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术欣赏与儿童素养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2014-03-30杨三军高红星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绘画美术

●杨三军 高红星

关于美术欣赏与儿童素养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杨三军 高红星

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是具体形象思维这种艺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儿童时期的良好熏染会起到一种犹如植物根部向枝叶输送水分的植物性作用,并将持续到他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成年后精神内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要引导和启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调动儿童精神层面的参与性。儿童在对艺术的品鉴中养成对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也是全社会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以美育教育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辨识度其实就是对儿童优秀综合素养养成的教育实施。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儿童素养

美术欣赏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的艺术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前美育教学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了解到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和社会形态,在欣赏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从教师的引导中了解到美术作品所传达的内涵,还能够自主的通过自身对绘画的理解表达儿童独有的思维。美术名作欣赏对提高儿童审美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艺术影响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儿童认识世界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而艺术的方法就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学前儿童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就是这种艺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一、注重美术名作欣赏与传统神话传说的融合

童话和神话以及传说故事都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关于神话传说给与儿童心智成长积极地意义,从弗洛伊德到周树人乃至当代儿童教育研究者都有著述。学前儿童人类学家坎贝尔(CampbelJosephJohn,1904-1987)说:“神话是人类

杨三军/齐鲁师范学院高红星/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诞生所特有的子宫,是一个经得起长期考验的母体,不完善的生灵在其中变得成熟,他同时还保护成长中的自我……神话是个体的直觉与本能及其理性平衡地成长。”[1]人类在儿童时期接触到的最具有自我意识发散和想象力的文字或绘画教育大多来自于神话故事和神话图片,儿童会根据成人的语言表述和最初的阅读以及能够接触到的有关神话想象的图片来自我形成一种想象空间,这种空间不断地被儿童各种奇异的思维充斥着,弥漫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并带到他们的游戏和生活中,以至于有时孩子会将现实与想象混淆在一起,他们会将想象中的某种物象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由此会产生遐想、憧憬、恐惧、焦灼、期盼、幸福等等一系列的情绪,这些情趣的产生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的痕迹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符合生态,更加完善。儿童时期利用其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展开与神话故事相关的传统艺术作品的赏析,无疑更加增添了儿童的求知兴趣,这些兴趣不断的被启发,会在儿童童年时期形成一定的印记,就像荣格所说的“原型”,这种受到良好艺术教育引导的童年原型会在成年人不断的追忆和怀念童年生活中屡被提及,成年人会为童年的某一形象,某一件事所陶醉。这种童年原型不仅影响着童年自身,而且会有力地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甚至进入成年后的生活。我们曾经做过部分随访,针对上世纪70-80年代出版的与儿童教育成长相关的大众读物社会影响调查,当年的少年儿童读物的读者在接受我们的调研时,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对读物的神话故事中真善美的内容印象深刻,并将这些内容延伸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历史已经证明凡是长期受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熏陶的人在自身素养的养成中一定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对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的良好熏染会起到一种犹如植物根部向枝叶输送水分的植物性作用,并将持续到他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成年后精神内心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关注儿童的精神活动在美术欣赏中的体现

在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要引导和启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调动儿童精神层面的参与性。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具魅力的,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要比后来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发现的客观世界更为广阔,周作人指出,儿童的生活与成年人是不同的,我们成年人在认识和探究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时应给与他们必要的尊重。客观显示的存在感和儿童主观意识的辨识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根植在儿童的生命中,由此可以看到主观能动的辨识和审视眼中的世界,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尽管这种意识的认知结果不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真正含义,或是超出了人类文明本身在儿童身上的束缚。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儿童那种主观散发的对视觉观察中物象的理解和判断,例如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的感受。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无疑是最适合儿童的。3-6岁的儿童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特殊的时期,该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传导的信息非常敏感,但又非常脆弱,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往往遵循自身的喜好,轻松愉悦的方式必定是最能够被接受的。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中提到“让儿童愉悦的活动,便是最大的实益”。[2]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满足儿童内心深层的需要,也是摆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教学中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了解儿童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愉悦的诱因可以更直接的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从而将教学活动融入其中,使得儿童易于接受。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需要任何外部目的和功利的、发自内心需要的自发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畅游梦想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皮亚杰从游戏的机能上证明了儿童将梦想塑造成现实生活以外的的一种现实。他认为儿童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游戏中所需要的情景,并在自我虚构的故事中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这种游戏的方式凸显了儿童主动的掌控意识,体现了游戏和梦想的一体性。学前儿童美术名作欣赏的教学活动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的游戏心理状态下适时的将欣赏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的结合,让儿童“得到愉悦”地接受美术作品所传达的艺术信息,从而达到欣赏活动的教学目的。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将自身与画面内容相结合,徜徉在自我构建的梦想游戏中,弱化了课堂教学形式,突出了活动特征。例如我们在引导儿童欣赏近现代艺术家绘画作品时会遇到绘画作品由具象过渡到抽象形式的作品,展示在儿童眼中的不再完全是古典写实再现自然的画面形象,无论西方美术作品还是中国传统美术作品,都因历史的演变而出现了艺术的变革,如果从美术史演变和画家风格角度来认识美术作品,那一定不会是让儿童感到愉悦的,无法愉悦的活动会受到儿童潜意识的排斥,那么如何将儿童的愉悦与美术欣赏有效结合呢?以毕加索绘画作品欣赏为例,毕加索绘画作品是立体派的代表,在他的绘画中对物象和结构的重组使我们无论如何无法用语言向儿童诠释清楚的。我们试图从毕加索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态角度来寻找空间,然后发现,毕加索在创作绘画作品前对儿童的绘画痕迹有一定的研究,并且他在创作过程中适时的加入一些游戏的心态,就如在约翰·伯格看来毕加索就是在游戏,约翰·伯格曾经用一首西班牙的古老童谣来类比毕加索的艺术创作:

