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网络维度下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形态的变迁
2014-03-29张宏胜
张宏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社团是西方国家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对大学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专业水平、扩大交际网络、深化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高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学习发达国家前沿科技和管理经验的目的,我国向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输送了大批公派和自费的青年留学人员。这些留学人员参照当地学生组织形式,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建立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的青年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具体表现为数量众多、层次不一、类型多样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简称学联)和专业技术社团。
一、在英国、法国、德国的中国留学人员情况
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速增长。1978—2012年,共送出了264.47万留学人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人员输出国。2013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增至41.39万,其中国家公派1.63万人,单位公派1.33万人,自费留学38.43万人。[1]
从清政府时期开始,英、法、德三国就一直是我国留学的重要目的地。当时留学欧洲的主要是4批共计79名船政生,分赴三国学习,其中英国33名、法国43名、德国3名。[2]这些留欧船政学生归国后成为我国海军和造船工业肇始的支撑性力量,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和工业化的基础。当时北洋舰队的主要将领几乎都是留欧船政学生。时至今日,英、法、德三国依然是我国留学人员的重要选择。2012—2013学年,我国学生自费留学去向国之中,英国、法国、德国分别名列第二、第七和第八,分别占总人数的21%、4%和2%。[3]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资料显示,2012—2013学年,第一次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人员人数达到了56535人,当前在英国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超过10.5万人。英国签证与移民局2013年在中国颁发了超过6.2万份学生签证,和2012年相比增长约9%;签发了超过1万份短期学习的学生访问签证,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9%。[4]法国是世界第三大留学人员接待国,也是非英语国家中接受中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国家。据法国高等教育署官方统计,2012年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总人数为3.5万人左右,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万人。[5]2013年共有1万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中国留学人员人数在所有留法国际学生中已经超过摩洛哥,成为法国最大的留学人员来源国。[6]德国也是世界上最受留学人员欢迎的国家之一,德国高校2012年有外国学生265292人,其中中国留学人员共计有23883人,占总数的9.0%,稳居第一,第二名的俄罗斯仅有10401人。[7]
英、法、德三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毕业文凭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这是吸引我国留学人员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是选择三国留学的重要因素。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署的一项调查,留学人员选择法国的理由主要有:法国高质量的教育(45%);希望学习掌握法语(37%);法国文凭的含金量(33%);对法国文化的热爱(31%);法国高等教育的口碑(31%)。[8]英、德两国的情况也有相同之处。但从教育商业化的角度出发,三国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国中英国的商业化程度最高,高校入学门槛整体来看最低。英国高校有着很大的自主经营权,是某种意义上的商务机构,学费较高,多年来一直持续扩大留学人员的招生数量;法国的商业化程度介于英国与德国之间,公立大学与私立学院的比例合理,学费较为合理,近年来留学人员数量也保持增长态势;而德国的高校以公立为主,实行严进严出的教育方针,2006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在德国的数量一直稳定在2.3万左右,德国高校收费较低,90%以上的学科和博士研究生均不收学费。
二、在英国、法国、德国的中国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发展
英、法、德三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世界水准的科研水平、长期形成的国际教育体系、相对开放的留学政策,这些共同构成了富有吸引力的留学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三国就一直是我国留学人员的主要去向国,30多年来的积累使得这三个国家的中国学生学者社团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从地理位置上说,基本上覆盖了英、法、德三国的主要地区和城市;从专业上说,主要学科都建立了相对应的专业社团组织;从规模上说,500人以上的大型社团组织已经屡见不鲜。根据通过各个社团组织的网站、微博、人人网等渠道所搜集到的资料,笔者统计,到目前为止,在英、法、德三个国家中,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这个体系内共计有217个社团组织,其中,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专业社团组织共计55个。
(一)学联组织的发展情况
英、法、德三国的学联组织发展历史悠久,目前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联组织体系和全国性的学联组织。其中英国的中国学联组织体系最为成熟,其下属学联数量、会员人数、影响范围等各方面都领先于法国和德国;“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目前拥有成员10万余人,下属共计有近100个地方学联会员单位,是最大的在英华人社团组织;[9]“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在法国各大城市设有45个分会,注册会员共计有近5万人;[10]德国的学联组织体系最为复杂,由3个部分构成,不是单纯的学联组织,其中“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成员除了71个德国各城市地方学联以外,还有11个留德专业学会,6个中国高校在德校友会。[11]
