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抗战歌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现状

2014-03-28李文富

关键词:歌谣抗日抗战

李文富

(重庆市委宣传部 舆情信息处,重庆 渝中 40001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毛泽东说,抗日战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武装战线,一条是文化战线。为鼓舞士气、启蒙百姓、教育大众、团结军民、歌颂党和抗日英雄、揭露打击敌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军民的自觉参与下,在解放区、沦陷区、大后方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抗日民歌民谣。这些歌谣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品种繁多、体式不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中华民族赢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资源。需说明的是,本文所提“抗战歌谣”,特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抗战结束这一时段所产生的抗日民歌民谣。

一、抗战歌谣的收集整理现状

近两年来,笔者借助重庆大学图书馆以及抗战资料相对较为齐全的重庆图书馆以及超星、书生等网络数据库等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收集抗战歌谣集等资料,但所获寥寥,截至2012年底,共找到歌谣集10本。从地域上划分,抗战歌谣主要分布在“大后方”“沦陷区”和“解放区”。这三个地区的抗战歌谣内容各有侧重,总体而言,大后方反映支持前线的抗战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沦陷区反映军民奋起抗战、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叙事性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解放区歌颂我军我党奋起抗日及其相关政策的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从时间段上看,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第二年开始,即有抗战歌谣的整理收集。1946年学界对抗战歌谣的整理是无意识的整理,仅把它作为民间歌谣收集整理的一部分。真正对抗战歌谣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整理开始于1960年前后,直至今日,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一)“大后方”抗战歌谣收集整理现状

从史料的收集整理情况看,“大后方”抗战歌谣史料主要有周勇、任竞主编的《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1](以下简称 《汇编》), 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汇编》共收集有歌谣560余首。时间段主要集中于1937年至1945年间,即“七七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内容主要包括抗战大后方广泛流传的童谣、民谣和山歌等歌谣。其中既有知识分子的仿写和改造,也有包括小学生等在内的普通大众所作。靳明全教授在《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序》中指出,“(这)为抗战歌谣研究,奠定了资料始基,开辟了学术起点”。尽管如此,《汇编》并未对抗战诗歌及抗战歌谣、歌谣与民间说唱艺术的唱词作严格区分。在《汇编·后记》中,编者有明确指出:“大量作品已经不完全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形式,而更多地经过文人的加工改造,不能说是完全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民众的呼声。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民歌民谣基本反映了一般民众的声音,代表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主流。”同时,《汇编》也在《编辑说明》中明确指出:“本书部分内容实为新诗或旧体诗词,为了便于演唱、传播、当时多以‘歌’‘谣’命名。 ”

此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12月出版,刘兆吉编的30年代末西南地区歌谣选集《西南采风录》[2],是另一本“大后方”抗战歌谣集,涉及抗战歌谣约20首。该书中所收歌谣是京、津大学在南迁昆明的旅程中由学生们采集的。1938年1月西南联大300多名有志于社会文化考察的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民间歌谣组即其中一个考察组。南开大学学生刘兆吉等参加,并由闻一多担任该组工作指导人。步行团自长沙至昆明,共行3 000多里,经过三个省会,27个县城,大小村落1 000多个。刘兆吉在沿途利用各种机会采集流行在民间的歌谣,68天中共记录各类歌谣2 000多首,经过分辨、整理,选择出771首歌谣,编成此书。700多首歌谣按类排列,共分六类,即情歌、儿童歌谣、抗日歌谣、采茶歌、民怨、杂类。其中情歌有640首,占总数的90%以上。所选的歌谣,含有比较丰富的内容,艺术上也较有特色,其中不乏诗篇和新鲜活泼的语句,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不但在民间文学上有欣赏和研究价值,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探讨和参考价值。但是抗战歌谣数量十分有限,仅约20首。

