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实条件研究

2014-03-29夏冬波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巢湖合肥历史

夏冬波

(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处,安徽 合肥 230071)

随着合肥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巢湖市和庐江县划入后,合肥市的历史更为悠久,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城市特色更为明显,对合肥的历史文化也需要有新的认知。如何解读好、整合好、保护好,最主要的是开发利用好合肥历史文化资源,是 “大湖名城”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合肥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增强合肥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对合肥历史文化资源认识理解不够,整合举措不多,保护手段乏力,尤其是开发利用乏术,这些与我市当下建设 “文化强市”、“大湖名城”战略极不适应。为此,调研组认为我市应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大湖名城”的文化影响力,这将是一件造福合肥市民,提升合肥品位,彰显合肥特色,扩大合肥影响,载入合肥史册的文化工程。

那么,合肥与国内其他12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特色和优势在哪里?合肥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实条件又有哪些?

合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以水兴邦的城市。合肥最早体现在江淮区域商贸的城市功能;秦汉以后,更多体现在军事重镇的地位,有几次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这里发生。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标准和条件,调研组对合肥名城保护价值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合肥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其中最为主要的硬件是:含量高的历史文化遗产。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合肥已基本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千年古城合肥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大城市特色:“历史悠久”、“军事重镇”、“江淮都会”、“文化名郡”、“创新之城”和“山水古城”。

1 历史悠久

合肥地区、巢湖流域为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巢湖银山智人距今已有二、三十万年的历史。合肥周边还有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和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殷商时期,合肥地区居住着我国东方夷族的一支——淮夷族。

合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属九江郡。①清光绪十一年黄云总纂《续修庐州府志》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九江郡,郡治在襄安,统合肥、居巢、襄安三县。”汉初正式建立合肥县。东汉初设“合肥侯国”。东汉末年,曹操将扬州的州治设于合肥,合肥成为汉末曹魏政权的军事重镇。合肥自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此地始为庐州”[1]。自唐以来,庐州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间长达1400多年。尽管王朝更迭,建置迭变,但庐州古城的重要地位却日显重要。

合肥地名的由来说法很多,但都与水系有关。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施水受肥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2]“施”指古施水,即现在的南淝河流到施口注入巢湖;“肥”是指古肥水,即现在的东淝河,流到肥口入淮水。因为施水汇合于肥水,所以叫合肥。

合肥具有以下的城市历史形象:合肥在历史上除长期作为庐州府的府治以外,曾三度侯国都城:1、西周初年封建,约于春秋中期亡国。2、东汉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刘秀升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约百年。3、东汉灵帝时,复合肥侯国,汉亡遂废国设县。三度总计约600年左右。三度 “中央直辖府”:1、东汉扬州刺史府曾移治寿春、合肥。2、三国时期,魏、吴分治扬州,魏之扬州刺史府先后驻合肥、寿春。3、明朝设庐州府,是意义更为确切的“中央直辖市”。三度设直辖府,合计约300余年。三度省会:1、清安徽省省会驻安庆,咸丰三年(1853年)4月,太平军进攻安庆,省会迁驻庐州府。同治元年(1861年)夏,省会迁回安庆。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国民党安徽省会迁驻合肥城,驻3年,省会迁回安庆。3、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合肥作为省会延续至今[3]。

合肥具有以下的建城历史:在历史上,合肥因战守需要,自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单骑造合肥空城以来,历代主政合肥者,无不重视对合肥城池的建设[4]。曹魏大将满宠造合肥新城,更加提升了合肥城市的军事地位。唐贞观年间,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筑“金斗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淮西帅郭振扩建“斗梁城”,“铁庐州”之称遂名扬天下。元朝又进行过修建。明弘治年间马金度修之,全城七门二水关(后为七门三水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建国后,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明确批示:“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

