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图像时代油画创作教学的思考

2014-03-29席景霞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油画绘画创作

席景霞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1 图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所谓“图像时代”,意指以图像文化为主导的一种文化形态时代。图像,也称为视觉文化,包括所有以视觉形式呈现在人类眼前的物象。早在远古时代,图像只以绘画的形式存在,图像即绘画,绘画亦即图像。人类技术的进步与革命改变了图像存在的单一途径,1839年第一台照相机的发明以及随后照相技术的不断更新,再到多媒体、网络的日新月异,最后呈现出像今天这样图像充斥人类生活各个角落的景象。电视影像、网络技术、媒体广告等视觉文化从不同的时间、地点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图像甚至取代了有史以来文字的认知主导地位,人们通过图像传播进行交流,这意味着人类越来越依赖图像,世界以图像化或视觉化的形式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1.1 图像时代之于大众的影响

“图像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认知、文化娱乐以及审美带来了诸多方便。首先,就认知的角度而言,图像媒介为我们打通了一条认识世界更为便捷的通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事件、历史及风土人情,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认知方式的局限性。其次,从文化传播的影响来说,图像文化给我们构建了更为丰富、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语境平台,图像文化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社会中商品消费与文化消费的需要促使大众文化以图像的方式迅速蔓延,大众文化与所谓高雅文化的界限也越发模糊,在这个消解过程中大众的文化素养明显提高。最后,从审美层面上看,日常生活中接踵而至的各色新奇视觉图像如一桌丰盛宴席,让我们目不暇接却食不知味,密集的图像在手机、电视、电脑各种屏幕上翻新变幻,伴随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图像刺激了消费的极大膨胀,却迷乱了人们的眼睛。在多种视觉元素的冲击下,人们被动且不假思索的接受和享受图像带来的愉悦和消遣,渐渐丧失了对图像的辨别能力,更不去思索图像的价值和意义。

1.2 图像时代之于绘画的冲击

图像的无所不在不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加冲击着绘画。在照相机问世之前,绘画毫无疑问发挥着再现的功能及意义,而之后绘画构建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及可能性。据相关研究证实,美术史上的印象派画家德加、马奈已经在凭借照片进行创作,德加的多幅《芭蕾舞女系列》作品都是典型的照相式构图,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也是根据照片而来的。在传统的油画创作中,画面中的形象都是根据写生而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照相机应用的越发普遍,绘画创作与相机图像自然有了联系。在国内外的现当代艺术家中,运用相机、多媒体图片进行创作的比比皆是,其中当然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及作品,如国外的哈德·里希特,国内的张晓刚、尹朝阳、何森等等。“伴随着文化背景的巨大转换,还有外来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巨大影响,一种更新的创作方法已经出现:在许多中青年艺术家那里,有人更多是依赖现代传媒制造的流行图像与符号获取画面中的艺术形象,有人更多是利用艺术、摄影与电脑交叉之处获取画中的图像。完全可以认为,他们的艺术既是图像的图像,也是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直接反映。”[1]从鲁虹这段话可以看出,利用图像获取绘画素材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成熟的艺术家都已具备明晰的判断力、选择力及控制力,无论运用怎样的手段或途径进行架上创作都无可厚非,但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的油画创作教学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基于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完备,导致对图像的过分依赖,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

2 图像时代油画创作教学现状分析

处在图像时代的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也被图像文化重重包围,图像的快捷、视觉享受和娱乐效应都得到年轻人的热衷,无形中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减少,更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艺术院校或专业,那就是学生们也都无一例外地依赖图像进行创作甚至写生,这里的图像主要指摄影照片,这种创作方法当然有它的可取之处:首先,是参照照片的便捷性,可以免去模特、静物摆设的不便或风景写生的风吹日晒;其次,照片有着直观的易识性,这对于创作中具体内容的刻画极其方便,且省略了从自然中分析判断空间、形体、色彩等关系的复杂过程;再次,照片本身有着特有的魅力,它真实地记录着物象的多变瞬间,内容丰富且题材自由,给画者无限的选择空间。

