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找格林先生》的伦理指向
2014-03-30尤广杰于桂敏
尤广杰,于桂敏
(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论《寻找格林先生》的伦理指向
尤广杰,于桂敏*
(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阐述了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的伦理指向,分析了实际行动、遵循善行、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在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主人公在执著寻找格林先生中担负起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在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中遵循善行并实现生命价值。
伦理指向;善行;乐观主义
《寻找格林先生》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Saul Bellow 1914-2005)的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中的一篇,该小说集曾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十字勋章。《寻找格林先生》是贝娄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作品,其中心情节是在芝加哥黑人区发放救济金的政府工作人员乔治·格里布在感恩节前夕寻找图利弗·格林发放救济金。格里布历尽曲折但直到小说结尾也未能找到格林先生,只找到一位醉醺醺的赤身裸体的女人。本文从在探索与寻求中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遵循善行、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三个方面解读《寻找格林先生》的伦理指向。
一、在探索与寻求中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寻找格林先生”的标题下,贝娄引用《圣经·旧约·传道书》九章十节的一句话:“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他用省略号省去了下半句“因为在你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这句引文暗示了蕴藏小说全篇的伦理指向,也渲染了作品的宗教色彩。著名德国犹太教拉比和宗教哲学家利奥·拜克(Leo Baeck 1873-1956)在分析人的价值时指出,“上帝创造了生命,生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生命又是有限的,虚无缥缈和毫无意义的,除非人以实际行动来创造它。”[1]格里布在执著寻找格林先生中担负起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贝娄将格里布置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作为白人的格里布要发放救济金的地点位于芝加哥的一个黑人贫民窟。黑人在美国一直遭受歧视和迫害,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受到重创,黑人的处境更加悲惨,黑人贫民窟的黑人对格里布的防范和拒绝其实是黑人对白人的不满和敌视。通过细节描写,贝娄突出了十一月底阴暗的、地冻天寒的天气。“他(格里布)的脸部由于天气严寒而冻得发红,”[2]228“他(格里布)缩起脖子,眼睛冻得流出了泪,呼出的尽是雾气。”[2]232无论是格里布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是他的工作环境以及故事发生当天的天气状况都使读者深切感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但格里布具有执著的精神追求,不愿完全为周围的别样面孔所同化淹没,不甘成为众多副本之外的又一副本。他的父亲送他到军工学院学习实用的化学工程,但父亲去世后他就转学拉丁文,从事古典文化研究——这一被人们认为毫无出路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他曾在圣奥拉夫学院做古典语言讲师,后到芝加哥大学担任研究员。经济大萧条导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失业,美国失业人口总数高达830万。格里布在大萧条时期也丢了工作,被迫去地下室卖罐头肉,去公司卖窗帘、鞋子。这份送救济金支票的工作还是通过市政厅法律顾问办公室的一个老同学帮忙才得到的。犹太教强调个人在上帝面前永无休止的责任,人的伦理意识是对永无止境的责任的认识。由于人对自己的责任、责任的本质的尊敬,人感到对自己的尊敬。人的工作和责任密切相关,因为“生存是一件严肃的每个人都负有责任的事”[3],做好工作的过程就是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认真生活的过程,这对格里布具有明确的伦理意义。因此在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中格里布始终表现出巨大的坚韧、毅力、诚恳。
