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至上与娱乐蔓延:技术时代对儿童价值世界的影响*

2014-03-30李敏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娱乐价值时代

●李敏

消费至上与娱乐蔓延:技术时代对儿童价值世界的影响*

●李敏

技术时代的迅猛发展让消费和娱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最强音。然而,消费至上的时代所依附的“索取心理”与娱乐蔓延的时代所引致的“惰性思想”对儿童的价值世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困扰。我们期待价值教育做出新的调整,价值教育者应首先发挥出主动的引导作用,让儿童不断获得对世界变与不变的平衡认知,在价值目标明朗的同时再鼓励儿童进行自我价值建构。

消费;娱乐;技术时代;儿童;价值

一、前言

教育的事情从来都不只是唱好独角戏的事情,更不能仅仅依赖技术的进步单方面地幻想由技术去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先后接触了北京的几所小学,校方满心欢喜地向参访者展示了新型的pad课堂——由“教师—学生—平板电脑”支撑起的新型课堂构筑起三位一体、充满技术魔力的教学时空,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分享最大化地实现了同步。偶然几次机会走进此类由教育技术旋风带来的“翻转课堂”,课程结束之后,同行者却像笔者一样更多感到困惑和惶恐。在几乎完全依赖技术的课堂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pad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的知识获得和技术操作,师生实际上正在遭受技术的绑架——他们醉心于应对显示屏中的一连串“测试题”而对此却无所察觉。从目前各小学使用此类技术的实际状况来看,新技术让教育的实质过程变得更为保守和机械。

此类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被察觉,想必也容易做出调整和改进,因而我们并不为此感到过度担心。反倒是小学生看到屏幕时兴奋的眼神和离开屏幕时无所事事的状态让我们陷入更持久的沉思。在一个具象的课堂之外,我们深感技术时代改变的是世界的逻辑自洽,课堂的技术实践与依赖只是问题的表征而已。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价值性极强的文化知识行业,而当今时代却逐渐展开了新技术与教育之间的价值博弈,我们看到了技术时代正在改变着儿童看待和对待这个世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与行动方式。对于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来说,儿童的这种变化会像不断加剧的地壳运动,未来可能形成蓄势待发的火山、地震,也可能促使大陆、洋底发生变化,而无论怎样,技术必然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此,我们惟有审慎、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这些改变,才可能真正实现所谓的“与时俱进”地去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地去关爱儿童。

历经前二次确之凿凿的工业革命和正在行进中的、众所纷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巨大力量早已穿透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并且已经走在征服人类精神世界的路途中。反观理论和现实,处处可见关乎商品和娱乐的各类实物与宣传语。对于儿童而言,由消费和娱乐两股旋风扭结形成的气流,构成了儿童无法选择的生存环境。身处其间的儿童,经历了一个被卷入的过程,他们既无法抗拒也无处可逃。由此,“消费至上”和“娱乐蔓延”——这一由技术时代引发的态势,它们究竟如何影响着儿童的价值世界,成为每一个关心儿童发展、关注教育进步的人士共同思考的议题。

二、消费至上的时代让“索取心理”控制着儿童的价值世界

从18世纪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物质财富就被不断累积起来,从人类不断强壮、发福的体格就可敏锐感知到物质世界的变化。有目共睹,近几个世纪以来,技术进步簇生了消费社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根据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消费社会的强势逻辑是生产主义综合征与消费主义综合征。生产主义综合征引诱人们把许多不同的冲动、直觉及倾向紧密地组合在一起,并且把整个的聚合提升到协调一致的生活规划的状态上来。消费主义综合征注意到,生活,也包含人际关系的本质,易于以类似消费手段与消费品的形态被重新塑造。[1]两种综合征如出一辙地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产生了广泛、持久并且隐蔽的影响——贬低了持久性,抬高了短暂性。因为物品自生产出来,途径商店、消费者之手以后,最后一站必定是“垃圾箱”。尤其是消费主义综合征的典型特质就是“速度、过度与废弃”[2]。消费社会中膨胀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无限扩张的“欲望”,消费心理是一个不断向上攀升的怪诞心理,因为它似乎永远没有顶点,生产线上会不断生产出新型的产品,垃圾桶里也会不断被塞满被替代的物品。

