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4-03-29宣岩松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民国家大学生

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11)

1 公民教育是德育现代化的基本范型

1.1 公民的含义

什么是公民?其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的含义是指“属于城邦的人”。这里的城邦是根据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集团,在公民的内部之间存在着平等的民主关系。近代西欧在经历了漫长的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后也迎来了民主的曙光,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英国的宪章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发展到现在公民的含义分为了概念得到了极大丰富,具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民”包括了城市居民、镇民、城市自由民、对政府表示忠诚并且得到该政府保护的人、无当地国籍又未入籍但久居该地,已可享受法律上的身份地位的人。狭义上的“公民”指的是具有特定国家国籍的国民。

1.2 公民教育的含义

公民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认同,并且使公民树立起民主法制精神,使之养成公民现代道德信仰,实现公民主题道德自觉与自愿守法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核心基础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公民教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1]。

1.3 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公民教育是西方的“舶来品”,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各国对公民教育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侧重培养人的自由意志,有的则注重突出社会群体的意义。但是不管如何不同,公民教育始终都是各个国家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尤其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公民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为现代化德育教育的基本范型。

同公民教育一样,德育教育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合二为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治理国家、平定四方的正人君子。而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希腊时德育等同于教育,雅典人认为德育是要让人 “身心既善又美”;到了中世纪,德育教育被包含到了宗教教育之中,近代西方诸国受到主智主义和学科教育论影响,把德育教育当作学科教育。这同我国的德育有着很大的差别。

虽然我国的德育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却是现代文明国家中少数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小学至大学教育阶段均开设了德育课程。德育教育不仅包含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且包含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了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为了树立人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

2 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2.1 开展公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公民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的含义不难看出公民教育在内容上与现代德育有着相通性。这也就为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引入公民教育的内容带来了可能,而且公民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基本范型有着时代的需要。

首先,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公民教育。我国虽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是官僚主义、专制主义仍然存在,广大人民对公民意识、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很欠缺。在我国民主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除了党和政府要不断对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之外,民众更需要在自身的公民意识上做好充分的认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跟好的创造和支持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维护。

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公民教育。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契约和法制精神。因此,市场的参与主体必须要按照理性法则生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公民教育。

再次,城镇化发展需要公民教育。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市民社会的建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应该使社会成为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改善的机体。我们的理想是达到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的统一、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之目标,也就是使中国成为自由人格联合体那样的社会、为此,首先要克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权利与金钱结合的异化量。为此,要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使社会逐步地发展成为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改善的富有活力的机体。”[2]

最后,公民教育能够帮助中国公民更好地实现自我赋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是受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封建草民、奴性等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着。公民教育就是要让公民自己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使命,充分履行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作为接受德育教育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进行公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未来朝着民主法制的方向发展。

2.2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生长的必要环节

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观念、意识上的社会化,一是承担社会角色能力的社会化。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大学生自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能够独立思考。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的需要,必须通过系统的社会化教育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因此,开展公民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观念上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需要公民教育。政治观是社会政治关系中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在同一问题上,具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而正确的政治观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奋斗的目标,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产生认同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爱党爱国之心,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从而巩固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

其次,大学生通过公民教育可以形成清晰的经济观。我国现行的是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制度,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深层了解,还可以让他们对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尤其是对我国很多地方存在贫富、分配不均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养成适度消费的观念。

再次,公民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道德观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很多人精神上是空虚的,享乐主义、奢侈浪费之风盛行。作为尚未踏入社会大学生来讲,要想在某些不正之风中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就必须建立起合理的道德的观。公民教育正是要协调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形成道义和利益统一的价值观,强调国家、人民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最后,公民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形成。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法制化。在大学生中开展公民教育能够培养其法制意识,而法制意识是法律形成的前提条件。当代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中权利意识还很单薄,“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错误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很多时候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公民教育就是要运用我国的法律规范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自身的法律素质,养成自觉守法用法习惯。

2.3 公民教育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诉求

我国是少数没有公民教育的现代文明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生活民主程度的提高,公民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状决定了必须在我过开展公民教育。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实现最终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一代或几代的人的不懈奋斗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树立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其自身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公民教育。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面对这样一个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把遵守道德规范转化为完善自我人格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公民教育具有的科学化要求我国实行公民教育。目前,在世界其它现代化国家里,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而我国以前只有宽泛的德育教育,而没有专门化的公民教育。因此公民教育在我国完全是一个新的教育门类,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这种情况在现代化国家中是非常反常的。缺乏公民教育势必会使教育内容模糊化、空洞化,并对国家的现代化形成阻碍。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完善我国公民教育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

最后,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为实行公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对于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全世界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许国国际都把加强公民教育当作其重要的教育目标,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能。

3 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相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国内具体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出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的目标,使我国的公民社会日趋成熟化。为此,我们要根据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公民教育。

3.1 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遗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其闪光之处。对于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应当予以继承和弘扬。比如先贤提出的“先义后利”是教人们在国家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冲突时应当以国家利益为先;儒家宣扬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是要人明白同他人相处的原则等等。这些为人处事原则虽然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封建残余,但是其基本的核心是教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如此。因此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德应当成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3.2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在我国自古就有,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照汗青”莫不是优秀的中华儿女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社会发展到今天,爱国主义具有了新的含义。在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爱国不是单纯地热爱自己的国家,而是要求现代公民对世界和平给予同样的热情,因为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局限与自己的国家,还要求现代公民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观。

3.3 “三德”教育

“三德”包含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工作、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协调可能产生的矛盾。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强化“三德”对政治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3.4 法律常识教育

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得到一定的增强,一些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但是在法律的实施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和缺乏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公民教育必须将法律常识的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公民的守法、护法、用法的认识。

3.5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也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现代公民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也重于以前。在此背景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一方面。因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公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建构我国公民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建设可使公民教育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我国许多相关专家就高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优化大学课程设置结构。传统的课程设置均以考试作为考核的最终手段,而公民教育的课程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课堂表现、论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吸引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1]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变[J].教育研究,2002,(10):66-69.

[2]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5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85.

[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公民国家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