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余岁中进士 正九品的校书郎
——唐才子曹松史迹探索与佳诗赏析

2014-03-29李晖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及第

李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00)

七十余岁中进士 正九品的校书郎
——唐才子曹松史迹探索与佳诗赏析

李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00)

出身贫寒的舒州人曹松,以“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的苦吟实践,学贾岛为诗,又能有所创新。在“吟诗应无罪,当路却如仇”社会环境极度混乱的晚唐,至光化四年(公元901),“七十余”方中进士。因是年为昭宗“内难新平”的“反正之年”,得以“五老榜”授于“正九品”校书郎。几十年的落榜“滞留”和“避乱”,曹松尝游大半中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属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组成部分。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今天,追索、钩沉唐才子曹松的人生史迹与赏析、研究其诗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苦吟不息;五老榜;校书郎;诗作赏析

进士,在科举制度兴盛与完善的唐朝,是最被看重的一科。鉴于此科及第艰难,文坛将其比譬为“月中折桂”,社会上也长期传承着“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俗语[1]。有的人甚至苦读苦考几十年,在年过“古稀”之后方中进士。晚唐的曹松,就是位“七十余”才进士及第的传奇人物。由于曹松拥有丰厚的诗歌艺术造诣及其在诗坛的影响力,元代著名诗人、又“是别具一格的诗评家”的辛文房[2],将其录入《唐才子传》,在这部“以详记唐代诗人逸事趣闻为特色的精彩的传记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杰出的论唐诗风格流变与评价各位诗人艺术成就的专著”中[3],成为二百七十八名唐才子中的正传者。寻觅、钩沉、梳理曹松的人生史迹,吟诵、赏析、研究他的诗作,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一定的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1 曹松及第前人生履历追索

由于《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无曹松传略,这就给探索曹松的人生史迹,带来很多地困难。

《唐才子传》云:“(曹)松字梦征,舒州人也。”其“字”,来自《新唐书·艺文志》[4];而籍贯,则本于《唐摭言·放老条》[5]。《唐诗纪事》也有相同记载。唐时的“舒州”,又称同安郡,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更名盛唐郡,后复故名”,州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6]。与此曹松同时代的,尚有另一“曹松,(一作曹崧),衡阳(今湖南衡阳市)人”[7]。

《唐才子传》又云:曹松“学贾岛为诗,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8]《唐诗纪事》亦有此述,皆本于与曹松同时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曹松“学贾司仓为诗”的记载[5]。贾岛,字浪仙,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因家贫,曾出家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考不第。五十九岁上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时称其“贾长江”。后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司仓参军,故又谓“贾司仓”。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七月二十八日,终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五”[9]。是位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刻苦求工为突出特色的著名诗人,对后世诗坛具有很大影响。贾岛去世当年,曹松即有《吊贾岛二首》诗,用“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古今隔,惟有月明同”句,来表达对贾岛的深切怀念。在“学贾岛为诗”过程中,曹松也逐步形成“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的臻善求工的特殊风格。

在“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的苦吟历程里,成就了曹松丰厚的诗歌底蕴,但并没有使他在此诗赋为考题的科举中,很快获取功名,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应贡举,才于唐王朝灭亡前五年的光化四年(公元901)进士及第。究其原因,主要是晚唐战祸不止,政局危难,社会混乱不堪,尤其是昭宗时,皇帝在宦官和军阀的挟持之下,多次逃出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致使每年一次的拔才会试也不能保障;二是官风败坏,权贵干预和操纵科举选才,致使真才者屡屡落榜。出身微贱的曹松,诚如其《崇义里言怀》诗所云:“把向侯门去,侯门未可知。”这种“世路不妨平路少,才人唯是屈声多”。(《赠镜湖处士方于二首》)恶劣环境下,曹松只能“久困名场”。每年秋冬,从舒州至京师(今陕西西安市)备考;次年春,落榜后再返回,千里之遥,贫困的家中经济,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负担,迫使他常常滞留京师或远游,求地方军政长官帮助解决食宿难题。以前的落榜者,滞留期间,多半去游赏大西北的塞上边防之地。曹松时所临的社会环境已大变,大西北的兵祸远比其他地方惨烈,难以再去游览,故“久困名场”的他,选择的是南方之游。

