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4-03-28钱美琴徐志仓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能力院校

钱美琴 徐志仓

(1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2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一直以来,高校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备受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等文件分别从战略主题、指导意见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其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已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1 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可以看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应兼而有之,也就是实践创新能力。

1.1 创新精神

基于社会学角度,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1.2 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来源。能力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1]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实践问题的行动能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笔者比较推崇杨道宇的观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行动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行动能力,它至少涵盖规范之维、技术之维和意义之维,不同维度的实践能力共同构成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机整体。”[2]

1.3 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创新精神加实践能力,是在强调人的一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内涵,是实践能力由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再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创新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思考,利用积累的知识经验得出创造性的经验和成果,再运用于实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实践观点相一致。

2 应用型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

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行为方向的选择。[4]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下降,应用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学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平安离校就好。忽视了高校培育学生的宗旨,更忽视了社会对创新精神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国家的腾飞,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创新,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等都离不开创新。显然,基本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的。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说:“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应用型院校需要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意识,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的人才。

2.2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缺乏创新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如修改人才培养目标,修改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加大实验室的建设等等。然而,就笔者所见,多数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都是为了应付政策,改革缺乏主动性、科学性。如实践教学课时只是停留在计划表上,并没有安排实践课;安排了实践课的,学生只是做简单的验证练习;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对于会计类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形同虚设。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不足,缺乏创新理念,致使实践教育体系的内容体系不完整,方法体系不系统,管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不有效。

3 应用型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3.1 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之理念

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生源数量在不断减少,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但有一项应是不变的,即应用型高校要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之理念融于教学改革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2 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其中应用型为主导的高职高专院校63%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要求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突出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增强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专业胜任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但多数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执行原有的人才培养过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依次包括:职业岗位分析、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绩效考核与质量评价。[6]职业岗位分析是基于区域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可提供的资源,设置相应的专业,它为后三阶段提供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源素质的变化,职业岗位分析要相应发生变化,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绩效考核与质量评价就需要的动态优化。主要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计交叉学科的课程模块;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培养;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指标,保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理论上学科交叉,实践上产教融合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知识是不够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知识组合+交叉应用”是创新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同时,无数的事实证明多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多数应用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虽然学科体系不是很完整,但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将相关学科知识予以贯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产教一体、校企互动,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职业院校要以区域产业企业为依托,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让企业专业人才走进课堂,把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学生在做中学创新,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人才。

3.4 提高老师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指导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师自身实践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随着高校的扩招,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疲于应付课堂理论教学,无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无法脱身进入企业实践学习,也就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7]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教师、产业企业共同努力。学校需要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各项保障,如转变观念,形成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完善相应的制度与机制,为教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教师,同样需要转变观念,摒弃理论知识至上的思想,在教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到产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生产流程第一线,了解实践,探索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创新;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把高校教师较高的理论素养与企业的高实践操作广泛而深入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大赛,可以激发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动力,锻炼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8]产业企业唯创新可以进步,唯人才可以创新,企业需要为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平台,积极与高校、与教师进行多方位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产教深度融合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将应用型高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3.5 激励机制贯穿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

发展和创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发展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创新是发展的深层动力。[9]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国外往往会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位理想和文化来追求,求新求异意识会得到大力推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高校理应把激励机制贯穿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科学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安排选修课,充分落实实践课授课任务,时时处处都要彰显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对创新的激励,从而引导学生爱学习,爱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在教学方面,学院和系部需要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做出的大胆尝试,奖励卓有成效的创新教学。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创新于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学校层面不要设定太多的框框来限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精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立足生源质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教学手段上,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结合案例教学、到企业实地观摩和岗位实习等,使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内容不够全面,属于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不利于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目标应当科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方式上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创新。

3.6 提升软实力教育,助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高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区域内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专业胜任能力,民营企业更希望毕业生能一专多能,身兼数职。那么毕业生可能不仅要解决专业问题,还需要更好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减压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被称之为“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实践创新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言的,软实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的侧重点。[10]应用型高校学生软实力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院校教育的定位、课程设置、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校企合作融合度、高校管理机制、社团组织建设等。培养学生软实力,就要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提供指引,倡导“素质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要求院校把软实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二是院校要厘清“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软实力”。要积极发挥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的优化、评价模式的转变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主体作用。[11]三是学生作为“软实力”培养的受益者,要有积极的自我培养意识。如重视专业课以外的文化基础课,理解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养,积极参加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

[1]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普及本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杨道宇.学生实践能力的三维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2,(4):6-11.

[3]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90.

[4]傅伟,岳金方,唐菲.高职教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0):90-92.

[5]张文彬.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8):55-57.

[6]李璐.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J].鄂州大学学报,2011,(4):56-58.

[7]卫绍元,佟绍成,吕义等.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20.

[8]王永利,龚方红.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55-57.

[9]董振华.创新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9.

[10]夏雪,曹永建.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软实力提高竞争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9-71.

[11]魏银霞.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4-77.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创新能力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