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2014-03-30任志芬
任志芬
(绍兴文理学院 法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话语(discourse)是以语言为媒介,在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包括说话人、受话人、信息、文本、语境、目的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想表达,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与语境之间构成的一种建制性关系。话语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效果;话语选择必须依语境而定,特定的语境需要选择特定的话语。长期以来,话语的滞后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创新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出现变革着话语世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1 话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1.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说事达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的特性。适合教育需要,遵循话语发展规律,创新话语发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具有很强政治意识形态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展开,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力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二是话语的理论性。作为一项自主教育教学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性话语。这种理论性话语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教育,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规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三是话语的实践性。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实践性话语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说服教育的重要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1.2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是人类技术文明进步的表征,它所具有的开放性、隐蔽性、即时性、海量信息等特点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延伸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边界,同时也构成了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强劲挑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话语内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更多运用的是政治性、抽象性话语。伴随新媒体而来的网络话语,其多样性、娱乐性、不规范性、随意性等特征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鲜明的话语差异,传统话语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极大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话语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因素,话语表达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为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科学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用“宏大严肃”的话语表达。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特点和交流方式,感性形象、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成为了大学生们话语表达的最爱,抽象、严肃的话语已经无法被大学生接受。第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方式,教育者拥有知识的先导权和支配权,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把受众所接触的信息面控制在正面范围。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教育格局。个性化显著的新媒体使受教育者通过QQ、微博、博客等渠道和平台,掌握大量信息资源,自由参与教育活动,自主选择信息资源。这对于追求自我、勇于创新的大学生们尤为如此,他们更需要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来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2 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原则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结果,新媒体环境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也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不同场域需要不同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在相应原则下运行。
2.1 引导原则
新媒体环境下,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恰恰相反,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教育者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很可能会偏离方向,失去目标。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提供学生大量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的同时,也造成了选择的困惑与混乱,尤其是心理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价值判断不确定,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网上信息的鱼龙混杂需要教育者的正面引导,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获取、辨析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2.2 主体间性原则
主体间性表达的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性理论是相继于主体、主体性之后提出来的现代哲学理论,它超越了以往哲学“主—客”关系模式,把哲学带进了“主—主”关系模式,将关注点落在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上,强调多极主体、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和谐共存等特点[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主—客”关系,这种“主—客”模式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支配性、控制性,而受教育者往往是被接受、被改造、被控制。新媒体的出现释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功能,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和谐,即“主—客”关系转为“主—主”关系。
2.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由“人文主义”到“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尽管他们对人的理解有异,但都强调重视人、关注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精神教育,其有效性的最大落实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新媒体下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主性有了大大提高。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需求,满足他们各方面的正当需要,促进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2.4 互动原则
“互动”是教育的中心活动和学习的基本媒介。互动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和交流,它不仅仅体现在生理肢体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碰撞、融合与创造。新媒体下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有空前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占有、习得并不比教师逊色。教师话语优势不复存在,师生之间的平等话语权形成。因此,坚持互动原则,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和必要。通过互动,打破原先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3 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
3.1 话语权力的平等性
话语是思想的表征。话语权的产生、分派、处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程度。话语权的产生、归属源自于经验、知识及对真理的掌握等要素,拥有话语权者往往拥有更多的人生经验、更宽广的知识面和掌握着更多的事物真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中获取的。制度的规制和政治文化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霸权。新媒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形成已经成为必然。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话语权,关键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教育者必须注重社会技术文化的变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关系;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话语角色。新媒体消解了教育者的话语霸权,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话语权的丧失,相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拥有话题的设置、话题方向的掌握等话语权。
3.2 话语内容的生活性
话语即实践[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新媒体造就了“快餐式”文化,学生习惯于感性、快捷、喜闻乐见式的“快餐”学习,“宏大叙事”、抽象逻辑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已经难以被接受。因此,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找话语素材,保持话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零距离”。由于新媒体是“全天候式”信息输送,人们获取信息具有碎片化、不确定等特点,教育者要主动进入学生的媒体世界,成为学生的“粉丝”“圈中好友”,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即时状态、观点态度、利益关切,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新媒体智力资源。为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跟踪观察、分类整理、重点推荐、即时转播等方式将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精彩观点、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群体。得益于这些智力资源,一方面,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形式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其自身拥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取得实效。
3.3 话语表达的人本性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话语表达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着话语交流、沟通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必须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首先,认真解读“文本”,把“文本”转化为“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由国家组织专家统一编撰,理论性强、专业性突出。面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教育者应认真吃透“文本”,抓住“文本”要义,把典型文本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日常话语,促成话语有效表达。其次,运用新媒体知识技能,掌握网络话语表达。新媒体环境下,谁也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教育者必须尽快适应新语境,重视、关注网络话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网络世界,了解学生的“网络动态”,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表达习惯,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3.4 话语方式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交流与沟通,表征着两者之间一种民主平等关系。新媒体环境下建构互动性话语方式需要做到:首先,教育者要主动入网,开设自己的博客、微博和QQ 等,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满足学生互动需求。其次,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能力,善于融合、提取网络信息资源,接近学生的网络关注点、兴奋点,和学生的信息源保持一致,缩短与学生的话语距离,消除话语差异。再次,需要教育双方的身入和心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者需要全身心情感投入,积极营造融洽的话语言说场景,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在兴趣和情感体验。受教育者也需要最大热情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充分发挥话语主体作用,推进话语的创新与发展,使话语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理、有利、有节。
总之,新媒体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旧有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媒体下话语角色、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以及话语方式等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积极、主动地推动话语的创新和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郭 莉,黄 柯.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242.
[3](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 强,马月,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