格里布面临的困难是他可以找到街道和门牌号码,但要找的对象却不在应在的地方,甚至有的公寓门上既没有姓名也没有号码。由于格里布的主管认为送几张支票没必要作周密的准备,因此在外出前格里布一份档案记录也没看,这导致他对格林的年龄、相貌、健康状况、婚否等基本信息一无所知,这给寻找格林造成巨大障碍。格里布在寻找格林的过程中共询问七户人家。最近的一家杂货铺主人说他从来没听说过图利弗·格林。格里布继而转向看门人,“你是看门的吗?”“你有什么事?”看门人不直接回答问题,对格里布保持警惕。“我要找个人,他住在这里,叫格林。”“叫什么格林?”“哦,也许你这里姓格林的不止一个?”…… “这个叫图利弗·格林。”“我帮不了你的忙,先生。我一个也不认识。”[2]13作为看门人,应该了解他所管辖地区的住户,他却一个格林也不认识,直接拒绝格里布。接着格里布询问一位睡意朦胧的黑人小女孩。她把门只开了道缝,害怕屋里的暖气跑掉,但比寒冷的天气更令人心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对格里布的高度警戒。之后,格里布进入一个约有十多人的房间。身材矮小的他感觉屋里的每个人的个儿都很大,走到他们中间他像个小学生。这其实是暗示处在社会力量旋涡中的单个人尤显弱小。虽然格里布感受到屋内的人对他执著寻找格林的嘲讽和讥笑,但他并不甘于成为完全听任外部力量摆布的戏偶,他毫不退缩,等待答复。他们建议他去格里特哈姆公司打听,因为如果格林住在这里,他要向该公司付房租。接着格里布进入地下室里的一家杂货铺,铺子主人是个意大利人。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而且比以往更加歇斯底里的时代中,人与人的关系遭到极大破坏,人性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扭曲,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俱增。在这种危机四伏和荒诞不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不仅备受精神痛苦的折磨,而且也难免患有病态社会中常见的各种病症,其思维与言行也往往显得不可思议。这位杂货铺主人对格里布说了一大堆混乱不堪的言语,并劝格里布放弃寻找格林。之后,格里布没有继续寻找格林,而是给救济名单上的下一个人温斯顿·菲尔德送支票。从菲尔德住处出来已经是晚上六点钟,是下班的时候了,格里布完全可以回家享受晚餐和休闲时光,但他决心先找到格林。这一次他在开门人未开口之前就把支票送给他看并解释他的意图,但开门人把门缝缩小一些,迟疑不决。在三次拒绝格里布后,开门人想起见过一个瘦脸、驼背、拄着一条拐棍的小个子老头儿。格里布按照他的指引来到一所房子前,门上邮箱下面的卡片上写的名字是格林。格里布按响门铃后,一位赤身裸体、喝醉酒的女人走下楼梯,她赤条条地站在寒风里,满嘴污言秽语。格里布问她是否是格林太太,她回答,“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2]250这一回答本身充满虚无和荒诞,但格里布还是把支票给了她。虽然这一结局看似荒谬,但贝娄看重的是人们行动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格里布最终是否找到格林,这一寻找的过程就是人们在荒谬与虚无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创造出意义,获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二、遵循善行
“圣化意识”是犹太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犹太教伦理学的基石。“圣化意识”源于《创世纪》中“上帝说:我们要照自己的形象,自己的样式造人……于是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是正义和不朽的,上帝仁爱慈祥,宽宏大量,他磨炼人心,使人们向善,遵循善行成为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生命重任。“犹太教制度之一——策达卡制度意味着共同善待他人、多行善事、体恤孤贫、济困扶危,是犹太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整个犹太教历史始终响着这样一个声音:“人占据了历史,承担义务,人通过自己的善行接近上帝。”[5]《寻找格林先生》就是倡导人们遵循善行。
主人公格里布为人坦率,从不说谎瞎猜,没有任何存心要掩饰的事情,是个君子、老实人。在寻找格林先生过程中,格里布目睹芝加哥凋敝破败的场景——待拆的房子、关闭的学校、黑暗的教堂。短短三十年间芝加哥经历了从被大火毁灭到重建再到衰败,格里布不禁哀叹,“为什么把同意给了苦难?为什么丑恶得这样令人痛苦?因为有什么东西是阴沉的,永远丑恶的?”[2]247但他并没陷入绝望,而是身体力行地践行善行。他为黑人发放救济金支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给予、拯救的寓意。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习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女子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她们认为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故事发生在感恩节前也寓意格里布乐善好施。在菲尔德家里,虽然格里布认为不必费事取证件,但当他看到菲尔德喜欢煞有介事地办手续,格里布就尊重他,不再表示反对。格里布看出菲尔德由于没人同他说话而憋得慌,就耐心听他的“百万富翁”计划,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格里布不愿破坏他的美好愿望和热情,他说,“这值得考虑。”[2]244当听说菲尔德买回来的是煤屑而不是块煤时,格里布当即表示要把这情况报告上去,看看如何帮助菲尔德。在小说末尾,虽然格里布不能确认那个女人就是格林太太,但他不忍心让她赤条条站在寒风里受冻,因此把支票给她。凡此种种,通过细节描写,贝娄刻画、赞颂了格里布博爱、遵循善行的品质。
