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教师”的理论形象及其身份特点建构

2014-03-30李胜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卓越建构

李胜清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是我国为了应对21世纪的发展创新转型而提出的一项教育创举,作为一个总体性的问题框架,这种人才指称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在共时层面上,各类不同的卓越拔尖人才概念由国家同时提出,但在历时层面上,国家按照先试点后普及的原则制定了稳妥有序的创新改革方案,依循国家的战略部署,卓越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率先在工程教育领域被践诺,其次在医学领域、法学领域逐步得以推广,而教师教育领域的“卓越教师”从逻辑顺序上承续了前三种卓越人才的创新培养精神,从应然的意义上讲,它是其他卓越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理念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方法论移易。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相形于其他卓越人才概念而言,“卓越教师”概念及其创新培养改革目前仍然没有建构出自己独有的问题意识与微观的内容构架,在很大程度上,当下关于“卓越教师”的提法本身以及诸多的改革探索都沾染了浓重的非教师教育色彩,人们并未完全从教师教育的本体论角度来进行“卓越教师”的理论言说和现实立论。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在吸纳并甄别其他卓越人才创新培养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应该适时地建构起事关“卓越教师”概念的本体论理论构架与言说体系,确立“卓越教师”创新培养的独特提问方式与价值视域,为“卓越教师”的现实对象化提供轮廓清晰的理论形象与身份符号。

1 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之维

作为新世纪教师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改革的一个核心范畴,“卓越教师”概念及其内涵展示了当下中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致思向度和价值诉求。这种教师人才培养的卓越性不仅仅是某种概念含义的嬗变与教师人才培养理论的话语游戏,在其现实性上,它是根据当下国内国际教师教育形势发展出现的新特点而适时提出的一种关乎教师人才的历史性定位与时代性建构。“卓越教师”概念的出现不但是新世纪教师教育现状的问题化表征以及面对未来教师教育趋势所建构的意义生长点,而且它还在一种连续性发展的谱系学意义上言说了中国教师形象的精神发展史,保持了对于传统优秀“师者”形象的精神传承,在精神品性与道德人生层面上勘定了教师形象家族相似的历史新高度。

很显然,“卓越教师”所深描的教师教育人才形象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乎世俗经验的问题,就其核心义理而言,它是一个多维度与复调性的教师教育文化概念,其最初但可能也是最重要的维度便是它的精神形象的问题,换言之,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诸多相关政策文本中,“卓越教师”概念关涉的精神所指或许是教师教育范式创新改革的首要价值期许,具体来说,当代师范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德性因素与人生意义因素是人们所首先看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开宗明义,“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1]而就在校师范大学生而言,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工程落实这一点便是当下教师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改革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这些纲领性教育文本意义所指的首要目标就是人才精神质素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培养。在承续传统“师者”的高逸德性与人格情操基础上,“卓越教师”应该从形而上的层面建构起适应时代主导价值诉求的新的道德自我形象与人生意义指标体系。“中国梦”正是这样一个关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共同理想设置与人生信念表征,当代师范大学生应该以此来座架自己的精神选择与价值建构,将之身体化为一种关乎自我与民族国家的本体论关系,也把它作为新世纪教师教育人才形象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理解,惟其如此才能建构起“师者”形象的新的道德高度与意义域,从而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范式创新改革的前行者,也成为人们社会人生与精神生活的立法者与阐释者。启蒙人们的道德自觉,开启人们关于社会生活与人生意义的形而上之维,建构一个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感的民族共同体,或许这正是“卓越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建构自我理论形象德性之维的价值规定性所在。

“卓越教师”是一种经验形象,但更是一种关乎国家教育者的精神群像设置,它的内在诉求不应违逆我国传统师者的道德规则与人格理念,但同时也应该轨合当下时代主潮与民族核心价值归依,表征出创新拔尖教师教育人才所应有的现代性品格与独立自由精神,按照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韦杰里乌斯的见解,它应该是以培养高尚超越、独立自由与心系苍生的情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2]这即是说,“卓越教师”理论形象的本体论含义首先应该是一个关乎人生意义与社会生活的精神立法者与价值赋型者。

2 现代教师教育技术的践行者

“卓越教师”本身是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而被提出的,它的形象建构不但关乎理论知识层面的精神肖像定位,而且这种精神形象与理论图景还必须现实地对象化为经验性的存在,否则,仅仅具有观念性身份或观念性操作的概念已然只是某个悬设的经院问题,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这就意味着,“卓越教师”的形象建构除却白描出一种事关道德人格的精神维度之外,立足于现代生活实践语境建构出它的技术性形象也是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而言,这就要求“卓越教师”将自我形而上的观念意识具象化为某种经验性的生活形态,以期塑造出“卓越教师”的物化形象。