《唐才子传》云:曹松“早未达,尝避乱来栖洪都西山”[8]。“未达”,可理解为及第之前;“洪都”,即唐时对“洪州”的别称。王勃《滕王阁序》即有“南昌故都,洪都新府”之句;“洪州”,唐时又称豫章郡,即今江西南昌市;“西山”,又名洪崖山、南昌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水西岸,历来是道家胜地,亦是文人常游常栖之处,唐张九龄有《登城楼望西山》诗。曹松《乱后入洪州西山》诗,以“记得瀑布落,有同幽鸟闻;一迴惊雨暴,长有剩风云”来描绘西山之景。曹松《再到洪州登西山》诗,题下自注:“松常栖此山”,“常栖”,说明其在西山时日之长。关于“避乱”与诗题中“乱后”,可从曹松《已亥岁二首》中去理解。此题下自注:“僖宗广明元年”。而“已亥岁”,则是广明元年(公元880)的前一年乾符六年(公元879)。

据《资治通鉴》,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夏河东节度军府乱;九月,黄巢起义军陷广州;冬十月,沿湘江而下,历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永州 (今湖南永州市),取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逼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官兵败走之时“焚荡殆尽,士民逃窜山谷。会大雪,僵尸满野”;十一月,黄巢取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又“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陷其外郭,转掠饶(今江西鄱阳县)、信(今江西上饶市)、池(今安徽池州市)、宣(今安徽宣城市)、歙(大部在今安徽黄山市)、杭(今浙江杭州市),广明元年(公元880)正月,沙陀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境),”致使“盗贼满关东”,而腐败透顶的昭宗,却“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尤善击毬,竟说出“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混账话,对极谏者赐死,并以击毬来决定西川节度使之官职。荒唐又无可救药的唐王朝,致使五月黄巢攻取信州(今江西上饶市)、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六月克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七月,黄巢自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境)渡江,连克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今安徽滁州市),“数十万众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继而黄巢占徐州(今江苏徐州);九月,攻克东都(今河南洛阳市);十二月,入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建立大齐政权,昭宗出逃。”[10]故曹松《乱后入洪州西山》之“乱”,是指乾符六年(公元879)已去之乱;《唐才子传》所言“避乱来栖洪都西山”之“乱”,则是广明元年(公元880)之“乱”。说明曹松隐居洪州西山,当在广明元年。此次曹松游了洪州城西滕王阁、翠岩寺、东湖,有《滕王阁春日晚眺》、《书翠岩寺壁》、《江西题东湖》诗,同时还游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登过庐山(一名匡山),甚至铅山(今江西铅山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余干(今江西余干县)等地,有《九江暮春书事》、《九江送方干归镜湖》、《庐山访贾匡》、《铅山书怀》、《信州闻通寺题砌下泉》、《赠余干表明府》诗,为佐证。

《唐才子传》又云:“(曹松)初在建州依李频”[8]。当在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以前。建州,唐时又建安郡,在今福建建瓯县。一个“依”字,暗示李频为建州执政官。《旧唐书》记载:乾符二年“正月,都官员外郎李频为建州刺史”;三年十一月,“度支分巡院使李仲章为建州刺史”[11];因此可认定李频在建州时间是“乾符二年至三年(公元875~876)[12]”“依李频”,也只能在此两年间。曹松先给李频寄《林下书怀寄建州李频员外》诗,云:“一从诸事懒,海上蹟宜沉;吾道不当路,鄙人甘入林。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水石南州好,谁陪刻骨吟”[13]。李频收到此诗,即邀之前往。其实,曹松往昔与李频已有交往。李频于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擢世士第,调校书郎,为南陵(今安徽南陵县)主簿”[14]。曹松时有《赠南陵李主簿》诗,中有“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簟席遗棋子,衣裳惹印朱”诸趣笔[13]。这也是曹松“依李频”的重要原因。李频是贤良之官,在建州,“以礼法治下,更布条教。时朝征乱,盗兴,相椎夺,而建州赖以安。卒官下,丧归,父老相与扶柩”[14]。乾符三年(公元876)卒,曹松有《哭李频员外》诗,题下自注“时在建州”。以悲愤之情写下深切怀念:“出麾临建水,下世在公堂;苦集休开箧,清姿罢转郎。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东归就归乡”[13]。李频的“故乡”是寿昌(今浙江建德县)。失之所“依”后,曹松离开了建州。

