忽略了其他学生。最后,我们在组织教学,进行提问时往往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缺乏分层的观念和做法。相信案例中的老师和我们一样内心非常认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这个理念,以致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答出,就断定只有优等生才能更好地答好问题,主观上丧失了对其他学生的自信心,便不再叫这些学生回答问题。
2.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案例中的老师很多次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笔者发现,回答问题的学生通常就是那几个成绩优秀的或者喜欢回答问题的,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也许老师为了给听课老师留下好印象,部分优等生无可厚非成了上课的门面。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坐在后排角落,教师很少进行目光交流,很少点到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但是要知道,“得到教师的关注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一些学生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者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往往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3]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喜欢一部分,厌恶一部分,放纵一部分,歧视一部分的这种偏爱和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设下了诱因[4]。
2.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从学生心理上来看,案例中的学生刚开始对地理很有兴趣,但是随着知识的延伸,问题越来越难,一到提问时就开始回避老师的目光。老师从本能上对他丧失信心,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能忽视该生。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自信心不强,一到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有两个字“不会”。老师们对这种答案很反感,次数一多就不再叫他们回答了。也许有些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一当众回答问题头脑就空白,老师一抽到就回答不出来,这样越发表露出心里恐惧感,所以总是逃避老师提问。长此以往,他们会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低,自然而然,开始给自己找借口,老师不会喊我回答问题[5]。教师很可能只重视单一的目标,认为好学生什么都好,差生什么都不如别人。过早地把学生定型化,对学生很不公平。
3 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产生的原因
3.1 从教学策略上分析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案例中的老师确实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师为了紧扣这三个目标,在教学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做文章。在公开课上为了营造一种积极热闹的氛围,老师往往给了那些热闹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很多机会,却忽视了那些需要关心、鼓励的少数群体。一堂课下来,据笔者统计,老师喊同一位学生的次数多达5 次。这种看似热闹的“民主和自由”,其实是在扼杀“弱势学生”的成长。
3.2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案例中的老师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而忽视后进生,一是由于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评优评先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校中有更高的地位,唯有提高优等生的比率。二是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教师们总会听到对后进生的厌恶与抵触的评价,这些消极的因素也在暗示着教师的行为。三是没有长远目光,过早地把学生定型化,教师很可能只重视单一的目标,认为好学生什么都好,差生什么都不如别人。
3.3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来看,不同个体由于其遗传素质和所受环境影响因素不同,在身心特征上便有许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个性差异是人格动机、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比如,学生之间在学习动机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对于知识本身存在渴求,热爱读书出于对知识的求知动机;而有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机则可能出于家长的要求,教师的鼓励。气质是指与人的脾气有关的人格特征,古希腊的希泼克拉底所提出的四种人的气质类型沿用至今: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而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将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如善良、诚实、坚毅、害羞、大胆、乐观、忧郁、粗野、热情、内向等都可以认为是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描述[6]。要了解学生的差异,还需要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性格的好坏往往与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有莫大的关联。通过教育过程,可以改变学生的心态和不良行为。
4 针对学生差异的教学课堂策略
4.1 正视学生个人差异,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上制定弹性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回顾案例中的课堂,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技能也不是彼此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化教学目标,如同案例中如果能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或许教学质量能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备课时既要把握课标的最低要求,又要考虑适当提高范围,教学时要以后进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后进生及时辅导,在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按这种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能使全体学生都不是旁观者,通过主动的参与,产生了协同共鸣,从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和自信,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各有所获[7]。
4.2 正视学生个人差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为了升学率、优秀率或评优评先,甚或升学率直接与老师的绩效挂钩,老师只能让后进生在课堂上“自生自灭”。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我们总会听到对后进生负面的评价,这些消极因素也在暗示我们的行为。为了防止自己落入俗套,就要摒弃功利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修养,这就需要我们苦练内功,不断去读书,不断去反思,不断去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更新固有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做到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都给予最大的人文关怀。
4.3 正视学生个人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分类组织教学。像案例中多血质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较快,但往往是马虎了事,不求甚解;某些属于胆汁质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很感兴趣,理解问题也比别人较快,但缺乏恒心,学习时容易分散注意力;黏液质的学生,他们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对新事物接受较慢,课堂上总是依赖老师多讲几遍,但他们对学习严谨认真,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抑郁质的学生,他们喜欢复习旧知识,不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和疲劳感,但每当一个问题弄懂了,就根深蒂固,不易忘怀。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有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结 语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形成某种活跃的气氛,老师往往给了那些热闹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很多机会,却忽视了那些需要关心、鼓励的少数群体。“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思想如今依然光彩熠熠。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真正以生为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阶梯性地提升和发展。然而,正视当前教育,却发现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太大的差异,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所谓的“精英教育”[8]。每一个班必定有老师重点关注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想到他,自然对他偏爱有余。但我们不得否认:课堂上忽视了一位学生,都意味着课堂活动组织的失败。要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还得让我们的课堂实用起来。学生素质提高不在于教学模式的变换,关键在于教师的科学引导。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正视每位学生的差异,让课堂有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则民主、自由、科学三者缺一不可。
[1]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3]魏亚琴.从控制、惩罚到激励、引导——谈课堂管理理念的更新[J].基础教育研究,2004(3):2 -3.
[4]匡 茜.“以人为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钟发全.教师的自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6]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朴昌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有效教学[J].延吉: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5):27-29.
[8]郑金洲.教师行为的50 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