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30王蓉蓉
○王蓉蓉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0)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对人生、对工作的迷茫,这种迷茫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自身主观条件进行评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能力进行综合权衡,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与设计,选择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手段实现目标,并不断调整、修正职业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履历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是帮助个人真正地了解自己,为自己的一生找到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尽完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本就没有一个规划,这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本文主要从个人以及高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建立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方面
本科生课堂调查显示,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做过详细的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大多数是根据推测未来是否好就业来填报专业的,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缺乏详细的调查以及专业了解。调查显示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填报这个专业的比例不到20%,其他的各种情况都有,有随便填的,有别人推荐的,有服从的,更多是来自于父母的意愿。很多学生都是大学上了四年后,才豁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更不适合这个专业;即便有些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在入学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预期落差。但是当发现专业偏离自己的预期后,就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而言,学生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申请调换专业的,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放了转专业的机会,但因为名额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即便能满足需求,多数学生在面临第二次选择的时候依然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难以下决心。另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人表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包括个性、兴趣和能力、缺点等,对自己喜欢不喜欢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时,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一个感觉上的认知,并不能够实际了解,更谈不上应用实施了;而且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较少,对职业的了解大多都是通过家长、老师的介绍或者互联网、就业指导课等得知,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涯规划仅限于在大学阶段要考到什么样的资格证书,整个生涯规划缺乏竞争性、针对性。可见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2、学校方面
目前尽管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但在实际的实施中差异却非常大。有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部门,统一研发课程、培训老师和安排教学,但更多的学校并没有重视起来,将它作为一种就业服务,大多都针对大四的学生做就业指导,缺乏专业资质的老师,课程的吸引力、系统性、实用性也不强;而且目前大多数职业生涯课程的指导具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例如很多大学出现的“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都是职业生涯功能被扭曲的一种表现。很多学校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简单性格测试、职业测试就作出就业指导,着重于为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包括为毕业生收集需求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推荐学生就业、进行就业管理等等,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盲目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种长时间的自我了解、自我调整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更是贯穿整个人生的。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呈现出来的稀里糊涂入学,稀里糊涂读书,稀里糊涂毕业的现象,高校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到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做到。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大学生个人以及学校双方面的努力。
1、正确认识自我,建立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原因很简单,当我们3岁的时候,我们会想长大了要做什么,但是当我们23岁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要做什么,变成了父母要我们做什么,变成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保姆式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规划分析、设计还是实施,其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老师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都是特别的,需要的是我们大学生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老师更多的应是点醒生涯规划意识、授予方法以及解答困惑;而且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仅仅只是针对大学阶段,而是应该放眼于整个人生,更不可能是大学开学时的一堂专业指导课又或者是大学生毕业时的一个职业测评、就业指导这么简单的形式。主体的不重视,导致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或职业生涯规划部门以就业率为导向,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为己任,而真正的主体却站在圈外,等着看似被规划好的人生。事实上,没有为某个人量身定做的学校,没有量身定做的专业,也没有量身定做的老师,在现行的体制下,最重要的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现有的环境中寻求改变,自主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2、在专业指导中融入生涯指导,建立具体的生涯规划
学校要改变过去应急就业式的职业生涯指导,就要从大一起对学生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化,除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的职业未来,因此调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专业老师具有生涯规划意识,让大学生一进校就了解专业及其职业前景,将专业指导融入大学生的生涯指导,将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方法贯穿在专业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形象的生涯规划。
目前很多大学在大一专业课程的初期都有专业导论课,它就好像是本专业的一个名片、一个广告,广告的第一目的不是让顾客购买,而是让顾客产生兴趣。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情。专业导论课程要让本专业的新生对所学的专业充满好奇,充满期待,要让学生觉得该专业的学习过程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该专业的学习结果是值得期待的。专业导论是每一名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在专业方面翻开的第一页,这一页的精彩程度就决定了他们的态度,从而决定投入的程度,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就业的能力。除此以外,专业导论课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告诉学生,这个专业可以做什么?可以去什么地方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获得什么样的收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认知。没有一个职业规划师可以有这样的专业优势。如果把大学比作迷宫,大一新生就好比刚刚站在迷宫入口的孩子,而专业老师就是那个能俯瞰迷宫全貌的人,他就本专业以及它的职业未来描绘成一幅迷宫的全图,并能在学生探索的路上及时给予指引,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要走的路很清晰,如果说职业规划是简单的划分成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那么专业老师描绘的这幅图,就能够清晰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又应该怎么做到。专业导论课程应该承担这样的功能,为新学生展示专业的地图,告诉学生在哪儿,要去哪儿,怎么去。这种专业地图的描绘应该是具体的、全面的,包含着过去已经毕业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况,现在的专业发展是一种什么状况,未来又将是怎样,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研究领域各有什么不同的成果,不同的发展方向会有怎样不同的未来,发掘专业学习背后的能力发展,通过专业学习建立和培养学生的通适性能力,这对于毕业以后不能或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也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专业地图的使用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资源,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借助我们提供的专业地图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当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后,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过程,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学业规划的过程,而学业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通过什么渠道学?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业规划,使学生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只有把时间花在恰当的地方,大学四年才不会留有遗憾,面对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更有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三、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也是学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深刻认识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只有将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愿意花时间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将教育要求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我已经这样做。只有这样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才能取得长效,大学生也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1]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2]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6).
[3]王泽兵、孙加秀、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4]赵艳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9(11).
[5]百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15).
[6]郑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