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4-03-28秦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生源贫困生困难

秦艳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巢湖学院为例

秦艳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几年随着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经济压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通过透明税制、严格的收入和资产查证等一系列完善的家庭收入监控体系来监测贫困,我国目前在资助工作的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全国高校来看,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方法还较为单一,技术还不成熟.巢湖学院作为安徽省的省属高校,地处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校贫困生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以确定更科学有效的认定路径.

资助;认证;诚信;感恩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地增加,贫困生数量也随之递增.国家政府以及高校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为了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学费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贫困资助方式主要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励志、国家奖学金、勤工俭学、类临时性补贴.

1 我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1 以生源地认定为依据

目前我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上,主要以生源地认定为依据,这也是我省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所谓生源地认定是指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或乡镇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学生只有拿到生源地政府认定的贫困证明才可以进入学校自主评定的讨论审核范围之中,未经生源地认定的则不能进入评审范围内.

1.2 以学生群体认定为主体

学生群体作为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主体,是指困难学生所在班级的一部分同学组成困难评议小组,对困难学生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和书面申请,进行讨论评定.在这一过程中申请者所在班级的困难评议小组成员就是认定其是否为贫困生的主体,而学生管理者辅导员则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核认定.

1.3 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

我校以合肥市规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320元/月)为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助困生是超过这个标准的.如按照这一标准,多余的助困指标怎么办?另外还具体制定了一些具体条件,包括家庭供养人口较多且缺少经济来源的学生;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学生;孤儿、烈士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父母重病且无经济来源的学生;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祸,造成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学生;城镇双下岗职工子女;持有农村五保证明或城乡特困户证明的学生;学生本人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等.但是困难学生在当地政府所开的困难证明等级,基本都是按照当地的标准,所以这就给学校的评定程序带来困扰,设定的很多条款形同虚设,很难执行.

1.4 以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为保障

各班成立贫困认定小组,各院系部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学生工作部还设有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资助管理中心.从班级、院系、校三级管理部门对困难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公正性,以及资助金额流动合理性.

2 当前我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2.1 困难证明材料真假辨别难

目前我校的贫困认定工作第一步就是通过生源地民政局开据的贫困证明来了解困难学生家庭困难程度.然而这些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作为开据证明的县乡村三级政府中的民政部门,有些主管人员往往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直接由申报人随意填写,并不做深入调查就给予证明;另外还有些管理人员则将开据困难证明当做是一种权利,不找人托关系还开不到,笔者就曾经发现班级里一名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到了三年级一次都没有交过困难申请,一问原因才了解到,说家里没有人认识当地民政部门的人,所以去了几次都没有盖上章.以上两个环节就会导致一些“伪贫困生”有可乘之机,故意隐瞒家庭条件,来获取困难资助,而另一方面则导致一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贫困生却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可见,困难证明作为能否成功申请到助学金的首要评定依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真实、客观.

2.2 贫困生的等级认定难

一方面学生来自各地,不同省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评定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很难说谁比谁更困难.所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大家通常是通过相互比较,再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类排序.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衡量标准,比较起来还是十分困难的.

另一方面从困难评定的主体看,班级困难评定小组成员在评定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很难保证准确性和公正性.客观上表现为大多除了对本宿舍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了解一些外,对其他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知之甚少.主观上表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不愿对他人的经济状况作判断,或是怕说实话得罪人;还有就是“人缘”的因素对认定成功与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 贫困生库的及时更新难

根据笔者10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很多学生一旦进入贫困生库,大学四年就会一直愿意做为贫困生,即使家庭情况好转也没有主动退出的.所以导致各个院系的贫困生库都是从大一到大四贫困生的比例逐渐增大,这样一来贫困生库就很难及时得到更新.

2.4 认定的技术与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差

贫困生认定技术与方法落后主要体现为:认定条款缺乏量化指标体系,过于宏观、抽象、空洞,技术实现难度大、操作性较差,这就导致了条款不利落实,从而降低了资助效率.很多学生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轮流、投票选举等方式,来平衡和缓解各种矛盾.但是这种看似公正、公平的操作方法,实际上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大大降低了资助的信度和效度.

3 优化贫困生评定的对策

3.1 政府建立贫困生生源地认定监管与责任追究机制

客观原因大学生生源地较为分散,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位申请贫困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各高校通常都会以生源地证明为依据,所以必须提高生源地政府、民政部门所出具家庭经济贫困证明的公信度,这样才能保障学校评定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必须对生源地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全监督机制,并要出台明确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罚制度.

3.2 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3.2.1 加强诚信教育.随着社会的改革,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性和模糊性,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上则出现了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钻空位”的学生家长靠某些手段开据了当地政府的贫困证明,使自己的孩子赢得了贫困生的救助资格,同寝室的同学发现也纷纷效仿,导致最近几年高校学生抢着做贫困生的事情频频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一定要加强诚信教育,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2 感恩教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但是当代大学生似乎把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日渐遗忘,贫困生们感恩意识淡薄,只知受恩,不知感恩.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在教育中都对感恩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优化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首先就是要转变家长观念,不能盲目追求高分和好名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同时家长还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其次高校要提倡落实“五育并举、道德为首”的培养目标,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成绩、科研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再次是受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对此我们的媒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感恩不只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么简单,更是一种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3.2.3 励志教育.在资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的实施一系列的励志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开展勤工俭学、表彰典型、以及评选“励志之星”、“自强大学生”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巡讲,通过宣讲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导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一些“伪贫困生”们滋长不劳而获的思想.引导大学生们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而是用自己的拼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此,学校可以尽量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同时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观.

3.3 高校要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在困难学生评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家庭不困的也申请到了助学金,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制度,除了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部、二级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外,学校还应当将全体学生纳入到监督群体之中.在监督机制中除了校方要加强回访以外,还要畅通学生的信息反馈渠道,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设立网上投诉信箱等.对于违规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同考试作弊,不能只停留的口头说教.

4 结语

扶困工作是一项关系国家大计的社会公共事业,高校作为贫困生认定和救助工作的主体,担负着巨大的任务,要尽量做到助学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同时高校要充分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

〔1〕于冲,李立文.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董莹大学生助贷诚信缺失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3〕黄永明.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4〕林炯捷.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9.

〔5〕汪大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

G640

A

1673-260X(2014)07-0182-02

猜你喜欢

生源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困难我不怕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选择困难症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