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与教育策略

2014-03-28秦荣廷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教育

秦荣廷

(重庆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大学生受到安全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这对高校安全稳定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1]。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功能[2]。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保护能力及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不法侵害,减少大学生财产损失,避免人身伤害,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和氛围,确保高校稳定和谐,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防范意识较弱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地球村”意识形成,世界情感交流有所加强,但同时弱化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淡薄,自身安全意识削弱。主要表现在有六成以上的同学政治敏锐度不高,关注国计民生不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强;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和应该具备的良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麻痹冷漠思想总是伴随着一些大学生思维,造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当遇到违纪违法事件时,只要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总是装作视而不见[3]。据《当代教育论坛》刘芳丽的调查,53.2%的大学生在财物管理方面,警惕意识不高,电脑、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随意乱放,离开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不能将贵重物品随身携带,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39.7%的大学生在用火、用水、用电等日常生活中不太在意安全隐患,存侥幸心理,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二)自我管理能力欠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一般还是有自我管理能力,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保护环境下成长,依赖性突出。且长期生活在学校,往往思想单纯、涉世不深、考虑问题欠全面、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知之甚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容易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特别是在不良的环境中或在坏人的诱惑、教唆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查,全国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97.1%。2000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年均增加33%[4]。这是值得警惕的。

(三)校园人员构成复杂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校园已不再是一个书声琅琅的“世外桃源”,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开放式的“小社会”。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来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不同层次和年龄的在校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无业青年等鱼龙混杂,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抢劫、盗窃、诱骗、奸污学生等案件时有发生。以上海高校为例,2007年大学校园内的刑事案件800多起。如受就业条件限制产生心理失衡,出现一部分既不想继续读书学习,又不想就业的社会青年,终日无所事事,在社会上闲荡。这部分人无所用心,缺少约束,只追求玩乐和刺激,“手头”不宽裕时,就以“找同学玩”等名义闯入学校校园,向在校生诈取钱财,有些甚至学着影视剧中黑社会“老大”的样子,在校内向在校生收“保护费”,供自己生活消费,严重地干扰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秩序。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学校安全教育从整体上讲,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单调。“功利性”教育倾向严重,往往“重规划轻执行,重管理轻监督,重处理轻预防”,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平时较多强调校园外在的安全防范管理举措,对内在的提高学生安全教育效果方面还是一项空白,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教学大纲,更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课程体系[5]。有数据显示,还有28.6%的高校就国家政治、经济、校内外安全等较重要的安全教育至今仍未纳入教学计划。一些师生员工常以为安全教育只是学校保卫部门的工作内容,应该由保卫部门承担或监管,其它的职能部门参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少。有些高校仍然只在学生入学时发一两本有关安全常识的小册子,由学校有关领导或院(系)、处领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安全教育,组织其学习校规校纪。安全保卫部门也仅是单一的宣传,如校园广播或板报宣传方式,安全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更没有深入。

(五)不健康文化的侵蚀

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日益增多。国外大量的文化产品输入也在对我国进行不断渗透和扩张,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受到污染。据新华网报道,来自河南省关工委、教育厅关工委和10多所高校关工委的人员都对不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表示了严重担忧。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离不开健康文化的滋养,不健康文化是毒害大学生思想、摧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杀手,是大学生成长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理和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因而思想和行为方面容易出现盲目性和冲动性,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不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不理性的行为选择。如国内很多文化市场,许多低级、淫秽的书籍报刊、影像制品、不良邪教组织、西化思潮、游戏等充斥在地下文化市场,大学生观看或参与后容易厌恶学习、精神不振、神情麻木、不求上进、意志不坚,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另外,校园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如校门外的酒吧、茶楼、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社会上不良风气进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安全环境受到一定的侵染。

