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文化意蕴分析
2014-03-29宋濂
宋 濂
(九江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文化意蕴分析
宋 濂
(九江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作者对其有很强的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忧患和同情。本文通过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其文化意蕴。
祥林嫂;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文化意蕴
《祝福》是鲁迅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祥林嫂形象。这既是一个个像,又是一个群像,在封建社会有多少个祥林嫂恐怕是计算不出来的。我们既要看到其悲剧性,又要透过个体形象观瞻整个社会,探究其悲剧根源,深切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探究精神,了解文学巨匠的文化心理,探究人物命运形成的深厚文化意蕴。
一、祥林嫂的性格悲剧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处于受剥削、受压制的地位,最可悲的是她对自己的地位和被剥削命运毫不知晓,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社会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
当命运发生重大变故时,祥林嫂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慢慢地被封建社会所吞噬。在悲剧人生中,祥林嫂也想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具体的抗争过程如下:他丈夫死后,当被迫改嫁时,她反抗了,但还是被她的婆婆卖了出去;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后,人们认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人,对之进行侮辱和伤害,她无言地承受着,认为是不能从一而终的罪人,因为害怕死后被分尸,选择再次抗争,最后不仅没有挣得任何做人的权利,就连死后保全自身的希望也破灭了。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反抗并不能真正代表其觉悟的提升,不能说明她真正具有反抗意识。
在鲁迅笔下有很多人都是被剥削、被轻视,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封建社会的毒害已经深入到其内心深处。当周围人轻视、伤害他们时,他们也会反抗,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他们根本认识不到什么人是自己的敌人,什么人是和自己一样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因此,鲁迅对自己笔下的悲剧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状况,关键还是封建社会对他们压迫的时间太久了,封建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对祥林嫂而言,她的反抗只是出于对夫权的归依,是对封建社会礼教“三从四德”精神的认同,是对封建礼教体系下的神权的敬仰和畏惧。她的反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是清醒意识下的反抗,带有很浓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从这个层面上讲,祥林嫂的性格悲剧是很突出的,她没有认识到封建思想礼教对自己的伤害和摧残,只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世界。
二、祥林嫂性格形成的文化原因
祥林嫂的性格形成与其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思想有极其重要的联系。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份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封建思想和礼教的侵染,其各种意识和行为总是遵循封建礼教文化的规范,其自我意识淡漠,完全受外界摆布。这是对生命本体的扭曲,是一种病态的文化心理。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不愿被卖改嫁,逃到鲁镇打工,并不能说她对第一任丈夫有着多深厚的感情,主要是她对夫权观念的遵守。她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她准备守着孩子过一生,是对夫死从子观念的遵守。当子亡后,她又到鲁镇打工,却念念不忘自己的两次婚姻。她认为一女二家是犯罪行为,于是为自己捐门槛赎罪。当感到无论怎么做都不能得到人们的原谅时,她就寄希望于空虚的幻想,希望能够在阴间与亲人团聚,这是迷信轮回思想对她的侵染。封建文化、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影响至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复杂性格。
三、祥林嫂的社会悲剧
通过描写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使读者看到当时社会的可恶。在祥林嫂最初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时,社会底层的人对其有同情,但这种同情很廉价,当祥林嫂不断面临人生悲剧时,人们就由对祥林嫂的同情转化为嘲笑和奚落。这些像祥林嫂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祥林嫂的伤害是极大的,使她成为了精神上的孤独者。作为统治阶级的鲁四爷和四婶对祥林嫂是厌恶的,认为她是不吉利的,如果不是祥林嫂满身力气又勤劳能干,可以供他们剥削,他们是不会用祥林嫂的。当祥林嫂捐了门槛,认为自己的罪责已赎,坦然地去安排祭祀的碗筷时,主人还是说“你放着吧,祥林嫂”。自此,祥林嫂感觉自己罪责难赎,感觉不到任何人间的温暖,只能失魂落魄地过乞讨的生活。可以说,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社会造成的。
四、祥林嫂周围人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祥林嫂周围的人都是冷漠无情的,逐渐对祥林嫂的遭遇不再予以同情,反而蔑视和糟践她。这种病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有封建体制的影响。鲁四爷和四婶作为统治阶层,剥削思想严重,当祥林嫂不能再为他们创造价值时,他们就对祥林嫂弃之不用。和祥林嫂同等地位的人也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影响,从骨子里就觉得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而她的婆婆则认为祥林嫂是私人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封建礼教迷信文化造成人们心理的变态、冷漠、扭曲,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因此,鲁迅极力提倡要打破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呼唤人的良知和作为生命个体的意识。
五、祥林嫂形象的文化意蕴
祥林嫂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从祥林嫂身上,我们能够深切地体验到封建思想礼教吃人的本质。在人们的共同病态心理之下,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冷酷和淡漠。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表现在对人性的扭曲与泯灭上。在封建文化下,祥林嫂的性格发生了扭曲,她把自己到鲁镇做工、干更多的活儿看作快乐的事情。在祥林嫂的观念中,丈夫死后,自己就应该守寡,从不考虑自我满足,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在祥林嫂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人性舒展的光芒,看不到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她完全被外界控制,被封建礼教和思想吞噬。祥林嫂周围的人同样缺乏关怀与爱,认不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对统治者只有服从和谄媚。这是群体人的“死相”,是一种封建文化下群体人被吞噬的苍白人生。
六、祥林嫂身上所体现的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文化寻思
鲁迅为人们描述了祥林嫂的悲剧一生,表现了他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文化寻思,希望通过向人们展示最真实的悲剧,使人们看到祥林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引导人们思考封建文化的可恶之处,体验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泯灭与扭曲作用,通过一个人的悲剧昭示整个旧中国的悲剧。这种对整个中华民族行为的担忧,是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传达出来的。文章结尾写到:“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牺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种讽刺手法的应用深刻地表明了在封建礼教文化的吞噬下国民灵魂的麻木与扭曲。这种文化的打破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鲁迅也有彷徨、苦闷,却仍然在不断的彷徨中寻求与抗争。鲁迅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民众,渴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改变民众麻木心理的斗争中去,仅凭鲁迅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颠覆封建文化、打破封建礼教的。但他依然不断呐喊,不断寻求中国的出路、中国人的出路,不断地激发国人正视现实生活的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激励国人呼号、挣扎、联合、奋起,打破这间铁屋子,寻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总之,在鲁迅所塑造的人物祥林嫂身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文化意蕴,能使人们认清现实。祥林嫂形象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1]曹斌.悲剧艺术与鲁迅小说[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唐东堰.乞讨虚无:《祝福》与鲁迅生存困境的自我体认[J].东岳论丛,2011(1).
2014-03-23
宋 濂(1970- ),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从事美学和古代汉语研究。
I210
A
2095-7602(2014)05-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