曹松有《陪湖南李中丞宴隐溪》诗,并题下自注:“璋”,可知此“李中丞”即李璋。李璋,宪宗朝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绛之子,“咸通中,累官尚书右丞,湖南、宣歙观察使”[15]。其带“尚书右丞”京衔出任湖南观察使的年限,是“咸通四年(公元863)至咸通五年(公元864)[16]”曹松在湖南,依李璋,也是能在此二年内。“湖南”,唐时方镇之一,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在湖南,曹松游过潭州的岳麓山、岳麓寺及唐置龙回关的关山寺,游过南岳衡山 (今湖南衡阳市境)、岳阳(今湖南岳阳市)、湘阴(今湖南湘阴县)、洞庭湖(今洞庭湖)等地。他的《题湖南岳麓寺》、《关山寺诗赠清越》、《赠衡山麋明府》、《将入关行次湘阴》、《岳阳晚泊》、《洞庭湖》、《别湖上主人》诸诗章,均是他游湖南时的佳作。他笔下的当年岳麓寺拥有“蜩沾高雨断,鸟退夕岚沉”奇景;关山寺则是“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妙境;洞庭湖随着水的涨退形态变化是“吸迴日月过千顷”、“直到劫余还作陆”,而且湖上还有“湖林”、“菱市”。

按《全唐诗》所录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诗、《南海》诗,证明曹松依“郑司空”,游历过南海。此“南海”,即南海郡,也就是唐时的广州(今广东广州市)。“郑司空”,则是郑愚。关于郑愚镇南海,《北梦琐言》云:“唐杨相国,贬死岭外,于时郑愚尚书镇南海”[17]。此“杨相国”,即杨收。《旧唐书·杨收传》:咸通九年“八月,贬为端州(今广东高要县)司马,寻尽削官封,长流驩州(今越南义安省荣市),又令内养郭全穆齎诏赐死”[18]。郑愚“镇南海”(即任广州刺史)的具体年份,是在“咸通九年(公元868)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71)”[12]曹松在南海依郑愚即在此年限内。在滞留南海期间,曹松除游广州城,有《广州贻匡绪法师》;还游过颇多地方,如雷乡县(今广州龙川县),有《赠雷乡张明府》诗;今广东龙川县境的霍山,山名源于秦时有霍龙者居此的传说,有《霍山》诗,豪放地讴歌此山“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月将河汉与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眼”、“直是画工须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浩瀚气魄;游过今广东博罗县与增成县界的罗浮山,《有罗浮山下书逸人壁》诗;游过今广西漓江别称的桂江,有《桂江》诗,以这里的“笋林”、“斑竹”、“乳洞”、“石楼”之景,高歌当年漓江“画手不强元化强”的迷人魅力;游过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有《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甚至跨过今天国境的“海南郡”,有《海南旅次》诗为证。“海南郡”,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以交趾等三郡合置的交州(今越南河内市),可见其游之遥。

综合上述,曹松及第之前的几次之游,一是在咸通四年(公元863)至五年(公元864)南游湖南,依李璋;二是咸通九年(公元868)至十二年(公元871)间,游广州(即南海郡),依南海郡守郑愚;三是乾符二年(公元875)至三年(公元876)间,游建州,依建州刺史李频;四是广明元年(公元880),因“避乱”而游洪州(又称豫章郡)。据《登科记考》,除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军阀“庞勋盗踞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久屯戍兵,连年飞輓,物力方虚。因诏停贡举一年”[19],其他年份均未停。可以说,曹松广州(南海郡)之游是“停贡举”之游,洪州(豫章郡)之游是“避乱”之游外,其余均属会试落榜后为解决食宿的滞留之游。时间都是在其及第之前,南游是及第前主要履历,从现存诗章揣摩,他还游过大西北的边塞、中原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南游则是他的主要经历。