2 军事重镇

在古代,军事防御是城市的重要职能之一,城市所处的战略地位对其等级和规模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战略要地,军事文化甚至成为历史文化特色和亮点。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古为淮夷之地,从夏朝末年“商汤放桀于南巢”,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巢湖沿岸的吴楚“鹊岸之战”、“长岸之战”、“巢城之战”,水战历史悠久。合肥春秋属庐邑,素有“淮右噤喉,江南唇齿”[5]之称。自秦汉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方转移,合肥居东京洛阳与十朝古都南京之中,历代战争,从江南向北挺进,首先要夺取合肥;要想巩固在中原取得的胜利,也一定要夺取合肥,遏阻来自江南的攻击。东汉以后,合肥的军事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各方争夺的军事重镇,城市职能迅速向军事职能转化,进而奠定了合肥城市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的地位,如曹操在合肥设扬州州治,使合肥从一个县级行政中心上升为区域行政中心,政治和经济地位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不断得以巩固。

在历史上,汉末三国时代,周瑜曾在巢湖训练水军,至今在巢湖市还有都督山、周郎墩遗址。稍后,“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孙权六攻合肥而不下。曹操“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向祁山,敌来则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6]曹操、孙权亲率大军在合肥数次争战,有时竟出动数十万众,其战争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寿春-合肥-巢湖俨然以一个军事战区的形态,呈现于中国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期,合肥巢湖流域战争频繁。唐末合肥人杨行密起兵庐州,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南宋岳飞、牛皋、韩世忠于庐州大战金兀术,收复庐州。元末明初,以巢湖水师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赵普胜,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以及俞廷玉和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兄弟等在巢湖建立强大的水军,辅佐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水军,成为明代开国功臣。俞氏以巢湖湖心姥山岛之南塘为水军基地,至今尚有水寨遗址。张献忠智取庐州并以巢湖训练水军。太平军于合肥地区长期征战,数次攻打庐州、庐江,“三河大捷”扬名天下。一直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总前委运筹瑶岗,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等等。可以说,合肥作为华夏中部地区的军事重镇,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有的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和历史发展走向。因此,合肥历史的最大影响是以军事重镇的地位载于史册。从军事文化的角度来看,合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 江淮都会

合肥历史上曾为一商业都会。合肥凭借得天独厚的淝河黄金水道,南至巢湖而达长江,北经瓦埠湖而达淮河。此外,有可辐射四邻地区的陆路相佐,交通便捷,成为商贸繁盛之地。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之后,合肥地区成为楚国中心地带,由于交通便捷,合肥成为物流大埠、商贾云集之都。

合肥地名因水而生,很早就以一座水城而闻名于世。秦汉时期,合肥与寿春(今寿县)为南北物资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成为一个全国著名的都市圈。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7];在西汉时期,合肥是一个“输会”城市。班固《汉书·地理志》亦载:“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输,亦一都会也。”[8]可到了东汉时期,合肥已经是一个“都会”城市了。可见,合肥很早就是南北水运汇集之大都会城市。秦汉以降,合肥作为江淮重镇,政治经济作用尤显重要。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秦汉时期除长安、洛阳、临淄、邯郸、宛城、成都这六大都会之外,地区性都会18个,寿春、合肥均名列其中[9]。可知,合肥在汉代占有历史名城的地位。隋唐以降,合肥一直是庐州府府治所在地,时间长达1400多年。

4 文化名郡

合肥早期受淮夷文化、楚吴文化和先秦中原文化影响深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合肥逐步形成了以三国文化、包公文化和淮军文化为特色的三大地域文化品牌。

第一、合肥素称“三国故地”。汉末三国时代,由于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大小战役达28次之多,留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遗址。有史记载的就有三国古战场、古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袁术墓群、筝笛浦、藏舟浦、迴龙桥、飞骑桥、斛兵塘等,这些遗址一些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留下大量文化遗产,也成为历代文人咏古怀幽之地,形成了丰厚的合肥三国文化。