从建立时间上看,英、法、德各个时期建立的中国学联组织数量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留学态势。从改革开放到1980年是英、法、德中国学联组织初创时期,约有10.5%的学联组织在这个时期建立,主要集中在一些精英院校。1981—1990,国内派出的留学人员数量增多,自费留学市场开放,学联组织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这时期建立的学联组织占总数的21.1%。20世纪90年代处于平稳过渡阶段,建立的新学联组织相对较少。而21世纪以后,自费留学成为主力军,留学人员逐渐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分散开来,学联组织的数量也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占总数的63.2%。
(二)专业社团的发展情况
英、法、德三国中,德国的留学人员专业社团组织数量最多,共计有23个,学科分布集中在理工科方面,时间跨度从1986年(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到2009年(中德汽车工业技术学会),全国性专业社团组织联盟为中国旅德科技工作者协会。目前,德国的专业社团组织数量占欧洲地区总数的20.9%,名列首位;英国和法国的留学人员专业社团组织数量相等,都是16个。英国的专业社团组织侧重于经济方面,时间跨度从1974年(英中协会)到2004年(中英科技贸易协会)。全国性专业社团组织联盟建立于2002年——中国留英学者专业团体联合会,其成员组织数量稳定在10个,所覆盖的专业领域包括生命科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纺织服装、法律、经济、材料科学、化学、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法国的专业社团组织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理工科色彩偏淡,时间跨度从1979年(里昂和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中国海外协会)到2012年(巴黎银行华人网络),其全国性组织联盟——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合会由7个在法的主要学术社团组织构成。
从建立时间角度出发,英、法、德留学人员专业社团组织与学联组织的发展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总体上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在某些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特征:在1980年及以前,欧洲地区已经存在为数不少的华人专业社团,约占总数的5.0%;欧洲地区华人专业社团组织的快速增长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时期出现的专业社团组织数量约占总数的35.0%,而同期学联组织的发展相对平稳,新的学联组织数量较少;进入新世纪后,华人专业社团组织迅速发展,这时期出现的专业社团组织数量约占总数的42.5%。
从学科分布上看,英、法、德留学人员专业社团中从事经济学研究或进行国际贸易的组织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1.8%,其次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社团组织,占14.5%。而进行理工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研究的专业社团组织的相关学科主要有生物医药(10.9%)、信息技术(9.1%)、物理(7.3%)、汽车工业(5.5%)、环境科学(3.6%)、化工(3.6%)等。
三、学缘网络: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的内在基石
(一)学缘网络是以学术相关性为内在基础的网络
近代科学研究是按照演绎逻辑来理解学术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种理解来构建自身体系,由此构建起来的学术体系在结构上是一种演绎逻辑结构,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网状联系。王明德从学术谱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术研究是薪火传递的事业,是前赴后继、开创未来的创新活动,这种学术薪火的传递是在特定的学缘群体中进行的。[12]刘绍怀提出学术链是学术生成过程中依其内在逻辑形成的链条关系形态,主要形态有纵向式、横向式、交叉式、综合式等。[13]高子平通过对学术谱系和学术链的研究,在总结两者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符合现代学术体系特征的“学术相关性”的概念,认为学术相关性是指基于学术的开放性与扩散性而形成的内在逻辑需求特性。开放性是学术相关性形成的前提,扩散性是学术相关性形成的关键。[14]因此学术相关性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状结构。这种网络状的学术相关性反映到具体的学术的继承与扩散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为学缘网络。由于现代学术网络——大学网络和科研网络的普遍存在,学术相关性贯穿于一个学生或学者整个的学习和研究生涯。对于留学人员来说,其在出国前、留学阶段、回国后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学缘网络的影响范围之内。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建立是以学缘网络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的,而学缘网络的开放性和扩散性又为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新鲜血液。
(二)现代社交网络对学缘网络的映射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称为“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说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弱关系纽带”,有可能发挥出非常强大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社交网络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逐渐将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同时有效强化人与人之间“弱纽带”的管理。社交网络实质上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在赛博空间的投影,它可以有效地增强人际关系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特别是节点之间潜在的弱关系,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对于留学人员来说,学缘关系无疑是其留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而学缘网络中的“强关系纽带”——同窗关系、同导师关系相对于“弱关系纽带”——校友关系、同地域关系等所占比例要低得多。通过学缘网络在社交网络中的投影,留学人员和其所属的社团组织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来发现并强化“弱关系纽带”,并以此为途径来加强现实生活中留学人员之间的交往。根据笔者调查,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和对外宣传中普遍采用现代社交网络,人人网、Facebook、Youtube等已经成为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基本信息工具和常规运作形态,大大推动了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
