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2014-03-29秦元海刘明真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秦元海 刘明真

(上海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处于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全党自觉自愿支持、拥护、倡导和认同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就是指大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自觉认可、赞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影响更多的人接受和赞同。

一、“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一般认为,认同是指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客体作出的在认知、情感、价值和行为等方面趋于一致的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认同过程,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为了广泛了解“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笔者于2014年3月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对象中不同年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大一16.7%,大二41.5%,大三32.1%,大四9.7%。

(一)“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指在对客观对象有一定理解的前提下,从知识层面产生的认可和赞同,即在理论上的了解、道理上的接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是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知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等内容的了解情况”这一问题的4个选项“十分了解、比较了解、基本不了解、很不了解”回答分别是:7.4%、59.3%、28.5%、4.8%。为了更准确地考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课题组设计了5道具体的问卷题目,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回答正确的分别为56.9%、48.7%、58.3%、51.3%、49.6%。“90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对于他们正确树立“三观”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提高“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

(二)“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对象产生的肯定、喜爱和满意或者讨厌、否定之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赞同的倾向性态度。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度较高,在“中国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上,“90 后”大学生的选择分别为:28.6%“完全赞同”,31.8%“比较赞同”,11.4%“完全不赞同”,18.5%“基本不赞同”,9.7%“说不清”。同样,“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是:28.8%“完全赞同”,36.6%“比较赞同”,13.2%“完全不赞同”,14.6%“基本不赞同”,6.8%“说不清”。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是:15.6%“非常满意”,39.7%“满意”,12.1%“一般”,19.2%“不满意”,13.4%“非常不满意”。

(三)“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信念的过程。[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就是大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内化为信念和信仰。调查表明,52.2%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12.8%的大学生“信仰资本主义”,7.3%的大学生“信仰宗教”,15.4%的大学生“没有信仰”,12.3%的大学生对自己信仰什么“说不清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判断,58.8%的大学生赞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也有15.2%的大学生认为“基本正确,但对当今现实不再具有巨大指导意义”,13.9%的大学生认为“过时了,应以多元化指导思想代替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还有1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关于“中国梦”的提法,89.6%的大学生表示“赞同”。当被问及“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如何?”时,54.8%的大学生表示“充满信心”,15.2%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13.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信心”,16.4%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对于“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是普世价值”这一论断,31.7%的大学生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31.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仅有37.2%的大学生“不赞成”。

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特别是绝大多数同学认可“中国梦”的提法。但不可否认,“90后”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信仰多元化倾向,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有弱化的趋向,对社会主义信念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嬗变性。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坚定大学生正确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四)“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就是将科学与真理的理论价值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行动。调查发现,目前,“理论课堂”仍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但60.5%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是“不满意”。当问到“您认为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时,61.6%的大学生选择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52.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只有26.2%的大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会用辩证的观点考虑问题,会推知事物的因果关系等”。据调查,59.9%的大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是“一切为了学分,及格就行”。尽管有86.7%的大学生想申请入党,但有58.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为了个人政治前途(27.2%)”、“为了评优和就业(20.2%)”、“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11.1%)”。

调查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认同度不高,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大学生应用相结合得还不够。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成了一种逐利的工具,就入党问题而言,大学生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

“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正在受到内外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增强。

理论因素。“90后”大学生能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向大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是否一致,能否解释、指导现实。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给人一种“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感觉,当代资本主义的“强劲”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行,似乎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而且“90后”大学生出生在国家经济腾飞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民群众中的精神鼓舞作用了解得很少,这使部分大学生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的威胁,使部分大学生不再看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松动。此外,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出现了教条化、僵硬化和形式化现象,这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存在很多片面的理解认识,这是造成“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一个理论原因。

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多变的特点,比如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资源消耗过大、党政领导干部腐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道德失范、暴力恐怖主义等社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得一些大学生失去了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学校因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90后”大学生对目前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不理想。这主要是不少高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未有根本好转,导致高校德育实效低下,高校德育与人的发展相疏离。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只注重理论观点的学习,忽视理论对个体实践的指导作用,再加上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落差,大学生难免怀疑学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必要性,甚至产生抵抗心理,无法把马克思主义提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从而阻碍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思想因素。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泛起,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演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突出,尤其是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和多元文化冲突,使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格局。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一些人借口思想多样化而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从而弱化了“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三、“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路径建构

了解和把握“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目的在于建构“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建构“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前提。科学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到了理性阶段,才会作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主义”的判断。要解决认知问题,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以及各种学术报告,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全面把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提升大学生认同实效。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动占领和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的新渠道。帮助学生“读懂马克思”、“信服马克思”,以“懂”与“信”的结合来影响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强化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二)践行中国梦,增强“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科学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的又一重大思想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对大学生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情感上打通两者的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其实,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强调中国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在追求梦的过程中,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创新。在当代中国,中国梦具体的实现形式,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需要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中国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中融入中国梦的教育,必然会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进而成长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立足主体需求,提升“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5]需要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动力。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价值的追求,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和完成的。只有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认同主体才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外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有选择性的价值意义的确认。而利益驱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动力机制的完善与革新。意识形态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单纯取决于其理论设计是否完美,逻辑论证是否严密,而更取决于其能否准确表达和实现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6]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与人们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期待趋于一致,那么它被认知和接受的程度就高。反之,它“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7]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它要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就必须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着力解决大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我们知道,“90后”大学生在进行政治评价与价值衡量的时候,常常讲求务实性。因此,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利益结合起来,紧贴、服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指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无用”的价值判断。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认同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只有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毛泽东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8]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巩固和升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必然途径。因此,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应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构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深化和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9]。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学生工作者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开拓实践教学课堂。具体而言:一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实施实践化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理论热点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表演道德小品、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等。这些主体参与性极强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化,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二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实践路径。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他们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用实践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播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让学生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习并受教育,就会使学生自觉培养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再教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90后”大学生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心,从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4.

[3]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0(04):106-1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6]胡玉荣.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考[J].观察与思,2014(01):41-44.

[7]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8]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9]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6):73-7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