“只有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怀疑那种欲望没有真正而彻底地满足过,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3]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怪诞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是不幸的,我们已经觉察,儿童正在经历的被物化的过程也同时是一个被物役使的过程。消费至上的观念,让“索取心理”逐渐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精神,也进而控制了儿童的价值世界。1999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国大陆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三次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少年儿童对于进取、独立、合作、敬业、守时等现代价值观的认同度偏低。尤其是守时、敬业这两项品质,在三次调查中均排名倒数第一、第二,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没有对“守时”、“敬业”的品质排在倒数的原因做进一步解释,但这里我们可以借由他们的调查结果来印证我们对儿童已习得用“索取心理”来适应生活的判断。“守时、敬业”意味着勤勉和坚持,它与消费主义综合征所信奉的“速度、过度、废弃”几乎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价值方向。

儿童的这种“索取心理”似乎与当前强调个性和自我的教育发展时代十分合拍,从均为个体指向来判断,两者似乎有着表面的一致性,实则不然。儿童依从“索取心理”,确实可以在短时期内为自己谋得较多利益,但长久看来,却承担着失去更多的风险,哪怕是在同一维度上的得与失亦如此。举一个最直观的关于儿童饮食的例子,吃食物本是身体生长的基础生理行为,好的食物支撑和滋养好的身体,然而当食物极大丰盛之后,很多孩子被动失去的恰恰也是自己的身体,转身看看我们身边聚拢了如此多的“小胖墩”就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这很具有讽刺性,一个最强调自己的时代,被动失去的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在前言中提到的pad课堂也存在类似的利弊得失问题,本来应用新技术是一件好事情,但从过程和成效看来,教师和学生对pad的操作更多停留在物品的消费和使用过程上,损失了“教”与“学”两者间浑然天成、原汁原味的东西。从这一层面上说,这一新型课堂有“被消费”的嫌疑,它满足的是消费者的“索取心理”,而与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相去甚远。

三、娱乐蔓延的时代让“惰性思想”麻醉着儿童的价值世界

近十几年来,娱乐风愈刮愈烈,加上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娱乐生活毫无争议的成为可以充分吸引公众眼球的焦点。观察娱乐生活中的儿童,我们很快发现两种现象同时出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分别遭遇“前成人时代”与“后儿童时代”。娱乐蔓延的时代气息首先拉扯着儿童快步走进“前成人时代”。人们把少年老成的孩子当做明星推到银幕的最前端,儿童也通过成人化的装束和表达来寻求自我认同。但儿童果真就如此下去逐渐走向心智成熟了吗?

另一个事实让我们看到世界是悖论性的存在——一群本该渐渐长大的孩子却在刚刚告别童年的某一天突然停止生长了,三十多岁的人仍把“我们女孩子”、“我们男孩子”时常挂在嘴上。他们膜拜《快乐大本营》主持人何炅式的娃娃腔、范晓萱式的“脖子扭扭屁股扭扭”、阿雅式的“咕叽咕叽咕”,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文化……他们是“红旗下的蛋”孵出的“樱桃小丸子”,他们是“21岁的年龄,12岁的风度”的“快乐宝贝”……“青春美少女”组合的《快乐宝贝》堪称“后儿童时代”宣言——“蹦蹦跳跳/玩玩闹闹/正因为年少/有些单纯/有些天真/其实不重要……”[5]人们不禁惊叹,嬉皮士已经老了,雅皮士也落伍了,顽皮士来了!

