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多重需要探究

2014-03-30董伟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博士大学发展

董伟武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实施以来,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一大批各级各类高校教学团队纷纷出现,这些团队积极结合本科教育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总体效果良好。但也有不少高校存在着对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表面认真、实际应付、团队不少和成效不大等不良现象。故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明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本科教育的多重需要,以提高高校对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政策性需要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政策性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本科教育不仅实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发展,而且教育模式也随着不同定位的院校而日趋不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由于受学校偏重科学研究的发展定位而逐渐被弱化,一流的教授基本不上本科课程,即使课表上安排了一些本科课程,也往往让其所带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代劳。这些教授主要忙于争取学术项目、完成学术任务或应酬学术会议等,即使偶尔给本科生上课,也只是为了做做样子,捞个好名声而已。而应用型院校则相反,他们把发展定位于本科教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职教师们整天忙于本科教学和各种技能性活动,无暇顾及创新性发展,导致教育理念不断落后,教学方法墨守陈规,教学资料更新缓慢,有些老师甚至自从教以来一直使用一本教案和一套教学课件,每学期只做少量改动,久而久之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不断下降。而这种类型的院校所产生的不同问题,都是属于“人”的选择的问题,属于主观的范畴,完全可以通过调节人的选择来加以克服。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通过调整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来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上来[1]。

这一重要举措,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个人“单兵式作战”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惯性思维,凸现了教师“集团式作战”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事业。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旨在以“团队”的形式来强大教师这个心灵,增强教师这个教学主体的理性之光,同时也可以有效约束部分教师的“例外行为”,监督学术权威们超然于本科教育之外。而对于那些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料更新缓慢的教师,通过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和比较,也能促进其加速自我改善的进程,迫使其追随本科教学的改革步伐,从而在整体上不拖团队的后退。当然,最受益的当属受教育的本科生们。高校优秀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将集体的教学智慧和合力投放到本科教学中,而且可以将集体的科研新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之中,不断推动本科生们增强批判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恰恰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真正方向,也隐喻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政策性需要。

2 客观性需要

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本科教育适应现代科技综合化发展的客观性需要。“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为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是一次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把我们带进了大科学、高技术、信息化的新时代,它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乃至思维方式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2]现代本科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一巨大冲击。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日趋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而且不断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发展领域越来越多,“分化”特点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学科技术又不断在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走向杂交,体现在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跨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融合”特点也在显化。而本科教育面对这一现代科技发展态势,比较好地回应了第一个方面,即不断遴选出各具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充实到高等教育阵营中来。但第二个方面却没有处理好。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种过失,它为已经拥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使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融合的现实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高校教师们不仅可以继承“教学相长”的良好传统,而且能够开辟“交流相长”的新天地,打破“同行是冤家”的狭隘思维方式和陈腐行为模式,以适应现代科技对本科教育的客观性需要,并通过这个团队的长期洗礼,不断孕育出和谐的新型教师关系。因为从本质上讲,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就是一种互助和协作,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团队成员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就是团队精神。通过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才能在工作中团结互助,互相认同,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更大的效益。教学团队不同于教研室或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由教师构成的一个教学群体,所以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面对教学问题,应通过平等沟通达到求同存异。”[3]而这一属性天然地决定了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能够满足本科教育适应现代科技综合化发展的客观性需要。

3 本质性需要

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本科教育适应现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本质性需要。基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学科,相伴而来的是现代大学的专业和相关课程不断“膨胀”。古老的专业和课程随着自身适应时代变化的不断转变而拥有新的生命力被保留下来,譬如哲学、历史学等。新的专业和课程因其对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鲜明的价值性而不断被植入本科教育体系,譬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更有甚者,本科课程直接与市场需求岗位对接“直通”,譬如主持人专业、家政服务等。这种“膨胀”,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越来越走向高度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造成专业性的人为“分割”,居于一隅,“深刻的狭隘状态”,从而造成教师个体逐步丧失对大学生整体性教育的能力,成为一个个“单向度功能性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完整性,客观上要求大学提供整体性的教育,并且这种完整性教育必须是有机的、连续的、有效的,决不是支离破碎的、深浅不一的、凌乱不堪的。

现代教学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的分割状态和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呼唤高校教师联合起来,组成强大的优秀教学团队应对上述矛盾和挑战。逐步放弃传统的名师引领型教学模式,不断走向联合互补型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本质性需要。那种“集组织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多项工作于一身”[4]的本科教学,是必须被抛弃的“摧残老师,僵化学生”的陈旧方式。而随着本科教学内容的日益综合化,“一个人是不可能精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哪怕在一门课程之中,也很难说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驾驭。而由有相关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便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学科发展最前沿、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4]只有联合型的教学团队以其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主体发展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的需要,才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健康的主体发展。否则,以每一个大学老师的“一”来应对大学生的“多”,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本科教学效果的。

