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式与图绘式
——浅析沃尔夫林对西方艺术风格演变之探究
2014-03-28于洋
于洋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线描式与图绘式
——浅析沃尔夫林对西方艺术风格演变之探究
于洋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20世纪艺术批评与前代明显的不同是关注于视觉符号的意义及相关心理活动的内涵.瑞士美学家沃尔夫林从心理学及纯视觉符号审美角度出发,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分析,构建了一种崭新的认识西方艺术风格发展演变的体系,其中艺术由线描式向图绘式发展的观点最具突破性.这一对观念虽只是沃尔夫林"五类符号"中的一条,却极具代表性,本文试图以此为基准点分析沃氏对西方艺术风格演变的认识探究,及作出相关的评定.
沃尔夫林;线描式;图绘式;审美心理;视觉符号
沃尔夫林(1864—1945)是瑞士美学家、艺术史家,在西方艺术研究史上是形式主义研究方法的创始人,著有《艺术史的法则》一书.沃尔夫林从解读艺术形式的方面进行艺术史研究,他所开创的形式主义分析法对近世艺术理论影响很大.在《艺术史的法则》中,沃尔夫林认为艺术的发展嬗变是在两种风格交替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一基本观念是建立在人类纯视觉的五类符号之上,其中之一就是线描式与图绘式.
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艺理论界的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得到很大的突破.沃尔夫林跟从伯克哈德学习文化史,跟从海尔德布兰学习视觉史.这种知识结构决定了沃尔夫林研究艺术史的特殊性:他不是专门去研究某个艺术家,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放在艺术风格上.沃尔夫林认为,艺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艺术风格的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视觉符号的使用上,因此艺术史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便是分析艺术视觉符号的演变历史.这种研究方式离开了艺术本体论,而是以视觉分析为切入点解读艺术史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艺术史研究方法不算是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方式,而是一部视觉发展史,是一种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联系紧密的研究方法.同时由于沃尔夫林的审美趣味局限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中,并且将文化史与视觉史研究方法生硬的运用到艺术史研究上,这就使得沃氏对一些特定的艺术史不甚了解,并将它们论述成僵硬、凌乱、缺乏统一性等.这是沃尔夫林研究的局限性.但是艺术批评史本身即是偏见史,任何观念立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对某些艺术流派批评否定的基础之上的.
沃尔夫林艺术史研究的特色就在于他对艺术视觉符号的重视.沃氏通过对几对概念的历史变迁的追溯,研究了人类视觉符号和视觉方式的演变.其中第一对概念即是线描与图绘.在沃尔夫林看来,线描和图绘表现了人类两种根本不同的视觉方式,造就了人类两种根本不同的艺术风格.按照沃尔夫林的理解:线描是按线条观察,图绘是按块与面观察;前者重视轮廓,后者重视面积;前者清晰,后者模糊;前者是客观的观察方法,后者是主观的观察方法.正如我们面对一个苹果,从未经过艺术思维训练的孩子将它画成一组线,这个线就是苹果本身的外缘轮廓线;而一个经过艺术思维熟练训练的艺术家,他笔下的苹果可能是色块、可能是明暗对比.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视觉方式造成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在艺术史研究上向来有将人类早期艺术划归到类比人类孩童时期的做法.这就是线描与图绘的表现形式的差别之处.
线描方式大多处于艺术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的视觉停留在封闭的空间内,对客观物象的把握只能从物体的轮廓线入手,然后极尽真实的描绘物体.人类活动早期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岩画以及现代澳洲土著岩画明显保留了这种表现风格.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看者的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由于视觉延伸性的匮乏,也说明了早期岩画家的观察局限性.例如阿尔塔米拉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出现大量的相同样式、相同模式的重复.这种重复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的表达,不过在后世研究者看来的确存在观察局限性.现代澳洲土著人在岩石上不断的重复拓印手掌印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线描式风格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早期,通观中西艺术发展史,线描式创作风格相当普遍.即使进入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时期,线描式风格仍然存在.就画家而言,丢勒是线描风格的代表,伦勃朗是图绘风格的代表.就时代而言,16世纪艺术是线描风格的,17世纪艺术是图绘风格的.线描式和图绘式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它们在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观照方面是不同的,然而各自都能产生关于事物的完美图画.这也就说明了线描式与图绘式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惟一的区别就是人类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视觉习惯不同.