对于这一状况,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有有识之士表示过担忧。克里斯托弗·赖许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文化的危机产生于一个虚妄信念: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头脑,去创造和操作机器,还要有足够的新式文盲,以便对付其他的机器——我们大众媒体的机器——以便利用。这或许就是人才方面最昂贵和最浪费的社会形式。”[6]赖许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新式文盲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现代社会制造了各种新式文盲。大家逐渐发现,自己无法自如而精确地运用语言,无法重温本国历史的基本史实,无法进行自如而精确地运用语言,无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除了十分基础的书面文本之外,其他的文字便无法理解,或者甚至无法领会他们的宪法权利。”[7]由赖许的这段经典的担心,我们了解到娱乐时代给各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都造成了相似的困扰。人们普遍担心娱乐蔓延会降低人们累积了若干世纪的文明水平,甚至会生产出新式文盲。游走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式文盲不再拥有奇妙的想象力和踏实的行动力,更多的时候他们习惯被动地接受讯息,被动地接受下一个生活瞬间中的偶遇或安排,而不是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久而久之,“惰性思想”主宰了许多儿童遇事做事的状态——在事情面前,儿童习得了一种普遍的退缩态度,逐渐远离了本性中原有的勇气和担当。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也曾指出过,当前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培养儿童学会思考的活动,其中首要一条,在于必须提防我所称谓的‘惰性思想’——也就是说,那些思想仅仅为头脑被动接受,而不能为其所用,或者加以检验,抑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8]然而,娱乐精神无处不在,“惰性思想”也让人防不胜防。这让我们又想起pad课堂里学生离开屏幕后无所事事的神情,儿童安静地接受技术世界的安排,任凭由娱乐媒体变形而来的新教学形式在教育世界中随意地走进走出。相比谨慎的教师,儿童不会觉得不适应,更不会在这样拖沓的课堂中感到无聊,因为除了这里,随处都充斥着惰性的因子。

四、让儿童在变化中亲近不变的东西:价值教育的新期待

人是“追求价值的动物”,价值是人类行为的内在根据。价值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主要以德育的形态出现。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直主张用积极性原则来引导儿童的价值发展和道德成长,我们一直抱有这样的观点,让孩子首先感受到一个完整的、真、善、美的世界会为幼小的心灵包裹上温暖的底色。早在十七世纪时,夸美纽斯就澄明了同样的观点,“必须在很早的阶段,当邪恶还没有主宰思想时,就谆谆教诲德行。……因为如果你不在田地里播撒良种,他就会长出最坏的野草……如果你想要开垦它,你只要犁地、播种、在早春松土,你就可以容易做到这点,并有更大的希望成功。”[9]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小学儿童的大脑处于“爬行脑”向“哺乳脑”过渡和发展的生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淋淋尽致地把人性的多个侧面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担当与自私;友好与敌意;分享与独占;关爱与冷酷……如果外界对人性中善的那些方面给予合理的刺激,儿童便会在这些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如果外界对人性中恶的那些方面有所抑制,儿童渐渐会减弱甚至消除那些不良的方面。总体而言,对于价值教育来说,外部影响的状况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

然而,技术时代带来的现代社会“消费至上”和“娱乐蔓延”的状况,就像一场威力巨大的海啸把儿童紧紧包裹其中,动弹不得。消费至上的社会依恋“索取心理”,娱乐蔓延的社会产出“惰性思想”,这一指向社会大众(而不仅仅只针对儿童)的畸形态势让许多外在序列变得脆弱起来。大家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制度可变、时空可变、物品可变、形象可变、感情可变、职业可变、家庭可变……于是,许多人开始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人们在价值的问题上此一时彼一时,患得患失,时常出现知行不稳定的状况,儿童的境况亦如此。①不乏大量卓越的研究者试图对现代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如阿诺德·盖伦就曾指出,“人和所有其他哺乳类动物都不一样,乃是以‘本能的贫乏’为其特征的。因为他的本能并没有为他提供一个可以在其中活动的稳定结构,所以人就面对着一个‘开放的世界’。……远古人有一种‘特性’,有一种相应于社会世界的可靠结构之坚强的内心结构。而近代人则有一种‘人格’,其流动及不可靠正如近代性的非制度化的社会世界。[10]然而,当前这个世界和时代果真只有变化吗?对于价值教育而言,我们究竟有没有明确的、可以为孩子指明的方向?答案是坚定的,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并且,即使是人们当前普遍地感受到正身处一种“被围困”的社会之中,许多人也没有放弃追寻那些不变的东西。

