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研究
2014-03-29秦志学
秦志学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在我国的教育沿革中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民众对旅游管理专业专注度的提升.而旅游业迅速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稀缺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否满足现代旅游业的高要求,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1 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 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即为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
粗放型发展模式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和低产值的发展方式,这就必然会引发我国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民众的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完成由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发展模式.就目前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为强势、最为壮大的产业之一,尤其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不断改善人民居住的环境.
1.2 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大力培养该专业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对就业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据调查,近几年来我国城镇每年需要新增就业的人数仍然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其中只有约一半的人口能够得到新增岗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由2008年的559万人已经变化为2011年的700余万人,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旅游的需求也持续升高,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1].据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实际需要旅游管理人才达800万人,而当年的旅游业人才需求达到200万人.
2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人才的现状
2.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急缺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超过32亿人,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的规模增长了数十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为了保持我国旅游业的高速稳定发展,必然要增加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
一方面,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仅仅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社会经验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都很少涉及,导致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不能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都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是没有学历的社会人员,他们中很多人从业经验不足、素质较低,从而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偏低[2].
2.3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人员之中一半以上都是非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如在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及旅行社的总经理中,有80%的人都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
3 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各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根本原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它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工作进行的根本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对人才的高要求,我们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①掌握当代旅游管理发展的模式;②适应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需求;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④能够胜任旅游业各单位的工作[3].
4 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各个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培养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问题.
4.1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而忽略学生培养的质量,这就导致高校在教学计划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因此,难以达到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景区方向,但是其各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
4.2 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可以把实践性的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前,一方面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的实践性较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上课沿用听和记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开设的实践课程也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习的体系.实习环节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向大多仅限于酒店,而且实习的时间要求较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形式,难以从实习环节中得到锻炼[4].
4.3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教师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就目前来说,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教师或者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高校一味的跟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而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很难符合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4.4 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众多其它的学科内容,如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对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从其它国家的课程设置中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只是一味的抄袭,导致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多个方向,但这些方向的课程设置都会包括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虽然表面上专业进行了划分,但在课程设置上却相差不大,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5 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现代旅游业的适应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5.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创新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是学生的就业,宗旨是为学生服务.要依据社会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
5.2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使教师成为同时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水平,具备教师教学的资格和职业资格,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能够成功的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高校可以将本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派到其它高校进修,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第二,可以有针对性的聘请一批经过专业学习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到校任教,给本校的教师队伍增添新的活力;第三,定期聘请旅游业比较权威的企业家或者学术界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旅游业最新的管理经验与需求,为更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奠定基础[6].
5.3 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各门类的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建立有效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侧重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实习等.在进行课程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5.4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讨论关于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来说,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5.5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所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在工作实际中顺利实现.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各个高校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
综上所述,只有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高速稳定发展.高校应结合当代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及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办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陈殊.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2013(3):25-26.
〔2〕成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探析[J].职业教育,2011,14(1):12-14.
〔3〕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4〕胡萍,罗燕.培养新型旅游专业人才模式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8):205-206.
〔5〕任洪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94-95.
〔6〕杨荣斌,黄金琳.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创新发展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