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研究
2014-03-30吴广源
吴广源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深圳 518035)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绝大多数与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有关。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中具有尤为积极的价值,已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1]。面肌诱发肌电图是面肌痉挛诊疗过程中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能够通过检测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arginalmandibularbranch musculusorbicularoculi,MD-OC)波形来特异性地反映面肌痉挛情况[2]。本研究主要对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发展波及整个半侧面部的阵发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②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患侧面神经根出脑干区附近存在迂曲的血管压迫神经;③排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或其他炎症改变。共纳入60例患者,研究期间无失访、脱落病例,根据手术结束时面肌诱发肌电图是否存在MD-OC反应,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30例患者面肌诱发肌电图存在MD-OC反应,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2~58(46.3±3.2)岁;阴性组30例患者面肌诱发肌电图不存在MD-OC反应,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0~56(45.1±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检查和治疗方法
1.2.1肌电图检查方法 采用Medelec Synergy肌电诱发检查仪进行检查。首先将刺激电极置于下颌角处,经皮刺激患侧的面神经下颌缘支,电刺激参数:电压1 mV、持续时间20 ms、频率1~4 Hz电流形式恒定矩形波;将记录电极扎入同侧的眼轮匝肌中记录诱发电位的波形情况。若诱发电位出现明显的波动,则判断为MD-OC反应阳性。
1.2.2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法 全麻后,于患侧耳后发际线内做一条3~4 cm的切口,扩大骨窗,外侧达乙状窦后缘、上达横窦;“⊥”形切开硬脑膜后缝合悬吊在骨窗上缘;剪开小脑延髓外侧池蛛网膜,显露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内的血管进行分离和辨认,若发现存在明显压迫痕迹的血管则确定为责任血管;充分分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根部之间的组织,插入Teflon垫片。
1.3治疗效果判定方法 ①术后1周时的治疗效果判断: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不再发作判断为痊愈;面肌痉挛症状缓解、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判断为无效。②术后6个月时随访的治疗效果判断:痊愈和有效的判断标准同前;临床痊愈或有效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重新出现、且达到术前的程度,判断为完全复发;面肌痉挛症状仅在疲劳或有其他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为部分复发。
1.4生活质量评价方法 术前1 d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ualityoflife,QOL-30)[3]评价两组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术后1周,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3,P=0.012);术后6个月远期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353,P=0.009)(表1)。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高于术前,P<0.05;阳性组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表2)。
表1 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分)
3 讨 论
面肌痉挛是一种外周性肌张力障碍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异位冲动发放有关,发病率约为10/10万。临床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肌群的渐进性、无规律、不自主、阵发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特征,常起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严重者累及颈阔肌,双侧受累者罕见[4]。面肌痉挛多会对患者的形象和容貌造成影响,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目前的研究认为,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形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短路、过度兴奋所致[5]。一方面,血管压迫面神经后髓鞘受损,神经纤维间形成跨突触传递而产生异位冲动;另一方面,血管压迫类似于“点燃”机制,导致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增高[6]。有研究在1947年首先报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目前该手术方式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7]。
面肌诱发肌电图是临床上用于面肌痉挛诊疗过程的常见辅助方法。相关研究中选择了经皮刺激来自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颏肌神经末梢,并记录同侧面神经MD-OC所发生的的电位变化,结果可以发现在面肌痉挛患者中可以出现与正常人群完全不同的肌电波形。这一波形被称为MD-OC反应[8]。
近年来,随着对于颌面外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MD-OC反应的产生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9]。首先,这一反应的发生与面神经颧支的兴奋相关;与面神经下颌缘支的直接刺激、三叉神经介导的冲动传递并无直接关系[10];第二,患侧痉挛局部存在血管压迫,会导致面神经形成伪突触的短路,进而引起神经冲动在局部逆向传导至面神经的颧支[11]。
本研究结果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远期随访治疗疗效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提示MD-OC反应阳性的阳性组患者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较差。同时还通过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知,阳性组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均低于阴性组。提示MD-OC反应阳性的阳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远期生活质量较差。
综上所述,面肌诱发肌电图能够较好的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1] 高俊,李宽正,郭毅,等.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面肌痉挛[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20-2922.
[2] Joo WI,Lee KJ,Park HK,etal.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J].J Clin Neurosci,2008,15(12):1335-1339.
[3] Bjordal K,de Graeff A,Fayers PM,etal.A 12 country field study of the EORTC QLQ-C30 (version 3.0) and the head and neck cancer specific module (EORTC QLQ-H&N35) in head and neck patients.EORTC Quality of Life Group[J].Eur J Cancer,2000,36(14):1796-807
[4] 张晓华,李善泉,葛建,等.面肌诱发肌电图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1):13-15.
[5] 张风江,钟春龙,郑彦,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9,22(4):225-228.
[6] Park JS,Kong DS,Lee JA,etal.Chronologic analysis of symptomatic change follow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value for predicting midterm outcome[J].Neurosurg Rev,2008,31(4):413-418.
[7] 詹彦,石全红,支兴刚,等.面部诱发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07-109.
[8] 杨冬,赵奎明,袁越,等.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397-399.
[9] Kong DS,Park K,Shin BG,et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for intraoperative electromyograhy monitoring of the facial musculature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J].J Neurosurg,2007,106(3):384-387.
[10] 韦永祥,梁维邦,徐立,等.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4(7):295-297.
[11] 李继平,张宇清,李勇杰.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