2 曹松及第命官史迹之钩沉

曹松进士及第的年份,“《永乐大典》引《安庆府图经》:‘曹松字梦征,舒州人,光化四年(公元901)登第’”[19]。因是年四月“昭宗御长乐门,大赦天下,改元天复”[20]。故不少典籍称曹松中榜是在天复元年。北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计有功《唐诗计事》曰:“天复初,杜德祥主文,放(曹)松及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年皆七十余,时号五老榜。时内难新平,首求孤贫人,德祥以松等塞诏,各授校书郎。制曰: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降异恩,各膺宠命”[21];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洪迈又云:“天复元年欶文,又令中书厅下选择新及第进士中,有文在名场,才沾科级,年龄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于是礼部侍郎杜德祥奏:拣到新及第进士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诏光问、松、希羽可秘书省正字,象、崇、希颜可太子校书。按〈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六人,光问第四,松第八,希羽第十二,象、崇、希颜居末级”[22]。

其实,记载曹松及第与授官之事最早的是王定保《唐摭言》:“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时上新平内难,闻放新进士,喜甚。诏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故德祥以松等塞诏,各受正字。制略曰:‘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降异恩,各膺宠命’。······松、希羽甲子皆皆七十余。象,京兆人;崇、希颜,闽中人,皆以诗卷及第,亦皆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5]。王定保,是光化三年(公元900)进士,早于曹松一年及第,同时代人记同时代事,最为可信。故《唐才子传》也有:曹松及第年“七十余矣”之说[8]。

综合诸家之言,可以认定:一是“五老榜”,乃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五人,“陈光问”,不在其列;二是曹松及第年龄是“七十余”,不是“年五十四”。“按曹松于咸通四、五年间即曾游湖南李璋幕,若以天复元年五十四岁计,则咸通四、五年(曹)松仅十六、七岁,似略嫌年少。当以《唐摭言》等所载为是”[23]。《唐摭言》所云:“五老榜”中刘象、柯崇、郑希颜“亦皆年逾耳顺”,所谓“耳顺”,即人的六十岁。源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24]。

据《登科记考》:光化四年及第进士二十六人,状元归脩,试题是《天得一以清赋》和《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诗》,主考官(知贡举)是礼部侍郎杜德祥[19]。杜德祥,即武宗会昌年间的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刺史杜牧之次子。杜牧长子,小名曹师,次子小名柅柅,“曹师名晦辞,柅柅名德祥。晦辞位终淮南节度判官,德祥昭宗时为礼部侍郎,知贡举,亦有名声”[25]。曹松《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考题诗,今尚存,诗云:

玉殿朝初退,天街一看春;

南山初过雨,北阙净无尘。

夹道夭桃满,连沟御柳新;

苏舒同舜泽,煦妪並尧仁。

佳气浮轩盖,和风袭缙绅;

自兹怜万物,同入发生辰。

以“初过雨”,“净无尘”、“夭桃满”、“御柳新”,描绘“天街”春色,用“尧”、“舜”之“仁”抒发对朝政的期盼。曹松还有《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诗,表达正是“杜侍郎”主张“公道”,方使他这位“碧落人”,能做为一株“桃李”,步入“放烧春”境界,以“泪却频”的激动情绪来对“座主”表达谢恩。

上引诸典籍中的“内难新平”、“反正之年”,均为真实史事。“内难”,指的是光华三年(公元900)十一月“左右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废昭宗,幽(昭宗)于东内问安宫”,令内侍“手自扄锁院厅,日于窗中通食器”。宣布“太子登皇帝位”、“昭宗称上皇”之事;所谓“反正”,指光华三年十二月,“护驾都将孙德昭、周承晦、董彦弼以兵攻刘季述、王仲先,杀仲先”,使昭宗得以自幽宫出。“天复元年(公元901)春正月,昭宗反正”,复皇帝位,故死刘季述[20],故有“反正之年”之谓。昭宗才“宜降异恩”,对“五老”,不经吏部“关试”,直接授于京官之职。