三、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
犹太教教义称犹太人是上帝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他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因而被称为“上帝拣选的子民”。特选意味着为其他民族承担责任,甚至包括替他们受难。“契约观”不仅一直支持、慰藉着历经磨难的犹太人,使失国流散的犹太民族文化得到继承,而且使犹太人没有接受命运的摆布,他们即使在苦难之时,在精神方面依然满怀希望的乐观向上的情绪,也使犹太人在道德上不断追求完美,在精神上始终保持昂奋,成为奋进的民族。在《寻找格林先生》中,格里布努力在寻找格林中实现道德性的乐观主义。
小说以格里布乐观向上的态度开头,第一句就是格里布的内心独白,“工作辛苦吗?不,这实际上不算太辛苦”[2]227。尽管遭遇恶劣天气以及黑人的冷漠、嘲讽、怀疑,尽管走路爬楼梯有点不习惯,但他乐观面对。虽然他早上去报到上班时以为会在办公室里做文书工作,但结果却是外出送救济金支票。尽管如此,他依然感觉“今天的运气比平时好”“他很高兴可以在街上不受拘束地跑跑,而且他欢迎寒气袭人,甚至烈风吹刮”[2]228。虽然屡屡受挫,但格里布没有因为寻找的种种困难而放弃自己肩负的职责,内心始终充满希望,他相信“总归有个办法可以找到一个人”[2]242。希望是人类战胜困难延续生存的精神支柱,它给格里布带来勇气、信心、力量。在小说结尾,格里布认为“虽然她可能不是格林太太,他相信格林先生是在楼上。”而且“的确有一个真实的格林先生”[2]251。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表明格里布依然满怀希望和乐观主义,“他也有一种高兴的感觉。‘因为毕竟,’他说,‘他是可以找到的。’”[2]251只要奋争,即使有失败感,他也已取得胜利,因为人可以寄希望于未来并对最后胜利充满信心。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索尔·贝娄遵循欧美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关注人,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文学的伦理功能。同时,他从犹太教伦理思想中汲取指导人们获得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准则。因此,《寻找格林先生》并没有回避现代社会存在的混乱和危机以及现代人的异化感和绝望感,反而为现代人提供了伦理指向,即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内心充满爱和希望,遵循善行,用实际行动在虚无中创造并实现人生价值。
[1]利奥·拜克.犹太教的本质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40-141.
[2]宋兆霖.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卷[M].王誉公,孙筱珍,董乐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CLAYTON,JOHN JACOB.Saul Bellow:In Defense of Ma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1979:31.
[4]黄陵渝.犹太教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9.
[5]傅有德.现代犹太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On Ethical Concern of“Looking for Mr.Green”
YOU Guang-jie,YU Gui-m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116605,China)
The paper expounds the ethical concern of Saul Bellow’s short fiction“Looking for Mr.Green.”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ction,virtue,hope and optimism in realiz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The protagonist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both to himself and to the others in looking for Mr.Green and realizes his value by following philanthropic principles with hope and optimism.
ethical concern;philanthropic principles;optimism
I106.4
A
1008-388X(2014)01-0073-03*
2013-12-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J12RWQN009)。
尤广杰(1979- ),女(满族),辽宁大连人,讲师。
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