我看到鱼池烧火

我看到房子对地主弯腰……

我看到女孩像猫

我看到小猫带帽

我看到一个人他也看到

又说全都真实却又奇……。[3]

这首诗描写的画面是我们成人世界所看不见也不能认同的,他完全是儿童自我构想的属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儿童思维中的现实生活,由这样的极具游戏色彩的描述引导我们再来和儿童交流毕加索的作品,儿童自然会将自己的世界和绘画中的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从游戏活动和游戏心态的角度挖掘艺术大师的创作意图中与儿童艺术创作思维中的相同点是有助于我们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的。

三、美术欣赏的绘画作品范畴的拓展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开设,一定要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并掌握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特点。2-3岁是学前儿童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学前儿童情感是单纯的,他们对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容易引起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却很少对学前儿童产生影响。由于没有经验积累的干预,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由于自身的喜好、精力的充沛给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活动提供了想象空间,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适应教师的引导,并具有了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动力。历史上许多伟大艺术家都在儿童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儿童的艺术素质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艺术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直接对话,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对美的知觉和选择更敏感。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涉及到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艺术背后还必然涉及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教师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里接受特征和理解能力,有意识的引导儿童把作品与其背后所蕴涵的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一般的美术欣赏活动包含的主要内容为中外美术史上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包括有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各种雕塑作品及工艺美术品和民间艺术家作品。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珍稀性和民间艺人后继无人的现实矛盾,也是当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的难题。因而在学前儿童时期普及传统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尤为必要,这也是以往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将民间美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因素。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任何形式的儿童教育活动中,最能够引起儿童发生兴趣的往往是与儿童本体有关的事物,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儿童更加容易或者更加愿意关注同龄儿童或周围的游戏与活动,包括儿童本体绘画作品或者表现儿童生活情趣题材的艺术作品。儿童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学前儿童欣赏活动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他们的绘画作品能够使学前儿童欣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忽略的物象存在的美,引发自身与他人共通点与差异的比较,由这种感受去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关注彼此,发现乐趣、分享愉悦,体味审美。如此循环,使学前儿童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学前儿童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学前儿童、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中外专业儿童画家创作的绘画作品包括优秀儿童读物插图欣赏,这些作品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质创作的,所以深受学前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喜爱。尽管当今全球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大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媒体的图像,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阅读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是现代社会中大众的读图与学前儿童时代的读图还是有着质的差别:儿童了解自然生活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大多的时间是通过成年人的传输互动来获取信息,作为儿童本体的需求要借助于成年人对读物的遴选和指导来完成,儿童自小的某些兴趣养成和对某种实物的敏感大致在这一阶段就逐渐形成,儿童的思维,阅读习惯,对自然的疑问,对形状色彩等等的探索和发现以及对读物画面的选择都会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研究中也承认儿童天生是要探索和发现的,“我要那样去引导孩子进入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够发现新的东西……及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4]他注重培养的是整体的人,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成年人就是引导儿童探险发现最终使其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向导。儿童的画和儿童画家的作品以及优秀童话插图进入儿童美术欣赏资料库的拓展,是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同时也遵循了儿童自我本体关注的发展规律,这种方法的运用和探索还会继续拓展,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关于儿童内心的发现通过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发掘出来,这也是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延伸与肯定。

[1][美]约翰·维克雷.神话与文学[M].潘国庆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中]周作人.儿童的文学.钟淑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英]约翰·伯格.毕加索的成败[Y].连德诚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S].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1.

[5][中]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Z].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中]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金传宝)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美术名作认知与审美素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0CJYJ16)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