(二)“沦陷区”抗战歌谣收集整理现状

“沦陷区”抗战歌谣史料主要有《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3],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人民出版社1959年编辑出版。选集共收入歌谣155首,地域涉及东北扰日联军经常活动的13个县。选集中,有的是抗联战士所作,有的是人民群众所作。在书中,《序言》多次以“诗”代指“歌谣”。例如,从歌谣的形式上来看,基本是民歌体。大部分是短诗,少数是叙事诗和抒情诗。显然,编者并没有严格区分抗战歌谣与抗战诗歌。《选集》富有强烈的东北地方色彩,有些歌谣是利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形式写的,如“十二月小唱”“五更小唱”等。在歌谣的语言方面,因当时的印刷条件有限,为了便利口头流传,大部分是口语化的。语言通俗,简练有力,读起来亲切,富有感染力。

此外,还有出版于1958年的 《长白山抗战歌谣》[4],齐兆麟辑。这本选集可以看成是《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的重要补充。齐兆麟从1949~1956年,因为工作关系,一直生活在长白山地区。他经常请当地百姓给他讲故事、唱歌,出于个人爱好,记录下来。这些歌谣的主要特点是,反映平凡小伙子、大姑娘、老爷子、老大娘和刚懂事的孩子们的故事,基本没有大人物。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保持了原生态,但有些歌谣在收集整理中漏掉了不少注释,由于力量不足,又导致了收集不够全面等问题。

(三)“解放区”抗战歌谣收集整理现状

“解放区抗战歌谣”史料主要有中共衡水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7年编印的《衡水地区抗日歌谣选》[5],是衡水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动员当地市、县党史部门收集整理的。全书共载入衡水地区抗日歌曲、民歌、民谣和小调等150首,内容有颂党盼党的,有奋勇杀敌的,有支前拥军的,还有描绘军民鱼水情深的……歌谣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当时衡水地区广大军民共同抗日的情景与心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方特色。但这本歌谣集编辑校对存在明显疏漏,比如在第一页的《说明》中,将“抗日”印成了“抗月”,将“当时”印成“当对”。

《宝应文史资料(第五辑)·抗日解放时期革命歌谣选》[6]是另一本较为详实的抗战歌谣史料,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宝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于1987年。这本抗战歌谣集不仅收录了抗战歌谣,还收录了其他红色歌谣,而且选登了回忆录等史料,对研究非常有价值。比如,这些歌谣是怎么产生的,起到了什么作用,皆有相关材料佐证,但明显不足的是,1937~1943年存在空档。从时间上而言,涉及抗战时期的仅1944年和1945年共两年41首。即1944年30首;1945年 11首;1946年 4首;1947年 12首;1948年 25首;附录18首。

《晋中抗日歌谣选》[7]由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编于2005年,共收集了8年抗战期间在晋中广泛传诵的歌谣218首和民歌小调69首。全书由“抗日烽火”“苦难岁月”“军民团结”“欢庆胜利”等10部分内容组成,集左权民歌小调、祁太秧歌和晋中莲花落、和顺顺口溜、和顺串串话、昔阳评说等民间歌谣形式于一体。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民间艺术形式特色鲜明。

此外,还有《延边抗日歌谣》[8],由郝墨然整理,1962年出版。1957年,郝墨然高中毕业后,趁生病休养机会,以当年抗联活动较多的和龙、延吉两县为重点进行抗战歌谣调查采集,前后断断续续共7至8年时间,收集到民歌童谣400余首。笔者认为,这远非全部,但对于延边人民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情形,也能看出一个概貌。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民族融合性。编者说,延边是汉、鲜、满各族杂居的地区,在风俗习惯上,不能不互相影响。单以当地汉民族来说,又大部分是近十年由外地迁来的移民:远自冀、鲁、豫,近自辽原锦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就自然地留有外省的风俗习惯的痕迹。这些情况自然也要反映在民歌民谣里。因此,郝墨然在整理过程中,对于这种情形都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尽量保存了原歌谣的风格。但遗憾的是,郝墨然对于那些鲜族歌谣,因翻译能力所限,有些未能照原句翻译,只好意译或曲译。