第二、合肥又称“包公故里”。北宋时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的家乡就在合肥。美丽清秀的包河公园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包公祠、包公墓等历史遗迹,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怀念这位古代杰出清官,期盼出现更多此类清官的美好愿望。包公也成为清官文化的一个标志。包拯不仅是合肥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包青天”的出生地和墓葬地,合肥市完整保留着许多关于包公历史文化遗存,如香花墩、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还有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合肥是“淮军故乡”。江淮大地是淮军孕育之摇篮,更是淮军将领的家乡。《辞海》“淮军”词目中,列入淮军主要将领的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以及他们的首领李鸿章,9个人全部是合肥市人。从1861年底李鸿章招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短短三个月中就组建了铭、庆、鼎、树四营,还有随后充当营官的周盛波、周盛传、吴毓芬等人。淮军有30多年充当着中国国防军的角色,成为抵御外侮的砥柱力量,合肥是当之无愧的淮军将领的故乡。淮军圩堡群已经成为合肥独特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合肥除上述三大文化品牌之外,还有以下的文化积淀。

4.1 文物众多

合肥至今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遗留着江淮古城神韵。合肥以丰富的史前文明遗迹见证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合肥城市周边有20—30万年以前的银山智人遗址,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肥东浚遒故城和庐江城池村古城遗址。合肥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36处,市保单位48处,县保单位200处,全市现有博物馆21处(不含在肥省直博物馆),其中民办博物馆7家。合肥的古城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区环城河堤以内和三国新城遗址。合肥古城墙虽毁,但仍然可见其为一座历史城市,其遗址还有部分尚存,现在市区的环城马路就是合肥的古城墙墙基。合肥市区内有府城隍庙、古逍遥津、教弩台、飞骑桥、斛兵塘;有李鸿章家族住宅、李鸿章享堂、包公祠、包公墓、大孔祠堂、昂氏宗祠、王亚樵家族墓、卫立煌故居、省博物馆等等,合肥周边有中庙、何瑊墓、吕柯墓、周瑜墓、李典墓、吴复墓、孝子墩墓、刘铭传旧居、吴武壮公祠、冯玉祥旧居、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孙立人故居;近现代史迹中,有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等重要革命文物。还有众多古树名木、古井、古桥等历史构筑物等等。合肥仅市文物处就有馆藏文物6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国家一、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达127件。上述文物古迹,不仅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合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

4.2 名人辈出

合肥人文荟萃,历代发生在合肥的战争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催生了本土一大批名人才俊。

4.2.1 古代名人

范增、文翁、朱邑、周瑜、毛义、左慈、王蕃、杨行密、伍乔、包拯、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张树声、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

4.2.2 现当代名人

段祺瑞、李经羲、龚心湛、吴保初、吴旸谷、冯玉祥、王亚樵、卫立煌、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郑为元、董寅初、鲁彦周、杨振宁、杨怀远、温宗仁、吴邦国、杨元庆、丁晓兵。

此外,合肥、巢湖历来是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墨客的寻古探幽之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三国曹操、曹丕、曹植、曹睿;晋代王羲之;唐代李白、杜甫、杜牧、罗隐、刘禹锡;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米芾、陆游、杨万里、姜夔;明清朱元璋、袁枚、石涛、李方膺;现代的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胡耀邦、陈毅、郭沫若;当代的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他们或游览,或视察,或戎马或任职,在这里留下了诸多故事,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合肥的历史文化内涵。

4.3 合肥文学艺术精湛

合肥文化名流代有其人。文翁化蜀,千古传颂;南唐状元伍乔大魁天下;清代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还有李天馥、王尚辰、江云龙等文人雅士。合肥又是文化名人的集聚之地,李白、杜甫、姜夔、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萨都刺、石涛等在合肥都留下文坛佳话;国家级非遗项目——庐剧和巢湖民歌异彩纷呈;还有合肥方言、包公故事、庐州大鼓、合肥门歌等。合肥历史文献记载翔实。据统计,合肥文献著作著录于经史子集和历代方志的大约有2000多种,这些典籍史料为我们进一步厘清合肥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依据。

4.4 宗教文化

合肥城隍庙、巢湖忠庙等,皆为昔时著名道教庙宇,传承道教文化;合肥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时,几经沉浮,见证了各个阶段中国历史的兴衰,传承佛教文化的福祉,1983年,该寺被定为全国重点寺院。合肥药王庙(原六谷祠)纪念药王铁拐李所继承的药王文化;合肥还有紫蓬山、冶父山、鼓山等重要佛教名山,山上实际禅寺、金刚寺、西庐寺、鼓山寺等闻名遐迩。

