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留学生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4-03-29刘波
刘 波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研究背景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都市,上海在“四个中心”建设上需要先行先试,特别是2013年世界瞩目的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加深。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他国公民来中国留学,一方面加强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共同创造人类共有的知识而努力。
在 “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1985年,泰尔多尔·莱维(Theodre Levitt)在《哈佛商报》上的《谈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高等教育也无可避免地进入到大交流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合由传统经济领域向文化教育领域延展。在1986年的“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会上,日本广岛大学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了大学国际化的三条衡量标准:一是“通用性”的标准,即一国大学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机能和制度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其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能获得一定的评价;二是“交流性”标准,即大学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三是“开放性"标准,即大学能向世界全方位地开放,既能为本国培养人才,又能接纳外国的留学生和学者。[1]据上海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上海留学生总数仅为3388人,截至到2013年年底,留学生总数增加到53804人,增长了近16倍。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表明上海高校的“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都得到了国际认同。通过数据拟合,未来上海留学生的数量将进一步增长。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渐纳入到高智力服务领域范畴,而这种服务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贸易的,但有些教育行政领导、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很难将“神圣的工作”与市场建立起和谐的认知关系。本世纪伊始,各国都争相调整留学政策,以提高本国的留学教育竞争力。世界留学教育第一大国——美国,在留学生的培养上始终坚持高投入、多种类、多层次和开放性,吸引了世界各地高质量的学生留学美国。有研究显示: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直观地作为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估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留学生平均为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4%,研究生中的留学生比例更高,约为29%。[2]
二、研究方法
上海市目前有留学生教学任务的高校和科研机构36所,为全面反应留学生教育质量,我们通过会议和邮件形式请2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配合,采用在线调查方式。为了控制问卷填写质量,作了三项技术处理:问卷填写者进入填写界面时输入密码,且每所高校有唯一密码;每个IP地址只能填写一份问卷,避免出现代填;调查问卷3月9日上线,3月16日自动截止。实际回收问卷621份,全部信息完整318份,部分信息完整139份。根据概率论置信区间可达95%,且允许误差不超过5%。其中,男生占53.1%,女生占46.9%。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留学生教育是一场竞争,教育质量是关键
调查数据显示,留学生在选择来中国上海留学前可以选择的国家平均接近3个。其中选择余地最大的,则达到9个之多。首先,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38.7%的留学生表示之所以选择来中国上海留学是将来会从事与中国的贸易,28.0%表示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质量高,27.4%表示是因为有政府奖学金,20.4%表示是因为生活成本低,19.3%表示是因为学校国际排名,16.4%表示是因为有竞争力的专业,13.8%表示是父母要求,12.0%表示是因为入学容易,10.3%表示是因为有学校奖学金,9.6%表示容易就业,2.4%表示是认为容易获得学位。在选择其他(25.2%)的留学生中多数原因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也还包括交流计划、导师的推荐、过往的生活经历、父母的工作、离家近等。其次,更国际化是留学生首选上海的重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61.7%的留学生表示选择来上海留学是因为上海更国际化,35.7%表示是因为上海的学习环境更舒适,35.7%表示是因为上海的教育质量更高,30.8%表示是因为城市更安全,18.7%表示是因为有地方政府奖学金,17.2%表示是因为就业机会多,15.4%表示是更有竞争力的专业,13.7%表示购物方便。此外,在选择其他(10.6%)的留学生中多数原因是上海是大都市,也还包括交流计划、家庭的原因、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文化的包容性、提供广阔的前景,等等。
(二)留学生对上海教育质量的主观评价较高
首先,教育质量经得起市场检验。调查数据显示,留学生给所在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分为7.6分(满分10分)。语言生给予的评分为7.79分,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43分,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79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83分。48.3%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其回国就业非常有帮助(语言生中占40.5%;攻读学位留学生中占49.3%)。34.8%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其回国就业比较有帮助(语言生中占40.5%;攻读学位留学生中占34.0%)。其次,教育质量能创造好的口碑。45.8%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其回国就业非常有帮助(语言生中占40.5%;攻读学位留学生中占49.3%)。34.8%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其回国就业比较有帮助 (语言生中占40.5%;攻读学位留学生中占34.0%)。当问到“您愿意推荐亲朋好友来上海留学吗?”时,45.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34.4%的人比较愿意,认为一般的占13.6%,并有6.2%的人不愿意。最后,当问到留学生认为可以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建议时,57.7%的留学生表示希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56.7%的留学生表示希望允许留学生适当打工,44.8%的留学生表示希望建立留学生服务中心,34.8%的留学生表示希望引进其他国家课程,31.7%的留学生表示希望提升入学标准,31.7%的留学生表示希望提升入学标准。目前,上海的留学生中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比例较高,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学校单方面很难满足,必须放到实际社会生产生活中。
(三)留学生对教育质量体系保证有一定认同
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和掌握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29.7%的留学生表示仅能运用汉语进行简单口头交流,6.4%的留学生表示仅能运用汉语简单阅读,2.2%的留学生表示仅能运用汉语简单书写,42.4%的留学生表示能运用汉语比较流畅的听、说、读、写,10.2%的留学生表示能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9.4%的留学生表示能用汉语撰写专业论文。
