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实现“中国梦”的国民信仰支撑

2014-03-29牛庭伟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梦信仰法治

○ 牛庭伟

既然“中国梦”归根结蒂是人民的梦,那么,实现“中国梦”就要倾力打造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全民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而只有进一步强化全民的政治、道德、法治、规则和文化等信仰支撑,实现“中国梦”才会有广泛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和永不衰竭的精神文化动力。

一、凝聚政治信仰使之成为夯实全民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认为:“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显而易见,国民的政治信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政治格局总体上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和谐无疑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凝聚政治信仰需要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宣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的强调,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政治伦理愿景,而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作为通往社会正义的路径和原则,在政治伦理的框架当中占有基石般的重要地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只有真正让公平正义由理论宣传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成为“中国梦”最重要的元素和底色,民族的、集体的“中国梦”才能切实地转化成为每个个体的“中国梦”,才能让绝大多数人因这样的“中国梦”而备感自豪,意气奋发,精神振奋,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凝聚政治信仰需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改革是对利益分配格局的再调整和对社会阶层关系的再调和。只有将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最终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分享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才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实现“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凝聚政治信仰需要广泛增进民生福祉。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中国梦”就是能就业,涨工资,稳物价,有房住,能用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喝到纯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环境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贫富差距不再持续扩大,人人机会公平不再“拼爹”,有稳定的收入和宽裕的生活,生活幸福感与日俱增,财产安全感有法治保障,事业成就感有社会衬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凝聚共识;只有凝聚共识,才能积蓄起前进的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民生理念,加大民生投入,提升民生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民生改善的全覆盖和大跨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让“中国梦”成为亿万人民能够感觉得到的各种实惠和利好。

凝聚政治信仰需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时下种种不良风气犹如一堵无形的墙,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消解了彼此间的情感纽带,制造了相互间的思想鸿沟,也滋生了社会政治冷漠,蚕食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努力让权力与权利平等对话,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限公权,废特权,保民权,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发扬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维护党风政风的“巡视组”和“监督员”,如此,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凝聚政治信仰需要建设廉洁政治。廉洁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石,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会引发社会心态失衡,导致“塔西佗陷阱”的产生,会削弱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我们党只有一方面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始终对腐败现象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预防惩治两手抓,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愿腐的自律机制,才能夯实“干部清正”这个“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各种土壤,真正给权力涂上防腐剂和戴上紧箍咒,严把用人标准,净化政治生态,规范权力行使,明细权力清单,坚持阳光操作,用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反腐败斗争的显著成效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动党风建设的强大正能量,执政根基才会坚如磐石。

二、打造道德信仰使之成为维系全民实现“中国梦”的感情纽带

道德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交集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架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不断传播与扩散,社会上道德滑坡乃至道德沦丧等消极丑恶现象愈演愈烈,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吃拿卡要、见利忘义之风甚嚣尘上,出现了部分人是非观和荣辱观完全颠倒、错位等诸多不良现象。不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建筑质量,不论是山西的黑砖窑,还是佛山的小悦悦,使社会所展示的尊严感和安全感缺失,凡此种种是社会道德沦丧的典型反映。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和文明焦虑之中。日甚一日的道德危机正在严重冲击着实现“中国梦”的国民道德基础。

打造道德信仰需要全民严守社会诚信底线。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无法实现,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使违约者得不偿失,令老赖们四处碰壁,筑起社会信任的严密“防火墙”和“过滤网”,道德失范的不良倾向才会得到有效扭转。

打造道德信仰需要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服务、公共秩序这三个重点,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强化对失信者的制约,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不法行为,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弘扬清风正气,严打歪风邪气,从点滴抓起,从官员做起,上行下效,身影相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树立网络道德新风,让网络在激浊扬清和惩恶扬善中成为一把无与伦比的斩妖剑。

打造道德信仰需要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当下,政府公信力面临种种挑战。逢官必疑、腐败推定的质疑心态,使社会陷入越解释越不信的怪圈之中,“社会墙”高耸,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生10-1=0的负面效应。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当选择德行的成本太高,不道德现象就会丛生。如果加大对无良行为的制度责罚,使人在无良与守德的“博弈”中深切体会到缺德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缺德的选择。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生态,迫切需要完善公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细节”,使官德必须成为民德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打造道德信仰需要广泛聚集和传播社会风气正能量。要把正能量的聚集和传播体现在国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上。正如有人打呵欠,其他人也会忍不住要打一样,心态具有传染性,而正能量的感染力同样强大。释放正能量的人越多,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就越大,个人能感受到的正能量也会越多。这样的良性循环,有赖每个人的给力,更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递”。道德建设尤其需要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三、强化法治信仰使之成为坚固全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法律是调整人类行为的最高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制裁。近年来,“权钱交易”、“人情案”等导致的“宽严失度”、“提钱(前)出狱”等司法腐败个案屡见不鲜,严重败坏了司法公信力和公平正义原则。佘祥林、赵作海、聂树斌、张高平叔侄等冤假错案的纷至沓来,使中国法制为之蒙羞。红灯面前一窝蜂的“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的背后,则是法治精神的缺失。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暴力强征强拆的违法行径,使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严重受损,付出血泪甚至生命的高昂代价,让国民的法治信仰屡遭强权的恣意蹂躏。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迫切地需要一个干净的司法系统来净化被贪腐所污染的公权力。

卢梭认为:“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要让公民信仰法律,法律就必须给公民以信心。这就需要执法者公正对待公民的合法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此才能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广大民众心中。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才能给人们的法治信仰输入强大的正能量。每一个判例,都是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信仰的崩塌。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我们需要在司法改革与法治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更大努力,用法治之剑为民众权益扬帆,为宪法权威护航。