4.5 工艺特产丰富

合肥自古出能工巧匠,有精湛的民间工艺。传统纸笺加工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火笔画、吴山铁字工艺精湛。还有地方土特名产曹操鸡、包公酒、李鸿章大杂烩、传统糕点、淮军干粮——庐江小红头、公和堂狮子头、合肥小吃、巢湖三珍、肥西土鸡、三河土菜等等。

4.6 民俗节庆多样

合肥民风淳朴,延续着众多的民俗文化,至今还保留很多农耕文明的传统节庆习俗,如龙头节、媳妇节、端午衣、插柳、摸秋等等。

5 创新之城

合肥是一座创新之城。合肥人有着敢于创新的文化基因和敢走新路的思想传统,在合肥大地上不仅诞生了一大批影响全世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而且也诞生了一系列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改革举措。从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窗式空调机、微型汽车,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到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从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到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从李鸿章及其淮军—淮系集团推进近代化洋务运动得风气之先,到肥西小井庄率先冲破思想束缚在全国实行包产到户;敢为人先的合肥人为近现代、现当代创新之举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创新文化”已成为合肥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

6 山水古城

合肥山明水秀,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为国家园林城市;合肥又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合肥坐拥800里巢湖,风景旖旎,资源独特,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由此形成的巢湖湖泊文化别具特色。

巢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集古人类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关隘、古城池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湖泊文化特色。

巢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江河、沟渠、圩坝纵横交错,水乡景色迷人。

巢湖境内气候宜人,雨量、日照充沛,盛产水稻,属于我国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巢湖区域的肥东大陈墩、肥西古埂等一些新石器遗址中,也多次发现过炭化稻谷凝块和烧焦的稻粒。巢湖渔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巢湖沿岸已有专业渔民结网捕鱼。巢湖水产品丰富,盛产青、草、鲢、镛、鲤、鲫等淡水鱼种。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更是享有盛誉,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主产区。

千百年来,捕鱼、耕稻是巢湖一带民众最主要也是最悠久的谋生手段,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渔捕文化和农耕文化深深地渗透在民间日常劳作方式、生活习性、风俗人情、观念意识的方方面面,甚至物用器具和歌谣呼号也都深深烙上渔捕文化和农耕文化印记。水乡湖泊文化成为合肥山水名胜文化的一大特色。

合肥城区古城格局基本保留,环城公园9.27公里的“翡翠项链”实为合肥古城墙墙基,黑池坝、护城河依稀可见,城水相依、面山近水的城市风貌,延续了古城放射状道路和街坊的大致格局。合肥城区的城隍庙和淮河路过去是两个老城街区。合肥周边还有三河老街、柘皋老街、长临河老街、六家畈古民居群等历史文化街区。合肥又有佛教名山冶父山、紫蓬山和名胜风景区大潜山、大蜀山等,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除上述“六大城市特色”以外,近年来,合肥市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文物事业,坚持把历史文化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了明显提升。从2001年以来,市政府从先后制定下发了《合肥市文物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总体目标及相关措施。近几年来,合肥市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每年市本级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至少100万元用于文物维修。自1999年修复李鸿章故居开始,历年已经修复了李鸿章享堂、高家祠堂、大孔祠堂等古建筑,2013年完成了宋世科住宅、卫立煌故居的修复工程。各县市区先后修复周瑜墓园、刘铭传墓园、刘铭传故居、巢湖昭忠祠、孙立人故居、刘秉璋墓园、吴武壮公祠等等,完成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工程20余项,有效地保护了一批文物,使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了应有的价值。2013年合肥市又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紫线规划》,并纳入合肥城市总体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确认了全市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有我省的一些城市,尤其是绩溪、安庆的申报成功,为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因此,我们认为,合肥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已经基本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1]张祥云主修,孙星衍等纂修,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清嘉庆庐州府志·卷一·沿革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1-3.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752.

[3]何峰主编.文化合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48-49.

[4]陈寿.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刘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463.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26·南直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5:76.

[7]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68.

[8]班固.汉书·卷 28下·地理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9]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巢湖合肥历史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巢湖,我的母亲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生态合肥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