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批评

2014-03-30倩,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强势

陈 倩,王 静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新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并为特定的阶级服务,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翻译过程中,新闻语篇中的政治因素无时无刻不在操控译者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选择。针对此现象,国内不少学者从意识形态视角对新闻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对涉华词语翻译策略的影响,但鲜少提及新闻翻译的解殖民策略[1]。另外,有部分学者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新闻翻译进行了探讨,对新闻语篇以及翻译的语篇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作者和译者的立场以及意识形态,但甚少对新闻翻译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2]。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3],于20世纪80年代介入翻译研究中,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目前,此理论的运用大都集中在翻译的宏观层面上,如王东风对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关键观念进行了阐释,但是并未具体提到该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运用[4]。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新闻翻译中文化霸权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1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身份权力等问题。“后殖民理论顺应了‘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政治批判性。”[5]因此引起各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1.1 后殖民主义的形成及主要思想

后殖民主义是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非洲的反殖民主义话语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以及法国哲学家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等都对后殖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他在著作《东方主义》中指出“东方主义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是西方人对东方的无知和偏见而建构出来的”[6]。继而在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著作中提出“文化霸权”和“文化身份”是西方对东方的新的殖民形式,他认为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是西方帝国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工具,他们打着西方文化普遍性的旗号,用这一标准“想象东方、构建东方,把东方纳入其权力话语,达到文化殖民的最终目的”[7]。

“失语者”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提到的问题,其中她主要关注“他者”“属下”“少数”等弱者,揭露了文化霸权主义话语对弱者话语的剥离和压制。其中,她指出殖民地人民无法在充斥着殖民话语的世界中表达真实想法,他们都是沉默的“他者”[3]。

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建立在阐释学、解构主义、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上面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它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聚焦于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

罗宾逊认为:“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翻译所起的作用有三种:(1)殖民化途径;(2)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针;(3)解殖民化的工具。”[8]翻译是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手段,它作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在殖民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殖民化过程中,由于殖民地文化被宗主国控制,失去了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自由,殖民统治者利用自身的权力话语,通过翻译文本巩固霸权。后殖民主义翻译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中,归化、异化、杂合法是争论的焦点。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策略的异化和归化常常与殖民化和解殖民化联系在一起。在后殖民语境下,英美强势文化在翻译东方作品时必然会采用归化策略,并鼓励处于强势文化的殖民大国将外国文本译成自己的语言,消除文化差异。为了挑战英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摆脱强势文化限制[9]。而霍米·巴巴则提出杂合法翻译策略,他认为“杂合后的两种语言凸显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优势,超越了原来的文化”[10]。

2 新闻翻译中的殖民倾向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新闻翻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差异。后殖民主义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提到,英美文化中外国作品的译入常采用归化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的英语进行翻译,使译作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因此变得透明[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下,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采取的边缘化手段。强势文化国家通常采用归化策略将外国作品随意进行替换、增加,尽量消除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巩固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实现“同化”。这在新闻翻译中也不例外,强势文化国家始终没有忘记翻译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化行为,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尽可能地采用归化。

2.1 替换

在新闻翻译中,强势文化为巩固殖民地位,常常将弱势文化新闻语篇中的带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用词替换为带有明显的强势文化烙印的意识形态符号,归化外来文化的异处,使译文完全处于强势文化的操控下,以此杜绝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国家的传播,达到抑制弱势文化发展、保障强势文化主导权的目的。

例1 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近三千名全国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新华社,2013年3月14日)

Delegates to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e parliament that meets annually in Beijing,will today vote to elect Xi Jinping president of the world’s second biggest economy,most populous nation and most rapidly expanding military force.

(The Times,March 14,2013)

在上述例子中,原文中的“主席”被译为“president”,“全体会议”被译成了“parliament”。众所周知,“president”是实行总统选举制国家的领导人头衔,在汉语中称“总统”,而中国的领导人“主席”在本国特定的英译为“chairman”。同时,“parliament”的意思是“国会、议会”,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议会制国家的专属国家机构称谓,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国,不存在此类国家机构。而在泰晤士报中,为了保存英美文化价值,刻意地采用了带有强势文化色彩的词汇和概念进行替换,将中国的领导人称谓和国家机构与英美等强势文化国家机制对应起来。

2.2 增添

增添信息也是西方媒体在翻译弱势文化国家新闻语篇惯用的方法之一。基于不同的政体、制度、政党的统治与管理,一向标榜信息公正的强势文化国家为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传播价值观,往往主观地在原文基础上添加评论性信息,对弱势文化体制进行歪曲和抨击,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例2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经计票选举结果宣布,习近平高票当选国家主席。(新华社,2013年3月14日)

Xi Jinping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 with only one vote of dissent.The result of Thursday’s ballot,which polled delegates at China’s annual rubber -stamp parliament,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was never remotely in question.(The Times,March 14,2013)

上述举例中,英译文在阐述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增加了几处带评论性的信息,如“with only one vote of dissent”意为“仅一票反对”,体现了对选举公正性的质疑。同时添加“rubber-stamp”一词意思为“例行公事的、不假思索就批准的”,以此暗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只是徒具形式,并无实际含义。此外译文还增添“was never remotely in question”,意为“毫无悬念、从不出错”,表达了西方媒体对中国选举制度公正性和透明度的不满和讽刺。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强势文化往往在译文中增加带有主观色彩的语句来攻击和批判弱势文化政治体制。