曹松得授之官职,《唐摭言》说是“授正”,《容斋三笔》云“秘书有正字”。“授正”亦即“授正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则云“授校书郎”。“正字”做为职官设置,始于“北朝末期”,为秘书省属职,唐朝因元,“略次于校书郎,掌仇校典籍,刊正文章,亦文士出身之官资”;“校书郎”,语虽起于东汉,但作为正式官职,亦始于“北朝末年”,“属秘书省,唐代为文士起家之美官,由此进身,往往得居清要,其地位颇似明、清之翰林院庶吉士,秩为正九品”[26]。“正字”也好,“校书郎”也罢,其职责都是校正书刊文章,“正九品”的校书郎,官秩也低于一般的县令,甚至县主簿,故曹松的官职“则似以校书郎为是”[23]。校书郎官秩虽低,但末唐时期能获得如此“文士起家之美官”,实属不易。何况此职又是“得居清要”的阶梯。曹松在此任上究竟多年时间,《郡斋读书志》只言曹松“卒于校书郎任上”[27]。《唐才子传》亦也只说“特授校书郎后卒”[8]。搞清曹松及第、任官后具体情况,必须从其及第、任官年的社会状态入手。

昭宗“反正”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天下时局即混乱不堪。是年七月,昭宗为脱离官宦挟持,与崔胤密谋“尽诛宦官”。谋泄,崔胤遣书朱全忠(朱温)出兵迎驾。大军阀朱全忠与另一军阀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全忠欲上(皇帝)幸东都(今河南洛阳市),茂贞欲上幸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而中尉韩全诲却劫昭宗、诸王、宫人“先之凤翔”,并大掠“内库宝货、帷帐、法物”,以致“京城大骇,士民亡窜山谷”、“百官不入朝,阙前寂无人”。因“诸军大掠,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昭宗再被从凤翔挟至华州(今陕西华县)。此时已形成“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极度混乱现象;朱全忠入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令崔胤帅百官及京城居民悉迁于华州”[28]。京师朝廷不存在了,曹松这个“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无职了,因之弃官。此时江淮之地也在大乱中,有家归不得,遂再至江南的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曹松有《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郎外闲游》诗,唐时“钟陵县”,即“南昌县”改名,在今江西南昌市,为当时洪州治所;“寒食日”,乃农历二十四节中一传统节日寒食节;“同年”,指同一年的同榜及第进士;“先辈”,是进士间相互尊称;“郑校书”则是光化四年(天复元年)“五老榜”中的郑希颜。此诗题可视为曹松等人及第、授官之后于天复元年下半年,再游洪州的佐证。《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诗,也为此时所作。此时洪州的执政官是钟传。钟氏自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遂有洪州”。僖宗皇帝又“擢钟传江西观察使”[29]。唐时各观察使均兼所住地州刺史,钟传任洪州刺史时限是从“中和二年(公元882)至天裕三年(公元906)”[30]可以认为:曹松及“同年”诸人去洪州,所依的即钟传幕府。亦可认定:曹松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仅几个月,即弃官去江南洪州。

七十余岁的老者,以布衣之身颠波于异地他乡,艰难程度难以想像。致于曹松何时“驾鹤”而去,安葬何地,因历史文献里均无蛛丝马迹,不得而知。以当代文学史大家傅璇琮先生给曹松结论是:“卒年不可考”[23]、“卒年未详”[31]。

3 曹松现存诗章之浅识赏析

曹松一生苦吟,诗作颇多。宋代成书的《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曹松诗集》,三卷”[32];元代《唐才子传》仍云:曹松“集三卷,今传”[8];清代江辑的《全唐诗》,曹松诗则成了两卷(卷七一六、七一七)。初步统计,现存的“两卷”,诗共146首,另8句,从《国史补》、《吟窗杂录》、《锦绣万花谷》、《升庵外集》里“补遗”出“曹松诗九首”[33];今人孙望先生又据《永乐大典》,为曹松这位“秘书省校书郎补诗一首”[34],这就是曹松现存诗的全部,其中45首为七言律诗,其余皆五言律诗。有的文献载:曹松“计诗130多首”的说法[35],是无依据的。因为“晚唐人多致力于五、七言律诗,作乐府歌行者极少,作古诗者更少,故后世人所谓晚唐诗,指的都是五、七言律诗”[36]。这个时期律诗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成就,都是极为令人瞩目的”[37]。作为晚唐诗人曹松,故他的五、七言律诗,也当属于“极为令人瞩目”范畴。