虽然参照照片创作有着多种好处,但同时也存在各种弊端,艺术家范勃曾在文中指出:“在绘画中,对公共图像无休无止地挪用,使个性化越来越成为奢侈的代名词。”[2]这种境况体现在油画创作教学当中尤为明显,由于学生的判断力、审美素养及绘画技巧等各方面都相对稚嫩,诸如作品思想空洞、创造意识缺位、绘画性遗失等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创作完成的作品也几乎千人一面,而这些问题都与图像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2.1 进行图像选择的盲目性导致作品思想空洞

“一个正直的艺术家经过严肃的生命体验,应该记录自己心灵历程艰难曲折的密码,使它显现出来,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3]这是笔者求学时期导师徐先生的话语,先生对崇高艺术理想的执著追求告诉我们:艺术是应该具有精神性和思想性的,而不仅仅是形式或者再现。在传统的油画创作教学中,一般都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法则,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主题都是画者亲身体验所得,作品就自然具备了真实的精神指向,而当下的院校学生在创作当中大多表现出毫无头绪的盲目性,尤其是图像选择的随机与偶然性,或者仅仅被图像的表面内容或细节所吸引。对创作的主题思想、题材、形式、色彩等缺乏前期的充分思考与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的随意选择脱离了自身生活与情感体验,即使有好的技术再现照片图像,也只是空洞的表象,不具备艺术作品应有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在选择的过程中,图像要能引起创作主题的情感共鸣,或者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关,即与创作主体产生某种形式的联系,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画面所需对图像内容进行二次选择,为突出作品主题选择主要内容放弃次要的,避免被动受制于图像的局面,创作从始至终都要审视自己的选择,进而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

2.2 对于图像的强迫性依赖致使创造意识缺位

“从90年代以来,照片逐渐渗透到写实绘画,从早期的照片作为造型的参照,到照片的直接(油画)复制,再到当前的喷绘,可以说是步步退守,最后可能全盘让出传统写实的阵地……图像的复制似乎比传统的再现方式更为丰富,更有力度,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浩如烟海的网络图像为现实的再现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4]科技进步带来的图像资源极大丰富和便捷,同样为油画创作教学的素材选择提供了无限空间,但是学生对图像的强迫性依赖几乎关闭了他们的创新可能。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的模式化,致使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越来越弱,图像直接再现出物象简单化的形体和颜色关系,创作也只是把这些表面现象机械的移植到画布上。甚至在课堂人物写生中,学生也要把模特拍在手机上,可以参照手机图片“写生”。这种对现成图像的依赖,已经违背了参照图像进行创作的初衷,在创作中图像应该是被“利用”的角色,而不应该出现画者被其“控制”的局面,也就是说,在创作中我们不能被图像牵着鼻子走,要时刻警惕源于对图像的强迫性依赖所造成的被动局面。

2.3 参照图像缺乏艺术处理使得作品成为照片绘画

据笔者观察,近几年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几乎都是依赖照片进行,最后作品呈现的面貌非常单一,缺乏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真诚作品,学生在照片面前总是被精彩的细节所吸引,失去主观思考和处理的能力,致使作品最终成为放大的照片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一定要有明确表达的意向,也要有艺术表现的方法,不能让自己置身于被动的尴尬境地。

郭润文先生在访谈中谈到如何把一张照片变成艺术品的时候说到:“要有处理照片的认知,有绘画的概念在里头。纯粹的技术性制作和图像化的再现模仿就失去了绘画本身附带的人文的魅力,就像印刷品抹杀了绘画的语言魅力,变成图片,道理是一样的。”其实油画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对素材加工、整合、重组等艺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复制照片。在日常的写生训练中,都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重组能力的一种锻炼,只是对于学生来说处于无意识状态。在油画创作中,所参考图像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画面,这就需要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艺术处理,如主观简化、概括、强化或夸张等处理手法都能营造很好的画面效果。当然,这些处理手法需要在写生或创作中进行针对性训练,不能一蹴而就。

3 关于油画创作教学有效改善的思路

完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具备思想、文化、观念、审美、技巧等多方面的素质,各方面要协调发展,不能有太多偏颇。那么针对学院油画创作教学现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3.1 引导学生从美术史的视角明晰自我定位

