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代谢状况的关系
2014-03-29李焕英
李焕英,张 梅
脑梗死即脑血管的闭塞,通常为颅内外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和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血糖影响血管壁的弹性和硬度,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与微循环功能,最终导致脑梗死。本文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代谢异常状况变化,探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6例脑梗死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诊断标准。男37例,女39例,年龄56岁~7 9岁(70.16岁±10.06岁)。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糖尿病史、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重、身高、吸烟史。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在72 h内就诊,头颅CT无出血,经 MRI证实为新发梗死。排除标准: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冠脉支架置入后正在口服抗凝药物和双抗药物者。
1.3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患者于发病72 h内晨起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 L,EDTA抗凝,双缩腮法测定血浆FIB浓度,>4 g/L为FIB增高,<2 g/L为FIB降低 。
1.4 糖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患者入院时均需测随机血糖,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h后离心分离血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根据随机血糖情况部分患者行标准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水平(2 hPG),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脑梗死组分为 <5分组和(5~19)分组。
1.5 病例分组 正常糖耐量组(NGT)既往无DM病史,FPG<6.1 mmol/L,且2 h PG<7.8 mmo l/L。糖调节受损组(IGR)既往无DM 病史。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 (I-I FG):6.1 mmol/L≤FPG<7.0 mmo l/L,且2 hPG<7.8 mmo l/L。单纯糖耐量减低组 (I-IGT):FPG<6.1 mmol/L且7.8 mmol/L≤2 h PG<11.1 mmo l/L。复合型糖耐量受损(IFG+IGT):6.1 mmol/L≤FPG<7.0 mmol/L,同时满足7.8 mmol/L≤2 h PG<11.1 mmol/L。DM组,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史者和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者。单纯性空腹血糖升高(FH):FPG≥7.0 mmol/L且2 hPG<11.1 mmol/L;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IPH):FPG<7.0 mmol/L且2 hPG≥11.1 mmol/L;复合型高血糖(CH):FPG≥7.0 mmol/L且2 h PG≥11.1 mmol/L。
1.6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表1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 结 果(见表2、表3)
表2 3组FIB和糖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3组FIB和糖代谢指标比较±s)
组别 n FIB(g/L) Hb A1c(%) FPG(mmol/L)2 hPG(mmol/L)NGT组 16 2.11±1.12 5.81±1.32 5.62±1.25 7.22±1.76 IGR组 26 3.25±1.12 6.32±1.21 6.73±2.43 8.12±2.28 DM组 34 5.16±1.12 9.68±2.361) 7.54±2.181) 13.81±3.421)与IGR组比较,1)P<0.05。
表3 3组NHISS评分比较±s) 分
表3 3组NHISS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NIHSS NGT组 4.18±2.16 IGR组 4.92±2.31 DM 组 11.61±3.641)与IGR组比较,1)P<0.01。
3 讨 论
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FIB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FIB主要功能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构象发生改变,聚合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达到止血作用,同时FIB可以增加血液黏度,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2],导致和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血浆FIB水平升高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有研究报道,当FIB>3.03 g/L时,发生卒中的风险可增高近2倍,是目前确定的唯一一种心脑血管病的可干预性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结果证实在脑梗死急性期FIB增高,且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糖代谢正常患者要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者,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就越高,表明高血糖和高糖化血红蛋白可影响FIB水平,增加脑梗死发生几率。糖代谢异常引起脑梗死的机制如下:①纤溶系统异常: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出现紊乱,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减低,使得患者机体对于血栓溶解能力降低,纤溶活性的减低脑梗死发生。②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影响,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促使体内的炎症因子表达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炎症斑块,发生脱落形成血栓;糖尿病还可以引起微小血管循环障碍,使得血管的内皮出现增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导致血液凝固加快形成血栓。综合两方面影响,最终形成血栓造成脑梗死[5]。③高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红蛋白增高,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Hb A1c还可使氧气离曲线左移,引起神经组织缺氧,神经脱鞘,变性坏死;高Hb A1c不断地在血管壁堆积,它能引起胶原纤维间过度的共价交联,这种交联使胶原纤维的机械强度增加,血管硬化,顺应性降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红细胞膜蛋白发生糖基化后可增加红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性,并导致细胞内一系列变化,IL-6分泌明显增加,引起FIB浓度的增加;Hb A1c还可以通过激活体内氧化反应,促进泡沫细胞形成,泡沫细胞的产生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特征[6],最终导致脑梗死形成。即糖耐量正常组、糖量受损组、糖尿病组相比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糖水平依次递增,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明显增多,占总数的45%,糖尿病患者比其他非糖尿病群体发生脑血管病几率明显增大,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在降低脑梗死发生事件中起着不可估量作用。田栓让等[7]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正相关。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增高与3月预后不良相关,除了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外,也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应激性增高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其观点相一致,随着血糖水平递增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NIHSS评分亦在递增,脑梗死亦越严重。本研究未行脑梗死预后观察,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和纤维蛋白原可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1] Xiao Q,Danton MJ,Pwitte D,et al.Fibringen deficiency is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mice[J].Clin Invest,1998,101(5):1184-1194.
[2] Giovanni DM.Measuring plasma fibrinogen to predical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Arterioselerisis,2002,10:1-10.
[3] Chuang SY,Bai CH,Chen WH,et al.Fibrinogen,idependently predicts the deve of ischemis stroke in a Taiwannese population CVDFACTS study[J].Stroke,2009,40:1578-1584.
[4] Spada RS,Toscano G,Chiarenza S,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fibrinogen in the elderly[J].Arch Gerontol Geriatr Suppl,2004,11(9):403-406.
[5] 贾振魁.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27-29.
[6] 李玉林,唐建武.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132.
[7] 田栓让,屈秋民.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预后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5):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