就内容看,曹松的诗多为行旅之作。几十年的落榜后而不能归家的“滞留”期间和“避乱”,他游了大河上下、黄土高原、中原地域、长江南北、南海岭南;以行政区划而言,则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甚至今天的越南国境。饱览河山,抒发情怀,用精湛笔触,揭示与勾勒出晚唐社会兵祸和民间苦难,讽讥“岂料为文日,翻成用武年”(《言怀》)的现实。如《己亥岁二首》,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诗云: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疆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用“万骨枯”、“百神愁”、“疆兵过来休”、“长共血争流”深刻、明快地揭露出“己亥岁”(乾符六年)战祸的残烈之境。实如《商山》诗:

垂白商于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

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于官家射麝香。

“儿孙共死一身忙”、“犹于官家射麝香”,真实地勾勒出晚唐统治阶级残酷、腐败的丑恶嘴脸和劳动人民被压迫的悲楚苦难。再加《塞上》诗:

边寒来所阔,今日复明朝;

河凌坚通马,胡云缺见鵰。

砂中程独泣,乡外隐谁招;

回首若经岁,灵州生柳条。

此诗既描绘出当年边塞灵州 (今宁夏灵武县)春景的衰败,也展示出“砂中”行者“独泣”的悽楚心绪。以及“芳草未归日,故人多是坟”(《忆江南并悼亡友》)、“无人医白发,少地著新坟”(《吊北邙》)等诗句。这些诗,充溢着诗人曹松忧国忧民情操,也是研究唐末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的难觅珍贵资料。

曹松诗中更多地是以友情交往或送别为内容。辛文房评论曹松是:“野性方直,罕尝俗事,故拙于进宦,构身林泽,寓情虚无,苦极于诗,然别有一种风味”[8]。曹松以此特殊品格,交结了诸多朋友,相互唱和,除上述与贾岛、李建州(李频)等人意浑牵肠、独钟情愫之外,友朋之中,尚有方干 (《赠镜湖处士方干二首》、《秋日送方干游上元》、《九江送方干归镜湖》)、许棠(《都门送许棠东归》、《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陈陶(《哭陈陶处士》)、喻坦之(《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贾匡(《庐山访贾匡》)、陈樵(《送陈樵校书归泉州》)、孙鄂(《览春榜喜孙鄂成名》)、邵安石(《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胡汾、贯休(《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郑谷 (《送郑谷归宜春》)、曾德迈(《送曾德迈归宁宜春》),还有不少只留姓不明名的,如“陆处士”、“胡处士”、“李处士”、“李郎中”、“广州王拾遗”、“余干袁明府”、“雷乡张明府”、“华阴李明府”、“衡山糜明府”等等,等等。

正由于曹松“构身林泽,寓情虚无”,结友之中,遂有不少僧侣、道人。僧侣如楚霄(《慈恩寺贻楚霄上人》)、云颢 (《青龙寺赠云颢法师》)、栖白(《荐福寺赠栖白大师》)、德光(《送德光禅师》)、清越(《关山寄诗僧清越》)、省文(《江西逢僧省文》)、广宣(《赠广宣大师》)、临遇(《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匡绪(《广州贻匡绪法师》),还有不留法名的,像《送僧入蜀过夏》、《送僧入庐山》以及《赠道人》等等,用幽雅、清静的笔墨描绘寺院、道观的逸优环境,与兵祸连天的俗尘之境,有着鲜明的对照。折射反映出曹松的宗教信念。

曹松留下写故里家乡的诗不多,但都绝妙、精彩。像《望九华寄池州太守诗》:

进化峰峰异,宜教岳德谦;