(三)学缘网络理论是对移民网络理论的延伸和发扬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出国留学属于暂时性的国际人口迁移,因此可以采用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对出国留学活动进行阐释。人口国际迁移理论体系中的“移民网络理论”有助于解释留学生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机制和分析学缘网络对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移民网络理论又称移民链理论,指的是移民和仍在原居住地的亲朋好友,基于亲情、友情所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早期移民为与其有主要社会关系的后来移民者提供学习机会、住宿、交通、就业机会等。[15]依据移民网络理论,出国留学活动有其内在连续性,当存在大量留学生通过种种途径在去向国求学乃至定居以后,就会自发地形成以学缘网络为核心的移民网络。当一个地区留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学缘网络初步形成,留学信息就可以更准确、更广泛地通过学缘网络在相关群体中进行传播,在降低留学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更容易预见未来的留学收益,从而给出国留学带来强大的惯性影响,促使留学活动不断进行且规模日趋扩大。
同时,由于学缘网络的存在,先行者必然会为后来者提供种种便利以及一种可以遵循的社交传统,这种模式天然地成为社团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留学市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法国为例,目前法国25%以上的中国留学生都是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方式赴法留学的,而这个比例将在3年内提高到50%。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留学方式而言,提供了一种更为紧密的学缘关系,必然会因此自发地形成大批留学生社团组织。
总体来说,学缘网络与社团组织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缘网络是社团组织内在的本质特征,是社团组织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社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纽带和推动力;而社团组织则是学缘网络的外在表象,学缘网络的性质必然反映在社团组织的结构中。
四、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形态的变迁
(一)在形式上从非正式组织向正式组织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前和改革开放后留学大潮兴起的前期阶段,由于海外留学人员的派遣量较小,旅居海外的留学人员规模有限,仅有几个大型的区域性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是有严格规律和等级制度的正式组织,而大多数留学人员社团组织都是因兴趣爱好和共同利益等形成的松散性的非正式组织。学缘网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随机性、松散性的特征。非正式组织一般是以满足组织内个人或团体的需要为出发点,自发形成的、松散的、无固定组织章程和严格组织形态的社团组织。这时期建立起来的社团组织表现为分布于海外各个高校的微型的、目标多元化的零散组织。
近10年来,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表现出越来越鲜明的正式化特征。一是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依法注册,纳入所在国官方管理范围,并建立起严格的组织章程。许多早期的社团组织由于从根本上来说属于自发形成的群众性组织,缺乏与官方之间的直接联系,并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所在国官方组织进行正式注册的比例相对较低。进入21世纪后,由于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社团组织的壮大,大量社团组织已经将依法注册作为组织合法性的基础。例如法国的社团组织依据的就是法国的《1901年协会法》。在此基础上,组织章程也成为组织正式化的直接体现,特别是一些大型组织的组织章程经过多次修改,成为组织行事的准则。二是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整个体系日趋规范化。一方面,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与官方组织的联系日趋紧密。英、法、德的中国学生学者社团组织,特别是学联组织,普遍接受中国驻当地使馆教育处的指导。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必然离不开当地使馆的支持。另一方面,国内高校近些年来也高度重视海外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了管理和交流工作。对各大高校的校友会网站进行统计,目前我国44所“985”工程大学中,有40所已经建立了海外校友分会,占90.9%。116所“211”工程大学中,已经有89所建立了海外专业社团,占76.7%。
(二)在性质上从精英型核心团体向多元化的大众型组织转变
早期的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由于其成员都是属于官方公派留学人员,其来源都是在国内经过精心挑选的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年人员,留学的高校都是经过严密的筛选属于人数较少的精英阶层,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之后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个时期的学缘网络属于相对紧密型,个体之间认知度较高,社团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精英型核心团体。而近些年来,随着自费学生数量的高速增长,自费留学生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人员中的主体部分,其来源日趋多元化,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参差不齐,留学目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求学的高校教学质量也没有保障,接受的主要是商业化、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学缘网络与传统的精英留学模式已经截然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大众化特征。学缘网络所涉及到的节点也不同于以往,除了官方机构和留学生个人以外,留学中介等社会机构也成为学缘网络的有机构成之一。这时建立的社团组织,如果只是限定在某一高校的范围内,其性质相对还比较单一。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其性质必然是多元化的大众型组织,需要同时考虑满足组织内不同层次成员的多种利益需求。