作为学院教师教给学生的技法是有限的,而引领学生认识油画创作的方法论可以是无限的,这就要启发学生重新返回到美术史寻找自我定位,要充分研究西方美术史的文化背景、发展脉络、风格流派及大师作品,也包括近现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艺术团体与创作宗旨、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如果学生仅仅是浏览美术史,可能只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都找不到,只有沉下心来进入历史里面,才能有所收获。置身在艺术的海洋里,没有哪个艺术家的创新是绝对的,我们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也就避免了创作中图像选择的盲目性,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题材、形式、风格、技法等等都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哪怕是从模仿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是最渊博的老师,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老师,那就是自然,从事艺术创作永远不能忘却和忽视自然,在自然面前图像无疑是微弱的。所以,汲取艺术的养分,一方面要返回历史;另一方面,还要放眼自然。

3.2 强化材料与技术层面的针对性写生训练

在学生参照图像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油画材料和技法的恰当运用。这种对技法和造型的把握,最直接的就是通过临摹、写生等教学方法去解决。其实写生并不只是练习而已,写生也可以是创作。当下并不是所有画家都是依靠图片或技术处理来投入创作,被国内熟知的英国著名画家弗洛伊德,他的创作和写生就是一体的,观者明显感受到因为写生赋予作品的生动、犀利、热情和力量。现在国内著名的超写实主义画家冷军,很多纤毫毕现的人物肖像作品都是根据模特写生而作的,画家说完成一张作品模特大概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如《肖像之相——小唐》、《肖像之相——小姜》等精彩画作都是如此,近年他还画了大量的短时场景写生作品,一概落笔精准、酣畅淋漓,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和绘画性。

这些案例说明我们要在参照图像创作和写生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是在学生阶段,应该加强油画写生的针对性练习。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造型、色彩控制等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油画材料通过笔端与画布产生的反应,如油画笔触的松紧、速度和质感,色彩的色调、纯灰和冷暖,线条的柔和与力量等等;最后,就是在写生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艺术处理的能力。基于上述几点,强化材料与技术层面的针对性写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加强写生训练是避免照片式绘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笔者以为,在学生创作阶段,哪怕他们的技术拙劣或者画面不够完美,只要有了油画语言的体验和参与,他们的油画创作才更有意义。

3.3 鼓励学生扩大文化视域提高审美素养

当下可以说是物质与商品极大丰富的社会,但人们仍奔波在追求物质的路上而忽视精神上的贫乏,这种风气当然也侵袭着校园。另外,图像时代的娱乐效应充满社会,也充斥着校园,年轻人很容易就迷失在高科技的手机、电脑网络和游戏等虚幻的世界当中。期望学生们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现代网络的便捷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扩大文化视域,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作为学生除了做好本职学习任务以外,还要留意关注社会现实及深入体验生活,并感受身边的发生的人和事,通过扩大读书范围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更要关注当代艺术动态,尽可能多的走出去看相关展览,开阔眼界领悟艺术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审美素养。只有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真正不依赖任何东西而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作。

4 结语

海德格尔所预言的“图像时代”为当代艺术创造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埋下了陷阱,在油画创作教学中亦即如此。对于科技发达带给人类的便捷,没有谁能拒之门外;而图像之于绘画创作,先要清楚其利弊,然后加以适当利用,并时刻提醒自己和陷阱保持一定距离。我们要知道:“绘画应当超越图像更具有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时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5]明确了绘画应有的价值和特性,为人师者只需时常提醒学生保持勤奋好学的心态,找到相对准确的自我定位,然后在写生中锻炼尚有欠缺的造型能力和技法,不管是依赖图像还是电脑处理技术进行油画创作,都要听从心灵的声音,并诚恳感悟生活给予我们的悲伤和欢乐、友情和亲情,从真诚的自我表达开始,去探寻无限宽阔的艺术之路。

[1]鲁虹.图像时代的视觉转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2):9.

[2]范勃.绘画语言的视觉意义[A].解读意象——油画家工作室报告[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3.

[3]徐福厚.一个绘制者与书写者[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4.

[4]易英.原创的危机——对近三十年油画创作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9,(2):102-110.

[5]彭晖.图像对于架上绘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3.

猜你喜欢

油画绘画创作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岁月长又长》(油画)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