灵踪载籍古,怪刃刺云尖。

盘蹙陵留壮,孤标建邺瞻;

霁余堪洗月,青出谢家簷。

“灵踪载籍古”,说明古老文献都有对九华山的记载。“峰峰异”、“刺云尖”的九华神景,成为“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瞻仰的“孤标”,南齐谢眺的“谢家青山”成了九华山的门簷。将九华山与“谢家青山”有机相连,真可谓意蕴深邃也。

舒州历史上竹的储存量极为丰富,“主要有毛竹、斑竹、水竹、淡竹、箬竹、阔叶箬竹、长耳箬竹、孝顺竹、凤尾竹、实心竹、刚竹、曲杆竹、罗汉竹、紫竹、毛金竹、仙居苦竹”等多种[38]。以竹所编席,选料精细,工艺精巧,历史上“舒席”就名播海内外。曹松用欢快之笔,大力颂扬家乡的这一特产,写下《碧角簟》、《白角簟》二首诗。《碧角簟》云:

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赋铺床胜锦茵;

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

暑日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

《白角簟》曰:

角簟工夫已到头,夏来全占满床秋;

若言得惜归华屋,只会封题寄列侯。

学卷晓冰长怕绽,鲜铺寒水不教流;

蒲桃锦是潇湘底,曾得王孙价倍酬。

“簟”字之称,源自《诗经·小雅》:“下莞上簟,乃安斯寝”[39]。“莞”,蒲席;“簟”,竹席。“无点翳”、“绝纤尘”、“胜锦茵”、“不教炎气入”、“浑疑水浸身”,将“舒席”之美,推向了绝妙顶巅。“曾得王孙价倍酬”更标示出“舒席”的经济价值。如此这般地赞美家乡的特产,体现出曹松对家乡酷爱与眷恋。显示出他爱家乡与爱国家和谐统一的人生观。

曹松学贾岛为诗,既“深入幽境”,又能“无枯淡之癖”,突破贾岛诗法中的弊端有所创新;更以“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苦吟精神,成就了他的诗歌特色:通俗流畅、言简意赅、明洁雅逸、脍炙人口,奠定了他入列《唐才子传》的坚实基础。

4 余论

晚籍唐才子许棠“久困名扬”三十年,五十岁方成进士,而曹松“七十余”才及第,是位比许棠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坚定的诗歌艺术造诣及影响,成为全国数百年278名唐才子中的正传者。此种成果,此种奋斗精神,即使以今天眼光评判,依然闪耀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他一生仕途,虽然是仅仅几个月的“正九品”校书郎,但他留下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操节与酷爱家乡的独钟情愫,则是无法评估而无价的。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曹松的诗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更是江淮地域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今天,我们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40]。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探索、钩沉、寻觅、梳理曹松的人生史迹和对其优秀诗章进行研究,同样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李立朴译.唐才子传全译·前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张忱石.全唐诗作者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李立朴译.唐才子传全译·卷一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9](清)董浩,曹振镛.全唐书·卷七六三[M].北京:中华书局,影订本.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二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3](清)彭定求,杨中讷.全唐诗·卷七一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五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七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宋)洪迈.客斋随笔·客斋三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4]黄朴民.白话四话·论语[M].西安:三泰出版社,1990.

[25]繆钺.杜牧传·第五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6](清)黄木骥.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7](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M].四部丛刊,1985年影印版.

[2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1]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3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清)彭定求,杨中讷.全唐诗·卷八八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4]孙望.全唐诗补遗·卷一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5]潜山县地方志编委会.潜山县志·历史人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6]施存蛰.唐代律诗赏析·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7]杨福生.唐代律诗赏析·前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8]潜山县地方志编委会.潜山县志·土时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9]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第一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0]北京市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J].求是,2013,(24).

责任编辑:杨松水

K825.6

A

1672-2868(2014)04-0001-08

2014-01-24

李晖(1943-),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学、民族学、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及第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金 鼠
假金方用真金镀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何烨副会长出席首届中国家居制造大会及第38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开幕式
喜张沨及第
中国恩菲参加第9届国际铜会预备会及第145届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年会
成语减法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