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认识人的自由的三个维度
——基于人的本质的哲学阐释

2014-03-28段思聪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本性支配恩格斯

段思聪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马克思认识人的自由的三个维度
——基于人的本质的哲学阐释

段思聪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自由是人的最高追求,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归宿和落脚点。从人的本质出发认识人的自由,使人的自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人的自由的一般内涵,认为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和追求,是人支配外部客观必然性的能力以及人支配自身并利用外部必然性服务于自身的能力。自由对人尤其是个人来说具有根本意义。

自由的内涵;人的本质;自由的实现

“人的自由”是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的归宿和落脚点,而要对人的自由有一个全面而合理的理解,关键在于有一个方法论或认识问题的角度,这就是如何理解“人”这一概念。因此,从人的本质出发考察人的自由,是我们认识人的自由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 人的自由的基础

人的自由的基础实质上是人追求自由的内在根据问题。马克思之前的一些思想家仅从人性出发考察人的自由,把自由看作神秘无根的东西。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把人的自由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自由成为可把握的东西。

“人”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个完整结构,由三个因素构成。一是人的类特性,这是从人和动物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在旧哲学家看来,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意识、理性和思想。意识、理性和思想一定程度上也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但它们不能产生出人的各种属性并使之得到进步发展,并且其本身也是被产生出来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则另辟蹊径,从人的生产劳动中探寻人的本质,认为人和动物得以区别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的生产劳动。他曾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生产劳动使人产生了意识、语言、社会性和对自由的追求,并使人及其属性得以发展,思想和意识则不能。这明确揭示了人的生产劳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据,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改变了强调思想是人的本质的旧哲学传统,把人的本质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之上,它也自然成为人获得自由的坚实基础。然而马克思的思路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物质生产劳动只能把人和动物从类上区别开来,只是人成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类本质。但人最重要的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有社会差别,只用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并不能把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人区别开来,不能作为人成为社会人的根据。这就需要对人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探寻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也就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马克思观察到,人的生产劳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的生产劳动。并且在不同社会关系条件下具有不同性质的物质劳动中,人才同其他群体中的人区别开来,才成其为社会的人。因此,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社会特性或社会本质就是人的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言之,人的类存在以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为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为对象。人的社会存在表明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个人存在,表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也意味着人不再是一个抽象形式上的类存在,而是一个具有具体差异的现实的人。因此,对人的自由的考察,也应从人的生产领域转移到人的社会关系领域。再者,个人还是有个性的存在,这是从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个人之间以及他们的商品之间的这种自然差别,是使他们作为交换者发生……社会关系的动因。[2]”这表明,社会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个人间的差异存在,便也意味着个人的个性存在。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个性存在的现实基础和根据,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就会有不同个人的个性存在。概言之,人是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的统一体。由于个人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客观必然的,那么,他们必然是社会存在物。但由于个人又是一个“自我”,具有自我意识和一定的自然特质,所以他们又是有个性的存在。因而自由的实现还应是人的独创个性的充分发挥。

2 人的自由的一般内涵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自由”,认为它首先表现为人的类本性,即“人在本性上应是自由的,应追求自由”,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和追求。自由又表现为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即“从……中获得自由”,是人支配外部必然性的能力。自由还表现为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即“自由地做……”,是人支配自身并使外部必然性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只有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将这三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的自由的一般内涵。

首先,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和追求。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人也是动物并且具有动物本能的一面。这种动物本能使人具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不自由。大自然所提供的原生资源总是难以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人仅靠本能是不能自由地生活在自然中的,并且最终将失去自由。然而,人不像其他动物一样,一味顺从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理性,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自由性。这促使人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能动创造性,以克服自身本能的弱点,去建立一个属人的自由世界。显然,这种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的内在本性,是人独有的理性赋予自身的一种权利,它要求人们去追求和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只是抽象的、缺乏具体实现能力的自由,因为没有行使这种权利的能力,同样不能获得自由。

其次,自由是支配外部客观必然性的能力。根据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人首先是类存在物,具有追求和实现自由的权利,但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他追求自由的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因此,要获得自由就不能逃避社会,而是要积极面对社会,使自身具有支配社会必然性的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一是认识社会必然性的规律,并使自己的活动遵循这一规律;二是要掌握社会文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三是要占有和掌握社会关系,做社会关系的主人。当然,做社会关系的主人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封建社会关系下,人们的自由表现为从奴隶制的社会关系下解放出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封建的社会关系变的过时了,人们争取自由就表现为冲破封建束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社会不断发展,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又成为人们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同一社会关系条件下,自由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资产阶级感到自己是满足的和稳固的,而无产阶级“则感到自己是被消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3]。因此,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将始终是保守的、僵化的,而无产阶级则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要主动地、积极地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做社会关系的主人,掌握和支配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再次,自由是人支配自身并利用外部必然性服务于自身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主要是从支配外部必然性方面展开的,而没有关注到人自身层面的自由。然而正是这种自由,才是人的自由的真正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在一定的外部现实中是受限制的,这就促使他去改造客体,逐步认识外部必然性并形成自己的目的,然后支配客体,使客体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客体被改造了,人的目的实现了,人的个性得到了发挥。人正是在改造客体、实现目的和发挥个性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由。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么生活”[4]。“人不是由于具有避免某种事物发生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具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是自由的”[3]。其中“我靠什么生活”指人靠认识和利用外部世界而生活,即“从……中而自由”。“我怎么生活”指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而生活,即“我自由地做……”。人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图,自由地行事,自己支配自己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自由。

3 人的自由的意义

马克思十分注重人的自由问题,并且从人的本质的高度来理解人的自由。其原因在于他看到了自由对人尤其是个人来说的根本意义。

第一,自由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而自由的丧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这一本质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这一过程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会丧失自由,这也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例如异化劳动,它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也表明人在这种劳动中失去了自由。

第二,自由的实现是人的类本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相一致,它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类本性总有不一致的时候,这样人就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想按自己的意图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到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这时,人很难真正实现自己。只有当人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而这一本性又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相一致时,人才能过上真正为人的生活。

第三,自由的实现是人的独创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自由的实现虽与人类群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个人的个性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讲,“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5]。也就是说,个人在自由劳动中表现、实现和确证了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表现、完善和实现自己,而这正是每个人所真正向往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3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责任编辑:陈澍斌

A11

A

1672-2868(2014)05-0029-03

2014-07-31

段思聪(1989-),女,山西晋城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本性支配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