留学生对学校管理评价尚可。调查数据显示,留学生给所在学校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即教育质量的总体评分为7.36分。语言生给予的评分为7.16分,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20分,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40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给予的评分为7.60分。
教学组织较为有序。据本课题组的调查,留学生对任课教师最满意的是教学责任和教学态度,以下依次为教师的资质与学术水平、教学内容及教材选用、语言表达及教学方法、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理念、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沟通,最不满意的是考评学生成绩的宽严度。调查数据显示,72.0%的留学生表示教学教材合适(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72.2%;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70.0%),仅6.9%的留学生表示教材不合适(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5.6%;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17.5%)。
(四)留学生的社会融入度不足
九三学社2010年的研究成果《大力发展在沪留学生教育,推进上海教育国际化》提到“留学生在沪留学期间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依次是:缺少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学业压力,缺少与上海市民的交流,学习和使用汉语有困难,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日常生活及经济压力,课余参加的社团活动等较少,对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不适应。”本次调查数据显示,17.0%的留学生表示与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沟通(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17.5%;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13.5%);27.4%的留学生表示与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28.4%;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18.9%);16.4%的留学生表示与中国学生比较难沟通(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15.8%;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21.6%);6.1%的留学生表示与中国学生非常难沟通(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中约5.8%;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中约8.1%)。
四、关于加强上海留学生教育的思考
高品质的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上海留学生教育在进入留学生数量和教育质量双提升的阶段。为了不断提升上海留学生教育质量,必须导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一)“吸引期”抓住留学生核心诉求点
高品质的教育质量与高品质的生源密切相关。目前,在留学生生源的争取上,各国都在角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可以在庞大的备选名单中优中选优,上海也需要在吸引足够的留学申请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之所以吸引留学生是因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上海之所以吸引留学生是因为更加国际化、学习环境舒适以及城市的安全。因此,在进行留学生招生宣传上需要抓住这些核心诉求。同时,建议成立上海市留学生服务中心,方便外国学生获得上海留学的总体信息。
(二)“筛选期”实现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单轨化、多层次
目前,上海攻读学位留学生的筛选工作是双轨制的,一种是申请到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进入高校进行汉语预科学习,经考试合格后进入申请的高校攻读学位。另一种是自费生在各高校的国际交流中心学习汉语,经考试合格后进入本高校攻读学位。西方发达国家在留学生筛选上是单轨制的,申请者需要通过专业的考试(IELTS、SAT、GMAT、GRE等),各高校独立组织面试,语言和专业等适应能力达到要求的直接进入专业学习,语言和专业等适应能力达不到要求的则需进入预科班学习。相对短期生而言,攻读学位留学生学业任务要重得多,不仅要掌握汉语,还要进行专业学科的学习。目前,国内的HSK考试只能基本反应考试者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水平的评价没有必然关系。HSK考试主要训练的是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会话,缺少与今后专业学习所需的汉语内容,造成了尽管已经通过了HSK考试,但在实际的专业课学习上还听不懂的状况。因此,建议实施并轨,但为了保证筛选的科学性,可以制定汉语教学课程、师资和语言适应能力的评估标准,将成立于2012年的“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边界扩大。
(三)“教育期”重点打造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教育期”的教育质量工作是留学生教育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教育质量的保证是靠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所保证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高校必须将留学生的教学与本国学生教学全面融合,不搞特殊。院校需要在教育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学业评估等环节有清晰的规定。教师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以全面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倡导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融合教学,除外语课外全部使用中文教学。由于我国目前吸引的留学生多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发展中国家为主,采用英语教学就是采用第三国语言实施教学,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倡导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融合教学,每个学期的课程数以及课时与本国同级学生保持一致;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实践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人文社科类专业必须到社会中去实践。目前,在上海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必须为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课程;各院校应该定期向留学生征求改进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且有效覆盖率不低于在册留学生人数的85%。
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留学生融入本国学生群体、全面接触中国社会的难度较大。对留学生而言,不论是语言能力的提升还是专业能力的锻炼,都需要与本国学生良性互动起来,与上海的社会生产联系起来。需要为留学生配备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辅导员,以帮助留学生克服“开口”的障碍。鼓励中国学生主动与留学生交朋友,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以调节文化差异、化解跨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融合。建议大胆借鉴国际经验,允许经过学校证明有足够学习能力的留学生,每周有20小时以内的社会实践(打工)时间。
(四)“维护期”以感情为纽带扩大影响力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一个人可以以多种身份在不同时间进入相同的国家、城市,甚至大学进行学习。鼓励院校与毕业的留学生建立常态的联系,帮助他们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建立起同学会。对那些推荐亲朋再来中国求学的留学生,可以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想.国际化进程中在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探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