不变的东西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期望的品质,也有行事的准则。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假说,这一假说为我们寻找不变的东西指明了可能方向,他认为个体素质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育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个体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1]然而,冰山以下的部分又具体是指哪些素质呢?北京师范大学的腾珺博士通过对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素质研究,获得了处在人才结构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几种价值支撑——正直、专业精神、尊重多元文化[12]。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价值教育以及重塑价值信心都具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儿童走向美好的价值世界。对于儿童的存在,人们一直抱以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期待,“自从现代早期发现‘童年时代’是人生中独立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独特的阶段以来,社会便一直在颂扬儿童的‘友善精神’与‘自由玩耍’。”[13]然而,年幼的儿童常常分不清头脑里想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愿望当作可行的现实,也经常把所感受到的外在影响直接纳入合理化的价值世界里。因此,当消费至上的时代和娱乐蔓延的时代扑面而来时,儿童几乎完全丧失了主动选择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需要的是坚强的成人,而不是寄希望于儿童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我们希望成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或是其他社会民众,所有能给儿童以影响的人都能担负起引导儿童进行价值建构的责任。

我们需要培养理性的消费者和娱乐者。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商品到垃圾桶的距离总不会很遥远,杰出者和平庸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精神世界里翱翔的是苍鹰还是苍蝇。我们还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来让孩子知晓这些道理。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进行“变形”,消费生活和娱乐生活经过变形后同样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价值。像儿童热衷的骑行运动和跑酷活动,我们就可以进行各种设计,不断放大价值的东西,让儿童深刻感知此类活动所需要的坚持、毅力、勇气等品质。在价值教育上,只有从细微之处做起,儿童才会有新的发现、生活才会有变化、对时代的突围才会有可能。

五、结语

技术改变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正襟危坐的成人,最后才是儿童。我们来听听再小一些的幼儿最喜爱的童谣,就知道消费生活和娱乐生活对于儿童而言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包围。“小白,小白,上楼梯,打开电视机,调调小频道,拉拉小天线。电视不好看,关上电视机。小白,小白,下楼梯,去吃肯德鸡,汉堡呀汉堡,薯条呀薯条,鸡翅呀鸡翅,可乐呀可乐。摸摸小肚皮,吃饱了——”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当儿童不能自主选择生活时,惟有寄希望于成人尤其是价值教育工作者,来承当那个柏拉图所言的智者,智者会不断地返回山洞,把孩子们带到光明之处。

注释:

①据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调查显示,广大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总体呈现明显的年龄和时代的特征:思想道德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多元,行为取向健康但知行不稳定。(潘慧芳.道德“滑坡论”要慎行——江苏省中小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8):8)

[1][2][3][13]齐格蒙特·鲍曼著,徐朝友译.流动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89,90,86,119.

[4]孙宏艳.我国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启示[J].中小学管理. 2010(5):53.

[5]陈耀明.后儿童时代[J].中国商界.2000(8):37.

[6][7]克里斯托弗·赖许.正规教育与新式文盲.转引自.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8.429.

[8]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宗旨.转引自.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2.

[9]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24.

[10]阿诺德·盖伦著,何兆武、何冰译.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8-19.

[11]DavidC.Mcclelland.TestingforCompentenceRatherThan forIntelligence.AmericanPsychologist.1973,January,1-14.

[12]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7.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研究成果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游戏与德育——小学生校园游戏生活的道德审视”课题(项目批准号:12YJC880042)阶段性成果。

李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儿童研究,游戏研究,小学德育

猜你喜欢

娱乐价值时代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