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29许保红张晓敏邢雪琴孙冬梅
许保红,张晓敏,邢雪琴,孙冬梅
心电图Tp-e间期可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指标,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危险评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Tp-e/QT比值与恶性律失常的发生有更显著的相关性[1]。本研究按Tp-e间期100 ms,Tp-e/QT比值为0.25为分界点[2]分为增大组和减小组,探讨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2月住院患者200例,男119例,女81例,年龄54岁±15岁,按心电图指标Tp-e间期为100 ms和(或)Tp-e/QT 0.25为分界点,将其分为增大组(89例)和减小组(111例)。
1.2 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持续性胸痛病史;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中连续2个导联ST段抬高≥0.2 m V;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改变[3]。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血压>140/90 mm Hg,超声心电图检查左室重量指数 (LVMI)大于正常上限者。心力衰竭入选标准:具有明显劳力性心慌,气促症状(NYHA分级为3级~4级),体检时双肺底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50%)。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根据指南按照心脏二维超声判断,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1.5 cm,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1.3~1.5,确定有弥散性或节断性肥厚不伴左室扩张,左室高动力腔径,排除全身性或其他原因的心脏病[4]。
1.3 研究方法 使用麦迪克斯公司生产的MECG-200院内网络心电图数据库中随机调出每一份心电图放大10倍,抽调心电图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每一份心电图进行测量和计算,选取胸前V2、V3、V4导联中最大的Tp-e间期所在的导联进行测量,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和Q-Tp间期,按Tp-e间期=Q-T间期-Q-Tp间期,取其平均值计算Tp-e间期及Tp-e/QT比值[5]。
1.4 研究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疾病及低血钾等因素对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增大组中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疾病、低钾血症等所占比例均较减小组明显增大(P<0.01)。详见表1。
表1 Tp-e间期和Tp-e/QT比值增大组与减小组影响因素比较 例(%)
3 讨 论
在三层心肌细胞中,中层心肌细胞(M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最长,外膜下心肌动作电位时程最短,两者的差异造成了心室肌电生理的异质性,心室肌壁复极离散度(TDR)异常增大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基质[6]。1998年Yan等发现心外膜复极最先结束对应T波峰末,而从细胞复极最后结束对应T波的终末,因此认为Tp-e间期可以作为心室跨壁极散度的心电图指标[7],Tp-e可反映心室肌壁跨壁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危险性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大,随着心室肌的不断增厚,心功能不断降低,心肌复极离散度逐渐增加,Tp-e间期增大,复极不均匀,这些可能都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原因[8]。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室间隔异常增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严重不足,而引起缺血性心肌坏死,间质细胞增生,使心肌组织的电各向异性增加极不一致,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9]。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室肌3层细胞的离子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心室不同类型细胞间电压差加大,易形成2相折返性早搏和2相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10]。慢性心衰可以引起心肌纤维变性,使心肌电活动出现不均一,导致动作电位时间出现显著异常,使TDR增大,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和室颤(扑)等并引起猝死[11]。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引起一系列的心脏功能和电生理的改变,可能与疾病的应激状态有关,使高龄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时候加重了心脏疾患,后期会随着疾病的稳定和好转,异常心电图也会减轻或正常。低血钾常常发生心律失常,可使Q-T间期延长,U波增加延长而诱发室速、尖端扭转室速。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研究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疾病及低血钾在增大组中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因此,这些可能都是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暂时或长期引起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改变。因此临床遇到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异常应积极寻找原发病,治疗原发病,从而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1] 程志勇,张钰.心电图T波峰-未间期及临床应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207-209.
[2] Guota P,Patel C,Patel H,et al.T(p-e)/QT ratio as an inder of arrhyrh mogenesis[J].J Electroeardiol,2008,41(6):567-57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 张寄南,曹克将.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与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491.
[5] 冯应君,李华义,陈勋,等.Tp-e间期测量导联的选择[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1):20-22.
[6] Watanabe N,Kobayashi Y,Tanno K,et al.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an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J].Electrocardio,2004,37(3):191-200.
[7] Yan GX,Antzelevitch C.Cellular basis for the normal T wava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ph manifestations of the long-QT syndrome[J].Circulation,1998,98(18):1928-1936.
[8] 李岩,赵冬,刘静,等.北京地区25-64岁人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7(36):1037.
[9] Buja G,Miorell M,Turrinj P,et al.Comparison of QT disoersion in without ventric ular anhytymias and sudden death[J].Am J Cardiol,1993,72:973.
[10] Yan GX,Jushi A,Guo D,et al.Phase 2 reentry as a trigger to in itiat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uring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s chemia[J].Circulation,2004,110(9):1036-1041.
[11] Antzlevitch C,Sicouri S,Litovsky SH ,et al.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ventricular.Endocardial and M cells[J].Cric Res,1991,69(6):1427-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