201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总书记的讲话,既为我们坚定法治信仰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培育法治信仰增添了精神动力。

有人说过:“你可以蔑视一个时代的权贵,但你绝不可以藐视一个时代的法律。”只有执政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就会形成。所以,要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立法者的不懈追求,让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执法机关的共同意识,让学法敬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如此则法治中国可期,公平正义长在。因为,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深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培育法治精神、涵养法治文化,已经成为衡量法治文明的新标准和推动法治进程的新动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笼子的名字应该叫法治。只有权力遵纪守法,公众才会信服和跟从,法律才会被信仰,司法被信任,政府被信赖,人民的“中国梦”才会有强有力的法治依托。

四、重塑规则信仰使之成为引领全民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风尚

古人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规则,是通过某种形式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而“潜规则”,就是你懂我懂、外行不懂的“规矩”,不能明说,不能公开。虽说这种规则违背正式法规和主流形态主张的公平正义原则,但这种潜规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交易双方获得较多好处,或者减少损失。在当代中国,“潜规则”的消极形态和影响主要表现为“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不正之风,致使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愈演愈烈,“有关系走遍天下,无关系寸步难行”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生态。这种“无人不求人,人人都被求”的“中国式求人”现象,往往挑战法律尊严、政府公信力、社会公平和市场规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人身依附。“潜规则”的蔓延,不断侵害着社会肌体,危害社会发展,破坏着社会的公平正义,蚕食人们对生活、对制度、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客观上助长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同时暴露出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淡漠和从众心理、攀比意识、捷径心态、插队意识等背离规则的非正常社会心理的泛滥。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当代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

“光拿钱不做事”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情,却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多年来,“吃空饷”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这不但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而且严重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原则。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度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凭借着特权和关系尸位素餐;一方面是许多单位有事没人干,另一方面是有人没事干。人们对于这种社会病态现象要么熟视无睹,装聋作哑,习以为常;要么愤愤不平,怒火万丈而又无可奈何。潜规则就像一种强力腐蚀剂,扭曲着社会关系,异化着公序良俗,玷污着世风人心。所以,必须坚决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旋转门”和“推拉门”,在深化改革中重塑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减少政府对优质资源配置过多过滥过度的行政干预,简政放权,让利于民。培育壮大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厘清政府的权力边界。同时要坚决遏制各个领域的特权现象,形成不敢寻租的惩戒机制、不能寻租的防范机制、不易寻租的保障机制,着力推进人们从“靠关系”到“靠法律”、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根本转变。

重塑规则信仰,就要大力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运用法制手段制止文明与道德的滑坡,抵制各种庸俗、低俗、恶俗的不良风气,用清风正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塑造国民心性灵魂。社会规则需要刚性的执行与顽强的坚守,需要汇聚起气势磅礴的推动力量和形成一呼百应的价值导向。同时,只有让不守规则者付出高昂代价,才能使公众养成强烈的规则意识和规则习惯。要让违规者参与到规则维护本身中来,让他们在自觉遵循规则中为违规者现身说法,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到“齐唱”抵制潜规则、遵循显规则的“同一首歌”集体活动中来,营造出“众人划桨开大船”自觉恪守社会“游戏规则”的浓厚舆论环境、人文环境和法制环境。

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全社会教育和宣传工作力度,媒体、机关、学校、司法等各个层面都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多轮驱动,多管齐下,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教育和惩戒相辅助,治标和治本相交互。让所有父母、特别是有权有势的各级领导者,对儿女和属下经常言传身教守规则,自己更要敬畏规则,率先垂范。健全和完善各个领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个人完整的职业道德记录档案、查询系统和监测系统,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无缝化,以此促进公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按照规则的节拍起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部署,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使之相互促进;要保证起点和机会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同时要保证对困难群体的照顾。落实了这些政策,无疑能够为维护规则公平增添一抹亮色,从而为人们守规则、重秩序奠定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重构公序良俗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五、坚定文化信仰使之成为激发全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英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日本学者鶭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一书中,分析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崩溃的原因时认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的大变革,那就是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所以说,文化信仰成为支撑“中国梦”腾飞不可或缺的有力翅膀。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我们讲“天地良心”、“君子慎独”,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磁石和价值罗盘。只有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力量就能排山倒海,扭转乾坤。而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于全体国民之心、外化于全体国民之行,则是坚定其文化信仰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环节。

时下,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和精神寄托,更加突出地摆在国人面前,成为我们融入现代化大潮时的一道必答题,而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则需要每个人的尽心竭力和真诚奉献。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和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因此,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我们这个民族强基固本,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肖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表达,在所有价值体系中,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属于最高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立魂和铸魂,让它成为13亿人共享的那一轮精神太阳,温暖、牵引、慰藉着所有的人,因为只有它才能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彼此间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形成我们整个民族无比强大的精神纽带。家风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是形成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弘扬优良家风、师风、医风、学风等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和细枝末节做起,修德养心,自觉觉他,善小为之,恶小弃之,积土成山,久久为功,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善行义举熔铸成为气吞山河的人间正道。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的信徒已达数亿之众。充分调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将其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引导到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正确轨道上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实就是引导信教群众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包括亿万信教群众在内的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吸引到相信科学技术、追求现实幸福生活上来,就能达到维护民族团结与促进宗教和顺的目的,进一步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使五十六个民族结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能够经得起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分化瓦解图谋的任何风浪考验。

我们知道,只有让“中国梦”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梦,它才能真正成为让更多中国人心甘情愿去拥抱的梦想,而梦想一旦成为全民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决定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航向,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和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力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作者为宁夏固原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楚 朴)

猜你喜欢

中国梦信仰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