三尺讲台与一把戒尺是对于传统师者形象的技术要求,鉴于传统教育的务虚性质,这种方法无疑是可以的,但就“卓越教师”的目标设置及其存在语境的信息化、媒介化特点而言,这样的工具与技术显然是难以应对的。当代社会生活已然在总体性上现代化了,其具体指标表征为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对生活的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传媒话重构等等,为应对当代生活的新技术转型与复杂经验情势,教师教育创新改革应该在超越传统范式与技术规则的基础上建构起与当代社会生活特点相适应的方法论体系。能力教育正是实现师者形象从单纯“动口”阶段向既“动口”又“动手”阶段转型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提到“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1]对于“卓越教师”的创新培养来说,其所掌握和积累的理论知识一旦被现实化和对象化就呈现为具体的经验能力,这种转化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和内在思想的实现过程。就当代社会生活相关于“卓越教师”的诉求来说,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这些能力形态:开拓创新能力;强烈的成才意志、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并形成独特方法论的能力;文化创意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介入公共社会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育事务管理能力。当代教师教育赖以传播的知识与素质除却人力资源本身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诸多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平台、关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特见解、各种现代社会生活所要求的生存技能与工作技能等等。相形于传统师者及其身份认同而言,“卓越教师”必须谙熟各种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技术,并在现实教育活动中一一践行,以保证自我以及教育客体达成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形构正确高尚的德性信念与人格情操是关乎“卓越教师”创新培养的内容规定,那么培育各种新的技术技能就是建构教师卓越形象的形式轮规定,特定的内容决定着特定的存在方式与方法论进路。从形式和技术方法层面对于“卓越教师”形象提出现代性的要求事实上就是要求建构一种关于“卓越教师”的开放化与生活化的现实形象,这种开放性与生活化规定意味着,“卓越教师”除却遵循教师教育自身的价值规律与内在技术规则之外,还必须在一种互文共在的动态结构中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以及各种教师教育的关联事物结成相互介入、相互建构、相互支撑的积极作用关系。这既是“卓越教师”对于当代社会生活语境的技术性期待,也是当下社会生活对于“卓越教师”形象的效果诉求与现实规约,它们表现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3 复合人才的身份规定

“卓越教师”是基于当代教师教育领域的问题意识而提出的一种关乎教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工程,这种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由两种原因所使然,其一是为了应对克服传统教师教育培养范式业已或可能产生的人才培养危机,在新的语境下重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新的意义生长点;其二是确立当代教师教育人才的社会占位及其身份意识的时代性规定和价值认同。当下社会从总体上已然步入一个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自由张扬个性、行业独立诉求增强为特征的历史时期,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教育的世俗化与大众化面向、人才培养的实践化与应用化转型、人才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与复合化建构等等都使得“卓越教师”应该建构起一种属于自己特有的身份归属和认同向度。

全面发展从定性的意义上言说了“卓越教师”建构的总体性要求,传统教师教育语境也以全面发展来规约教师人才的培养,但是基于当时物质状况与精神条件的有限,这种提法更多地显示出某种应然和象征的意义,但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这种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精神资源,所以全面发展之于“卓越教师”而言就褪去了其乌托邦的色彩,而是显示了其相对于当代教师教育经验语境的实体性意义。正是基于问题的这种性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国家顶层设计角度所提出的事关“卓越教师”身份认同的思想具体归化到现实生活中,就形成了几个具体的建构进路:政治素质,这意味着“卓越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自己的人生信念,确保自我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向度;经济素质,用以建构“卓越教师”对于当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观点和经验策略;民族素质,谙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适合当代社会生活特点的话语体系来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卓越教师”民族性身份规定的核心义理;媒体素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当代社会语境使得“卓越教师”必然将自我成就为一个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引领者与践行者;心理素质,与以往时代相比,当代社会情境的复杂性使得人们的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诱惑、选择以及多元化的生活向度,这种复杂的现实经验在给现代人以无限的意义可能性和精神丰富性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惑与难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这方面机遇判断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的不成熟律而显得更加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现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心理焦虑感,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为此,强化“卓越教师”心理素质与自我调控能力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素质,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当代语境下,法制意识与法治精神已经撒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个行业领域都渐次建构了用以规约自我独立发展的规范体系,依法治教成为当代师范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要求,“卓越教师”必须在认知教师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并运用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教书育人的法治意义边界,从而准确定位自我知识能力的运用方向与传授范围。所有这一切素质都是当代社会生活对于“卓越教师”身份的价值诉求,这些诉求既吸纳了传统师者身份的基本内涵,又以时代经验为镜像更新了师者身份的历史内涵,最终建构起了“卓越教师”身份的时代规定性与认同体系。

“卓越教师”是国家基于新世纪语境下新的教师教育实践和师范人才培养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创新命题,相形于以往历史时代,它的任务呈现出某种创新化的特点,它不再着眼于一般性师范人才的粗放培养,而是针对特定的任务提出的特殊的师范人才计划和任务,就其本质,乃在于培养具有“宽厚的文化涵养、精深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它是师者形象由一般性层面向卓越层面的一种提升与延异,更是当代教师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改革日渐步入深度模式的一种现实表征。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29.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卓越建构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