(三)在目标上从主要为国服务向以满足成员需求为中心变化
清政府和民国时期的留学人员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对于国家兴亡负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国家建设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留学人员的派遣也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性。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社会团体,其组织目标天然地就是为国家发展服务。改革开放后,国门乍开,此时派遣的留学人员也面临着与前者类似的处境。一方面,同样地缺乏留学前辈。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因素,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派遣留学人员。另一方面,对国外情况的认知依然缺乏,文化差异性巨大。留学人员出国之前对国外情况无所参照。这个时期组建的社团组织也是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留学人员数量的急剧增长,留学人员的结构也日趋多元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对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留学人员个人出发,加入社团组织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保护个人权益、发展人脉网络等。具体说来,当前留学人员组织社团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新的留学人员提供完善的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目前,许多学联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工作团队,为新留学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服务,指导新生迅速熟悉当地环境、租赁房屋、公共交通、工作实习等各方面的情况,是新生迅速融入当地、开展学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二是帮助留学人员提高权益保障能力。由于留学人员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多元化,我国留学人员近年来遭遇侵权事件的概率大幅增长。留学人员作为教育消费者享有的权益保障主要有知情权保障、人身安全保障、教育质量保障、反歧视权益保障等。目前,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已经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权益保障服务主要有安全教育、政策咨询、申诉代理等。中国学联和各种专业社团组织遍布英、法、德三国各大主要城市,处在侵权事件的最前沿,对当地留学人员情况最为了解,在解决侵权事件中,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三是社团组织大力推动了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和引智引资工作。英、法、德三国的中国留学人员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远比一般人群要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掌握着所在国乃至世界的前沿科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急缺资源。近年来,包括国家、省市等多个层面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计划,推动海外留学人员回流。而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或就业时,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可以起到中介作用。这些组织整合了当地的高端留学人员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地创造合作及交流的契机与平台。
(四)从传统组织方式向以网络社交为基础转变
21世纪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通讯技术使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内部的沟通交流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留学人员团体普遍年轻化,对现代通讯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社团组织对网络、Email、BBS论坛和邮件列表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利用上一直处于时代前列,现代通讯技术成为社团组织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现代通讯技术对社团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社团门户网站的普及。从网络调研来看,目前英、法、德三国63.6%的留学人员专业社团已经建立门户网站,个别组织的网站在当地或该行业领域颇具影响力。学联组织方面,考虑到还存在数量众多的微型和小型学联组织,个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网站拥有率仅为48.3%。这些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社团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成为社团管理的重要基础。二是电子出版物的发行。电子出版物数量相对门户网站来说由于门槛更高,数量相对较少,但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社团组织一般都拥有自己专门的电子出版物。学联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全英学联的《英伦学人》、全法学联的《巴黎学人》等。专业社团方面,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出版有《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hinese Physists in Germany》,留英中国经济学会出版有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等。三是社交网络的普遍应用。Facebook、LinkedIn、Youtube、twitter、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一方面是组织发布信息的基础平台,另一方面社交网络还从学缘网络的角度出发,对于社团新成员的引入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机制。