线描式中线条起了重要的视觉支配作用.线条具有引导眼睛的作用,线描式引起的概念是对客观物体表面和轮廓的触觉上的感受,强调的是对对象清晰的界限,需要依据造型和轮廓去观看对象,需要对它们分解,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像事物本身那样去表现它,单独的把握它,并富有确切的造型感,要求它具有可触摸的坚实的价值.这对西方艺术史上一些注重外轮廓线的绘画作品及一系列雕塑、现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冷抽象艺术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方法.16世纪之所以成为线描式的艺术时代,是因为素描一度成为艺术教学与创作的基本要求.线条即然具有了如此长久的历史感,那么艺术家或是欣赏者必然在深层的视觉感知中保存了美的记忆.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以及《摩西》,巨大的体量感带给我们无限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这种视觉冲击力不是来自于图绘所产生的立体感,而是来源于线描所塑造的线的力度.坚硬的石块的外缘线闭合所形成的的视觉享受,而这种视觉美正是源自线的艺术.这种线带给人的视觉审美享受,其实质就是人类早期线描艺术所遗存的感知记忆.中国人对线的审美认知要高于西方人.中国书法与绘画,以线造形已成为真理.中国人从连绵不断的线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审美.而西方人对线的艺术认知却自有其特点.16世纪的欧洲其实已经完成了文艺复兴的既定目标,“文艺复兴三杰”所遗留的创作范式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桎梏,最早的欧洲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将达芬奇的线条、拉斐尔的色彩、米开朗琪罗的人体作为教学规范.巴洛克美学风格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在线的作用下来追求一种美的永恒.之后兴起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及绘画风格更是将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些绘画、建筑带给沃尔夫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其艺术史观念得以有效展开的丰富素材积累.
相比于线描式的视觉延展,图绘式排除了线描可触摸的要求,偏重于对象外貌纯视觉的感受,把握对象含糊和变动着的外观,着眼于整体的视觉效果,捕捉那似乎不太确定的外貌.由于图绘式注重的是块面与结构,所以按照图绘式方法解读现当代艺术,诸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图绘式表现手法强调的是块面,是人类在观察外在事物时的真实心理感受.按照沃尔夫林的年代划分,17世纪的美术是属于图绘式的时代.不论是洛可可主义还是之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绘画作品表面的色彩块面因素已经胜过线条风格.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视觉审美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出现质的跨越;另一方面,油画成为西方美术界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块面是油画的最佳表现形式.所以图绘式取代线描式也是一种历史发展与审美能力发展的必然.不过版画领域依然存在着线条美胜于色彩块面美的倾向,这主要和特定艺术品种的美学要求相关.蒙克是表现主义的一位重要画家,他不仅创作油画作品,而且还涉及版画创作,留名后世的《呐喊》就存在油画和版画两个版本,在油画版《呐喊》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有色彩块面带给我们的精神压力和视觉紧张感;而在版画《呐喊》中,画家通过线条的无序及走势方向带给我们的同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迫.可见,无论是图绘式抑或线描式,在最终的人文感知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已.
由于线描式强调的是表面结构在固定空间分布中的一种基本关系,强调的是结构主义或封闭主义,或说强调局部分割的单独性以及“绝对清楚”.这从另一个体现出线描式具有强烈的表现物体外表形貌的表现力.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立体主义,就是强化了物体的外轮廓线,通过张力明显的线条来塑造一种视觉冲击力.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所呈现出的块面其实也是通过线的分割来完成的.而图绘式除此之外,还擅长表现深度.图绘式风格的原则是要求按照实物看起来的样子去表现他,要求总体的看,强调人的视觉心理作用.在人类艺术史上,视觉方面比触觉方面具有更大作用.莫奈一遍一遍的表现不同时段下的草垛形象,其实就是为了捕捉人类视觉审美下的真实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图绘式表现自然要成为主要考虑方式.模糊的外轮廓线来自于人的真实视觉经验,它带给欣赏者的是一种无限重构的艺术体验,这种开放式的审美体验是线描封闭式审美无法提供的.
远古岩画艺术及雕塑是线描风格,中世纪艺术也是僵硬的线描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大多是图绘风格,这其中的演变必然会有某种因素支配着,沃尔夫林将之归结于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觉因素.通过艺术形式的解读,的确可以得出艺术的发展演变是由于人类观察世界方式的变化而来的结论.但是人的视觉因素和人的心理感受,都是受客观存在的约束.离开了客观存在,只是依据人的主观意识考察艺术的发展演变,总是缺少了实际支撑点.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以线描与图绘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分析法给艺术史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和探索方向.沃尔夫林以视觉符号入手,通过分析艺术形式的变化,将之向心理学引导,并将其作为最终旨归,这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1〕里奥纳多·文杜里,迟轲.西方艺术批评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4〕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J209
A
1673-260X(2014)07-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