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普通高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高中生

刘 阳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中教育处于义务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中间阶段,是联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其桥梁作用非常重要。贫困生已成为高中学生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贫困生表现出的种种特殊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或者是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原本就十分艰难的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因此,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着力于精神扶助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人格,是有效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平等和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的重要措施。

1 普通高中贫困生的思想问题

1.1 物质消费上物质需求与经济困难的矛盾

在生活消费上,有着日常基础消费的需求和与人相处日常社交的需求,高中贫困生有着健康成长的需求。但是因为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物质相对匮乏,甚至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在学业支出方面,也无法满足购买课外书籍、参加学习班和加入学习团体的需求。贫困生的这些基本的经济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等多种矛盾和问题。

1.2 价值追求上凸显理想与流于世俗的矛盾

贫困生由于与其他家庭经济正常的学生生活条件不同,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改变人生的渴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来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但是因为经济困难,寒酸的衣着和拮据的消费难免不被某些同学所耻笑,现在社会又充实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学校中也存在着这种“攀比风”,贫困高中生如若不遵循,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融入同学之中。

1.3 心理表现上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的矛盾

贫困生就读于高中就是希望能读大学实现人生理想,在贫困面前没有放弃学习,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之所谓“人穷志不穷”。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束缚,使得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与其他同学物质条件方面相比产生“自惭行秽”,产生如自强自立与无能为力的矛盾,追求自尊与自卑压抑的心理矛盾,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1]。

1.4 学业态度上追求远大与缺乏动力的矛盾

高中是通向大学的桥梁,高中怀着美好的憧憬努力学习,希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实现自己学业上的理想,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上不断涌起“读书无用论”这种观点,确切地说是“读大学无用论”,加之考取大学的不易和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这种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赞同。贫困生想通过考取大学改变生活经济困难的追求得不到周围人甚至是亲人的认可,因受到这种观点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使得部分贫困生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反而自甘堕落,放弃学习。

2 普通高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目前,学校对高中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以思想教育大众化的模式开展,并没有单独设立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悲观消极而不思进取,缺少自立自强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这部分学生就要重视其“三观教育”;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因长期受到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甚至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这就需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感恩教育。

2.2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

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但是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片面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使得贫困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形式”、升学的课程,对个人改变贫困的生活状况没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客观现实严重脱节,从而阻碍了高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2.3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活化

目前,我国高中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势为课堂教育,并没有广泛的融入贫困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教育途径比较单一、缺乏与贫困生的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贫困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有关思政教育思想,在贫苦的生活中却得不到运用,因此造成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道理”面前,更需要的是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

3 普通高中贫困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氛围的约束

政府、社会、学校等对高中贫困生群体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奖、勤、助、补、减”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应对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不可否认,这些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在关注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没有把经济扶贫与精神扶持有机的结合起来。贫困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诚信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弱等不良现象。

3.2 应试教育的冲击

随着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社会各界普遍将读书作为获得更好职业的“敲门砖”,对于高中学校的评价,往往是这所学校能有多少名学生考取重点大学,同样,对于老师的评定也与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关,这些都与学校的经济利益、声誉挂钩,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名首实不在’的非实体地位[2]。

3.3 家庭期望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贫困生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承担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学校往往受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的独立性强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估计过高,从而把贫困生工作的重点放在物质资助上,忽视了他们身上存在的思想问题、道德缺陷以及心理问题。

4 普通高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4.1 夯实思想教育基础

高中贫困生的思想状态或多或少会受经济贫困的影响,所以落实经济帮扶是夯实高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我国贫困生资助以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和学校为辅。目前应当充分发挥现有资助措施的作用,简化程序,及时补助,政府导向性向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倾斜,利用好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扩大高中贫困生“奖、助、补”的受益面,救助那些无法满足求学需要、经济压力大的贫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3]。目前高校社会资助形式多种多样,已有明显成果,但由于高中教育处于义务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中间阶段,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很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因此要多方筹集资金,充分拓展整合社会资源,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中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学校的资助需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系统、规范化地管理,制定配套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实施,使现有的资助政策得到有力的执行。此外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把原先被动的补助方式变为主动的自我救助方式。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增加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在享受通过劳动得到的报酬的同时感受到自尊与自信。

4.2 树立理想信念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感恩观。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贫困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时,很容易走向歧途,甚至是犯罪[4]。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高中贫困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矫正,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追求真理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世界观,高中贫困生大多尚未成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对社会中复杂的问题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让他们学会接纳自我,勇于接受贫富差距的现实,要让他们知道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贫困不是耻辱,如果处理得当,这反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贫困生对于经济贫困感受最深刻,因此对金钱的渴望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也就更容易产生“金钱至上”的观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让学生知道金钱固然重要,但不能把金钱看成人生唯一的目标和追求,更不能不择手段去获取金钱,人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4.3 强化感恩与诚信教育

着力强化感恩、奉献、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其一培养感恩意识。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高中贫困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应该懂得常怀感恩之心,可是部分贫困生却认为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做的。感恩观念的缺乏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将来回报他人。其二培养奉献意识。一是鼓励高中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高中生奉献精神。高中生进入社会公益活动中能够培养高中生的互助关怀意识和奉献社会精神。因此,学校应制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强化高中生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能使高中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最后培养诚信意识。在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使其自觉主动地履行诚信[5]。

4.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其他学生差,因为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释放时就会影响心理的健康。要提早干预,积极预防,加强教育。其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干预机制,高中需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安排专人值班,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旦发现某些学生心理上有异常情况,要立即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对其进行辅导和治疗。其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报和学校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团训等形式使得心理健康知识在贫困生中普及。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教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

4.5 重视典范教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典范教育将德育的知、情、意、信、行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之中,使抽象化为具体,使呆板化为生动,使无形化为有形。在高中贫困生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典型,他们中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发奋读书,成为社会上的精英。这些典型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的事例对贫困生群体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更容易引起贫困生的共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贫困生群体中发掘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感染其他贫困生,激发他们奋发图强,迎难而上、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开展贫困生楷模的演讲会,倾听他们的亲身经历,能引发其他贫困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有效的现场效应。演讲完后,让贫困生交流学习体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以从典范的事例中得到自我体验,产生自我激励,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通过贫困生对于典范的讨论,使许多不求上进的贫困生真正地感到“世界之伟大,自身之渺小”,从而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1]曾凡碧.浅谈高中贫困学生人格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3(55):61-62.

[2]沙 君.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安徽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9 -20.

[3]穆伟山,陈 思.对建立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探析[J].教育探索,2010(6):21-22.

[4]林秀元.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12(9):55-56.

[5]刘海江.活动的个人:人本主义思想的初步解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7-41.

(责任校对 龙四清)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