五、对留学人员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大众化、社交网络化的宏观背景下,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组织形式、基本性质、组织目标等诸多方面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以全新的眼光和方法来对留学人员社团组织这个庞大的海外资源妥善加以处理,将双方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朝一个共同的目的加以引导,以期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潜在作用。
第一,依据学缘网络,系统收集整理欧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相关信息。目前,国内尚无完善公开的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信息数据库,许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只能依据历史经验,或者临时搜集信息,这样得来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挂一漏万成为常态。依据学缘网络,对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详细分类,系统掌握海外留学人员的专业人才聚集和分布信息,同时比照我国重点产业的发展,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和人才引智工作的进展。
第二,积极探索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在海外留学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留学人员在海外留学期间的权益保障涉及诸多方面问题,但各个主要留学去向国在留学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则集中在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申诉,且实际处理滞后于侵权事件的发生,留学人员的损失难以挽回。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多年来立足当地,拥有着深厚的人脉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全面提高留学人员权益保障水平的基础和潜力,但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基本局限在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在知情权、反歧视保障、代理申诉等诸多领域都大有潜力可挖,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搭建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与中国大陆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协调双方需求,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一方面,国家和留学人员互相之间都有着迫切的需求。对于国家来说,海外留学人员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的最为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他们掌握的前沿科技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留学人员对于祖国的发展也保持乐观态度,回国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主流。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委托课题《上海市部分高校海外校友会侨务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结果,96.5%的人认为中国大陆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了解程度不够,有待加强。62.3%的留学人员对侨务等部门的人才引智和其他推广活动并不了解,往往错失良机。通过整合留学人员社团组织的资源,打造全面高效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外科技交流和经济往来,形成共赢局面。
[1]教育部.2013年度我国留学人员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2/164235.html,2014-02-21.
[2]王晓秋.晚清留欧船政学生[EB/OL].http://www.historychina.net/qsjj/qsjj_dwgx/363700.shtml,2010-03-01.
[3]中国教育在线.《2013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lx/baogao2013/page1.shtml,2013-11-02.
[4]中国教育在线.《2014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lx/2014baogao/list.html#01,2014-03-13.
[5]全球教育网.我国成为留学法国人数最多的国家[EB/OL].http://www.earthedu.com/StudyAbroad/News/201309/20130925151925.shtml,2013-09-25.
[6]新通留学.留学法国人数持续增长,管理专业最热门 [EB/OL].http://www.igo.cn/2010/news/lxxw/lxdt/2014/02/10/87188.shtml,2014-02-10.
[7]Wissenschaft weltoffen.《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13》[EB/OL].http://www.wissenschaftweltoffen.de/publikation/wiwe_2013_verlinkt.pdf,2013-07-11.
[8]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高等教育署与上海辖区的框架内交流[EB/OL].http://www.ambafrance-cn.org/法国高等教育署与上海辖区的框架内交流-2012年8月5日,2012-09-07.
[9]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EB/OL].http://cssauk.org.uk/,2011-9-30.
[10]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EB/OL].http://www.ucecf.fr/,2011-01-12.
[11]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EB/OL].http://casd-ev.org/casd/index.php,2012-12-03.
[12]王明德.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J].潍坊学院学报,2011(5):136-138.
[13]刘绍怀.学术链:客观存在的学术关系形态[J].思想战线,2011(1):1-3.
[14]高子平.学术相关性维度的海外理工科留学人才回流意愿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6):74-81.
[15]John S.MacDonald and Leatrice D.MacDonald.Chain Migration Ethnic Neighborhood Form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J].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1964(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