3 新闻翻译中的解殖民技巧

解殖民化是指:“解除殖民化的有害影响,尤指解除殖民化状态下集体自卑情结的渐进过程。”[8]在新闻语篇中,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新闻用语也大有不同。在西方看来,中国是一个“异类”“他者”,关于中国的否定形象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在新闻语篇中有涉及到影响本国人民思想健康,甚至是反动话语时,译者应该采取一定手段避免霸权文化的渗透和颠覆。

3.1 杂合

杂合化是指“不同种群、种族、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相互混合的过程”[8]。霍米·巴巴认为杂合现象在重复现有文化起源的同时,也在殖民压迫下创造新的文化形式,从而对抗旧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杂合法”翻译,认为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消除文化交流之间的不平等,同时使文化本身得到优化。在新闻翻译中,杂合法使强、弱势文化特色均得到体现,以此对抗强势文化的殖民手段。

例3 China's Military Is a Growing Threat(Foreign Policy,April 30,2013)

美媒称中国军费增长反常 鼓吹中国威胁(前瞻网,2013年5月4日)

以上举例为新闻标题翻译,中文译文采用了一个转述结构“美媒称”,后保留英文原文中的论述“中国军费增长反常”,以此表明中国对转述话语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甚至是反对意见,同时将“Growing Threat”译为“鼓吹中国威胁”,从而体现了中国的立场,驳斥了美媒“中国威胁论”的观点。整个译文中,强、弱势文化国家的政治立场均得到体现,由此对抗原文中美媒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霸权话语主导地位,使两者文化地位得以均衡。

3.2 改写

东西方社会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一些政治上敏感事务的不同立场和表述。面对不同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分歧,译者可以对一些具有霸权文化色彩的用词及语句进行改写,使其在遣词用语上符合本国立场,避免霸权文化的煽动。

例4 President Ma Ying -jeou won a second term to lead the island of Taiwan last night.(The Times,January 15,2012)

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东方今报,2012年1月16日)

例5 China’s neighbo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especially the South China Sea)are forming a naval coalition to oppose Chinese aggression.(Strategy Page,December 23,2012)

中国在西太平洋上的邻国也正在组成一个海上联盟反对中国影响和力量的扩大。(环球时报,2012年12月25日)

例4 中,原文里“president”在译成汉语的时候被有意识地改写成了“领导人”。由于国外媒体在提到我国台湾省时,常用“nation”一词来指称,意为“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而其领导人也用“president”来指称,意为“总统、一国首脑”,这与我国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完全相悖。而在例5 中,原文“oppose Chinese aggression”意为“对抗中国的侵略”,明显是在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将中国扭曲为一个侵略者的形象,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相左。基于本国利益,译文改写成了“反对中国影响和力量的扩大”。由此重拾话语权,维护国家形象。

3.3 删减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国外新闻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常常武断地添加主观性的评论,严重损害我国国际形象,引发国家利益冲突。这些冲突常体现在霸权文化唯我独尊、自我吹捧、对别国指手画脚和干涉别国内政等。译者在遇到诋毁本国国家形象的新闻报道时,不仅可以改写,甚至可以删除。

例6 Because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 closed one,foreign observers can never be sure that Chinese pronouncements on foreign policy,strategy,and intentions are genuine.There is no free press or independent legislature to call Chinese leaders to account or challenge their public statements.Unlike in democracies,it is much easier for China’s leaders to keep the results of their internal deliberations secret and to control the message that is delivered publicly.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Beijing’s propensity for secrecy,it would be folly for any country – let alone the United States,which China clearly views as potential adversary – to take Chinese words at face value.(CNN,April 23,2013)

由于对中国政治体制是如何真正运作的了解甚少,美国领导者经常不能准确判断哪些结果反映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哪些反映的是政治体制本身的运作机制,是那些领导人无法控制的(有时甚至是有悖于他们愿望的)。(南方周末2013年4月24日)

上述例子中,译文仅仅对原文的第一句进行了保留。删除的信息中包含了大量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无端指责,如“Unlike in democracies,it is much easier for China’s leaders to keep the results of their internal deliberations secret and to control the message that is delivered publicly”意为“和民主体制不同,这种政治体制更有利于中国领导人掌控内部机要商议结果以及控制消息扩散”,暗指中国政治体制不民主、不透明。这体现了霸权国家妄自尊大、自命民主与正义的象征和世界各国的救世主并惯于指责别国的姿态,译文采用删减法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妖魔化话语,以此摆脱西方霸权话语控制。

4 结 语

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因素,致使新闻翻译往往存在不对称性,这是源于意识形态和权利的抗争,而这种抗争决定了新闻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方法。对于新闻语篇,译者不能既盲目忠实,也不能任意删减,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同时要兼顾历史、政治、种族等方面的影响,克服与事实不符的霸权话语,将新闻最真实的面貌还原给读者。

[1]贾 卉.意识形态与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8,48(2):27 -30.

[2]黄 勤.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28(3):54 -58.

[3]罗 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24(4):3 -8.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Said E W.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7]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 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Robinson D.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9]Venuti L.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10]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强势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机器人强势来袭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强势妈"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