4 主体性需要

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师博士化发展的主体性需要。应该说,“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大学”的教育总格局,至今非但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反而是愈演愈烈。看一看每年全国各个高校的进人标准,就可以发现,专任教师岗位清一色地要求必须是博士毕业。本科教师的博士化,福兮?祸兮?“追求教师‘博士化’,在早期是因为我国的博士人才非常稀缺。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一年只有几千个博士生毕业。为了提高人才素质,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教师担任助教、讲师的年限用攻读硕士、博士时间冲抵了。这实际上混淆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考察的边界。”[5]博士,主要的主体特色就是专业化。研究领域专业化、研究方向专业化、研究内容专业化、研究成果专业化,是博士区别其他的根本性标志。这既是博士的优势,也是博士的短板。博士教师一方面因其某一点的高深研究而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因不能回应这一点之外的问题而陷入“窘境”。针对本科教学,每一位博士教师在给大学生提供某一点的深刻思考之时,也不免会遭遇这一点之外的“空白”或浅薄。因此,博士化的本科教学更需要博士间的联合作战,更需要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而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更是高校博士教师们主体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在本科教学上,而且在博士们的强项——科学研究上,也需要博士教师们联合起来。现代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客观上要求研究者们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没有这种跨学科、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即便是从博士主体的自身发展需要考虑,联合型教学团队也是促进博士教师主体发展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风格的博士教师们可以充分交流和融合,不断催生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在这个平台上,“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4]可以说,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不仅能够不断推动本科教学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不断推动高校博士教师们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向发展,进而推动高校博士教师们整体性的主体发展和进步。

5 内在性需要

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本科教育适应现代大学个性发展的内在性需要。历史告诉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求,对自身的反思和关怀,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就是在这种追寻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到现在,并实现了自身从社会边缘走到中心的角色转换。大学的发展,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并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希冀,同时也为自身开辟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逐渐培养出大学的个性来,即坚守学术活动的自主性,本能地抵制学术控制、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呈现出大学的“傲骨”来。

大学这种自主精神和反权威意识,内在性地要求:只有尊重大学的这种组织个性,才能很好地推动大学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现代大学以高度的学科分工、专业分类、教师分岗为基本特征,体现出知识和教师的双重分割化,从而使整个系统呈现出界限分明、分类有序的松散型组织样态。这一方面给知识创新和个性自主留下了充分的张力空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赖以呼吸的“肺脏”,很好地承续了大学的自由精神;而另一方面这种样态也大大消减了大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性,造成“自主有余,协作不足”的组织特征,成为一种“松散联合系统”。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所说:“学科和院校一起以一种特殊方式决定了学术组织。就系统本身以知识任务为中心而言,有关系统操作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学科和院校的联系都会聚在基层操作单位,即学术界的基本工作群体。”[6]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暴露了大学组织的“阿克琉斯之踵”。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从弥补其“阿克琉斯之踵”上看,正是现代大学自身固有特点的内在性需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这种组织就属于“基本工作群体”。它能够契合高等学校自主性的组织特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组织过于松散的先天不足。对此,美国的本科教学改革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美国的本科教学改革强调通过教学团队的力量,实现教学经验、技巧、艺术的传递,培养更多的好教师(good teacher)或杰出教师(outstanding teacher)。他们创造出几种具体形式:教学支持服务小组(ISST)、设立教学会员制项目(Teaching Fellows Program)、以教学名师(master teachers)或科学大家(leading scientists)为中心的教学团队[7]。

综上所述,这五种需要共同构筑了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合法性基础。政策性需要反映了政府在本科教学上的宏观思路和战略需要;客观性需要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本科教学的时代呼声和现实需要;本质性需要反映了本科教学对自身的发展诉求和微观观照;主体性需要反映了本科教育主体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内在性需要反映了大学系统对本科教学的组织性管理需要。这五种需要尽管出于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诉求,但总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实现本科教学的历史性转型,推动我国本科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1]王正斌,汪 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 -77.

[2]周 威,熊国庆.现代科技对中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2):16 -18.

[3]董伟武,罗宗火.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孵化论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7):15 -20.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 -31.

[5]顾海良.不应片面追求大学教师“博士化”[N].人民日报,2007 -12 -18.

[6]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 -31.

[7]陈 超,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激励机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5):70 -77.

猜你喜欢

博士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制冷博士来帮忙
大学求学的遗憾
神奇博士感冒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