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王 瑜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名“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源自于西方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通达的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博学多才,是个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它是一种立足于平衡发展,坚持自由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的通识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许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大学,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2]。分析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地方院校通识教育的成效、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大多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多以教学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比较注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地方高校多处于中小城市,办学条件、人文环境和师资力量受到限制,通识教育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尚未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要求高校毕业生除了具备较好的专业背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3]。而近十年来地方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的落实,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不足,导致毕业生发展潜力不足,职业迁移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这已成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4]。通识教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2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对通识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一些偏颇,认为推行通识教育是综合性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应将重点放在主抓专业教学,强化实践与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甚至有少数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持观望态度,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

2.2 通识教育目标不清晰

地方高校存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等现象。部分管理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就是公共选修课加上公共必修课;还有部分管理者和老师认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理科的学生有点文学艺术修养,文科的学生懂些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少数地方高校只是为了应付通识教育的要求而开设一大批通识意义不大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内容杂乱,课堂上仅仅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无法起到通识教育应有的作用,背离了通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目标[5]。

2.3 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单一

对于大学通识教育,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认识上的模糊与概念的混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首要问题是不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实际出发,不从本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出发,盲目模仿,趋同现象严重,对国外某些名牌大学和国内知名大学的教育模式照搬照抄,使得通识教育模式严重单一化。

2.4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相应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不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构成上有很大区别。文科院校以开设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主,而理工科院校以开设自然科学或科普类为主[6]。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兴趣为特色的课程相当有限,学生难以根据兴趣来选择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导致学生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

2.5 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通识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人文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过分专业化教育,地方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薄弱的师资力量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的推进与改革。

3 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3.1 提高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7]。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育理念上要敢于创新,要与时俱进,吸取具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改变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的过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开展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逐步提高通识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3.2 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根据目前高等教育中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建立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实现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一学科的学术精神与素养以及技能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8]。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知识领域间的融会贯通,因而,构建跨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途径和不二选择。同样很重要的是,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专门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应该横跨各学科专业的校内学术组织,负责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由各学院各学科共同承担[9]。

3.3 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10]。在通识教育的实施环节中,师资是关键。而通识教育的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对科学与人文有一种统一认识,达到文理通融,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和学识功底。其一,要求教师有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更新、补充和扩展知识结构;其二,可以通过承担课题、学术交流等方式来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养。其三,通过培训、进修、交流与访问学习等形式给予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4 重视隐性的通识教育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教育之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1]。高校的校园氛围、文化理念等都是通识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如不同学科的讲座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文化沙龙等对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启迪思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是多样化的,远远不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理念等隐形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使通识教育的推进事半功倍。

[1]龙大为,何 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06(8):62 -63.

[2]白鑫刚.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2):34 -36.

[3]杨德广.市场经济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上海高教研究,1999(1):21 -24.

[4]刘小枫,甘 阳.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1):4 -44.

[5]刘少雪,洪作奎.综合课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22 -124.

[6]孟永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6(9):55.

[7]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2 -8.

[8]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17 -19.

[9]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潘愚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l-5.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