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应对策略研究
2014-03-29玉开慧张增虎
玉开慧 张增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 崇左 532200)
1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大学英语学习倦怠是指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长时间地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学习要求或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资源而造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缺乏成就感等现象。它反映当代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英语学习心理、态度和行为,其后果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成绩和身心健康。有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现象的学生在身体上、行为上和心理上都具有典型的症状:身体上表现为易疲劳、经常头痛、食欲和睡眠出现异常变化等;行为上表现为上课迟到、不认真听课、用手机来玩游戏、看课外书、课后抄袭作业等一系列逃避、反感学习的行为;心理上表现为情绪不稳、灰心丧气、烦躁易怒等消极状态等。以 Hobfoll (1989)资源守恒理论、J.W.Atkinson(1963)动机成就理论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在学习倦怠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者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探索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策略,旨在促使学生以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学习行为参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 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理论基础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是由内外多因素相互交叉感染的结果,应对这种现象的有效策略就是为学生及时补充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补充外部资源就是通过加强硬件、软件方面建设,为大学生获取、保存和补充资源提供良好外界环境,从而能够激发他们不断获取、补充新资源的热情和潜力,促使他们的补充资源方式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降低其英语学习倦怠生成可能性或者缓解其症状压力。补充内部资源就是挖掘大学生“主动探索”资源的潜力,为其主动保持、补充、获取资源提供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支撑[1]。其理论基础主要有:
2.1 Hobfoll(1989)资源守恒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取资源的倾向,最有价值资源的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当个体失去特定资源,工作要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或是在投入了大量资源而没有获取所需资源;或获取资源比耗尽少时,倦怠就会产生。依据该理论,为学生及时补充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是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策略之一。
2.2 J.W.Atkinson(1963)动机成就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后,他们会努力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愿望。成就动机作为决定个人努力程度的心理特征,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成功的期望值大小以及积极地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参与竞争最后取得成功的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重要的个人因素。[2]依据该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是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策略之一。
2.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该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3]根据该要求,提供多元化教学内容是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策略之一。
3 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策略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具有不稳定性和可扩散性,如果任其在班级和学校漫延,会引起厌学情绪的泛滥,严重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4]鉴于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英语学习倦怠研究体系,笔者结合已有学习倦怠研究成果和自身多年大学英语教学经验提出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的几点策略,旨在有效预防或干预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现象在高等院校发生与蔓延。
3.1 学校要为学生构建多元化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拓展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倦怠不是由于个人问题而是个人工作所处的环境引起的(Maslach,1999)。因此,构建多元化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对满足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缓解他们英语学习倦怠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包括:(1)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多层次的网络学习资源,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学习。多层次网络学习资源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兴趣和动机,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为师生搭建多样化学习交互平台,使英语教学摆脱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使个性化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成为可能,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焦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3)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桥梁,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真实环境,使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使他们有真实的语言输出,体验真实英语交际,实现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学以致用”。
3.2 学校要改革目前英语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3]。但现行的大学英语考试制度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核,它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黄希庭等人认为考试是大学生形成普遍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的刺激源。[5]崔岩(2009)等研究也发现考试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6]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和积极性、缓解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程度,学校要改革目前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不仅限于期末闭卷考试,还应该包括平时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写作、英语应用技能演示、小组讨论、综合设计等形式,其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由侧重机械记忆能力的考核转变为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同时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创新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其内容应该包括必考部分、选考部分和加考部分等三方面。必考部分要求全部考生作答,主要考查考生英语基础的共性,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统一性;选考部分要求学生只需选其中一题完成即可,主要满足考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加考部分仅要求有能力学生作答,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完成加考部分的学生将得到额外加分。
3.3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
克拉申“i+1”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材料属于“i+1”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依据“i+1”理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内容是确保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和下等生吃得消的关键,是给所有学生带来成功感,成就感和进步感的重要保障。教师制定不同层次学习内容后,由学生根据自己英语水平选择一种目标进行学习,真正实现生生有事做,人人有成就。对按时按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为他们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对策和鼓励,以便更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词汇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状况制定三个难度递增的学习内容:(1)以会读词汇为目标,包括会读音标和会读单词,做到见音标会读单词;(2)以会记词汇为目标,包括其同根词,做到听单词会拼写;(3)以会用词汇为目标,包括其相关短语的应用,做到见词汇能将其应用到真实语境中。
3.4 学生要设定合理学习目标和树立正确归因,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在四、六级考试被日益关注的社会大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更多地呈现出功利化色彩。因此,四、六级考试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他们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不但会降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热情。鉴于此,(1)学生要结合自身英语水平和学习需要设定合理学习目标,包括应试和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两方面,并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合理学习目标既有利于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付出努力,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同时,合理学习目标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归因,从而激发其成功体验,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英语学习的情感。(2)学生要树立正确归因,正确归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当面对失败时,学生应该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自己学习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和复习方向偏差等相对不稳定的内因。面对成功时,他们要相信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通过设定合理学习目标和树立正确归因,学生就能够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自我效能感和降低英语学习倦怠的程度。
4 结束语
消除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心理不仅是提高其英语学习成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学校、教师和学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英语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主管者,学校领导要构建多元化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及时补充必要的学习资源。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引导者,教师要提供多元化学习内容,真正做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既能满足学生英语基础的共性与差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主导者,学生要设定合理学习目标和树立正确归因以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总而言之,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齐心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缓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倦怠现象的发生与蔓延,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息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24-25.
[2]邹媛园.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15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7:2,6.
[4]张奇智.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131.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6]崔岩.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