二、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意义

在人的权利当中,毋庸置疑“生存”权是第一位的。安全是生存的根本,没有安全,一切将无法谈起。一直以来,由于我国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安全教育长时间处于缺位状态,导致安全教育的“先天不足”,待大学生入学后又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素养,加之针对大学生的高校安全教育跟不上,安全教育就出现了“后天失调”的现象。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渗透破坏活动更加猖獗,手段更加狡猾隐蔽,安全领域内一些原本非传统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在敏感时期对高校搞煽动破坏的活动,东突、藏独、领土争端等这一系列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极易引起高校的波动,不明事理的大学生很容易卷入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与行为。严峻的安全形势把安全问题推到了非下大决心解决不可的位置,把高校安全教育推到了更为紧迫的时刻。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作为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智力和人才支持,并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高校这一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开展好安全教育,切实做到高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平安校园氛围,保障师生员工在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意义积极深远。

三、当前有效改进高校安全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安全心系于民,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学校党政一把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具备“全球”视野,时刻绷紧“安全弦”,居安思危,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科教兴国的高度,把安全教育工作方针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做到预防为主,警钟长鸣,确保师生万无一失。学校各级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转机制,各项工作由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教师等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形成学校各部门全方位覆盖安全管理的合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活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日益向团伙化、智能化和多样化趋势发展,原有的人防、物防措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安全防范的要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努力构筑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稳定防控体系的基础设施。如添置和加强校园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消防烟感自动报警系统、红外探测等技术防范系统监视设备,把学校教学实验楼、计算机机房、学生公寓、财务室、危险化学药品库房等重点部位和易发案部位,作为防控重点,有效地延伸人的听力和视力,弥补原有的人防、物防的不足,以此全面提高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这将对预防、打击犯罪及有效避免灾害事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服务

安全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保障的基础和根本教育,对于维护学生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安全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高校应建立课程体系,即课程设置结构及其内容体系,来开展安全教育教学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各年龄、各学习阶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全面系统整体规划教育的内容序列,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如结合学校的特点,根据在校生的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国防、爱国、纪律等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一进入校门就确立安全意识;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或实际演练,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技能;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各种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开展春秋季郊游、防火防盗、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前、重大事件后等的安全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四)合理配置师资,提高教育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关键所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应成立一定数量的安全教育教研团队[6],改变目前学生只听 “专家搞一回讲座”“保卫干部说一次案例”“辅导员提一下安全”的被动单一局面,要建立一支合理配置的教育与管理、专职兼职、外聘公安与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人参与安全教学或管理,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潮流的变化,以此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法制观念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确保当代大学生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五)强化情报搜集,主导警务战略

在高校安全管理中,要教育学生懂得情报资源的搜集,注重分析和处理情报信息的来源和目的,协助将情报信息转换为国家安全部门或公安机关摸得着、看得见的物理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能够确保信息互联互通互操作、无缝连接、高度共享,集采集录入、分析研判、预警预测、精确制导、通信联络、指挥控制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从而为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以实现从传统型静态防控向静态和动态防控相结合并以动态防控为重点的积极防控模式转变,有效掌握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带有倾向性、深层次的预警信息,做到事情早了解、早掌握、早介入,将某些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争取获得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动权,随时掌控校园的安全稳定动态,做到“敌动我知”,应对自如。

(六)规范管理机制,创造安全环境

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出效率,同样运用在高校安全的管理中,也会得到效率,即平安。高校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院系、部门、教师的责任,完善高校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落实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让大学生安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7]。当然,不管什么样的有效机制,都要与时跟进,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健全,使之具有合法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追求安全教育管理功能的最优化,使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另外,高校应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公安机关、文化局的支持,切实抓好与地方共建的工作,呈“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害和影响高校及大学生安全的不良违法行为,改善校园内外的治安状况,营造一个祥和舒适的安全文明校园环境,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总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只有提高认识,理清影响大学生安全的深层次原因,与时俱进,创新措施并予以执行改进,才能确保高校安全教育取得成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我国创建平安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 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170-172.

[2] 李志如.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5):96.

[3] 余芳,杨增杰.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及策略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157-158.

[4] 李汉军,刘俊生.学校安全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193.

[5] 陈代芬.浅谈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56-58.

[6] 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119-121.

[7] 刘兴德,贾水库,王叶波,等.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求实,2004(11):260-261.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