《硝烟里的大众歌谣》[9],由中共临沂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印于1993年,被认为:“既是一本革命战争文艺集,同时又是一本中共地方党史资料集。”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是歌颂党和领袖;二是支援战争;三是生产运动;四是军民关系;五是英模人物;六是反霸反特;七是群众生活。此外,还有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揭露和针砭等作品。集子分三编:第一编除精选著名抗日歌曲(24首)外,收录了儿童抗日歌(33首),以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解放区流行歌曲(117首)为主体。这些歌曲中,以民族形式的抒情歌曲为最多。第一编的174首歌曲是从1 000余首歌曲中选辑而成的。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为抗战时期山东省文协、戏剧音乐委员会编辑的《大众歌选》;大众日报社出版的《小学歌曲》《戏剧杂耍集》;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区支前政治部编辑的《民伕文娱手册》(增订本);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等。基本上反映出这一时段内的各个重要事件、重大政策以及各项工作的概貌。第二编为各地民谣精粹。编者既注意突出歌颂人民领袖、子弟兵的歌谣,同时还注意收录了“国民党兵谣”。这部分运用的资料主要有《大众日报》《滨海农村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反蒋民谣集》(油印件)等,其中不少系“孤本”珍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三编主要内容由歌词、诗歌和曲艺等组成。从诗与歌同源的意义上讲,其中的歌词、墙头诗和前两编比较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戏曲、鼓词、快板、武老二(山东快书)等则同歌谣仿佛有离谱之感。

此外,还有《抗日歌谣》[10],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编辑整理完成。集子共收集抗战歌谣300多首。特点是原生态性较强,涉及的地域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东北抗日歌谣”,含“毛主席的号召咱响应”“抗联、百姓亲弟兄”“活活困死小东洋”等3个小专题;又包括“晋冀鲁豫抗日歌谣”,含“太阳不落照太行”“参军支前打胜仗”“血债要用血来偿”等3个小专题;还包括“苏北抗日歌谣”,含“百姓难离共产党”“军民一家亲又亲”“齐心合力反扫荡”“打烂法西斯臭狗头”等4个小专题;以及“皖南抗日歌谣”,含“新四军处处打胜仗”“赶不走鬼子心不甘”等两个小专题;“鄂南抗日歌谣”,含“抗战要靠毛泽东”“可恨蒋家‘中央军’”“誓灭鬼子保家乡”等几个小专题。但在内容上,其不仅收集了以抗战为题材的歌谣,还收集了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等为题材的歌谣,因此这本抗战歌谣集更像是一本“红色歌谣集”。笔者认为,抗战歌谣与红色歌谣在题材上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二者在写法、体式等方面大同小异,但“小异”不能忽略。此外,抗战歌谣应是红色歌谣的一部分,限于本文内容,另当别论。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笔者的能力及视野所限,以上资料收集肯定不全面、不完整,还需学界不断补充完善。

二、抗战歌谣研究现状

截至2012年底,笔者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通过设置不同关键词、不同的搜索方式,共搜到相关论文仅18篇。通过在重庆图书馆(抗战资料相对最齐全的图书馆)、部分高校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搜索抗战歌谣研究专著,未见1部。

与此相关的“红色歌谣研究”“抗战诗歌研究”等相比之下更为丰富。对于红色歌谣研究,有1篇博士论文,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桑俊的《红安革命歌谣研究》及部分论文;对抗战诗歌研究,有西南大学吕进教授、熊辉教授的《重庆抗战诗歌研究》及部分论文。

目前,学界对抗战歌谣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本世纪初期,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又尤其是近一两年在重庆更受重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

一是研究抗战歌谣主题意蕴。这方面的研究最多,主要有赵亚宏的《试析长白山抗战歌谣主题意蕴的丰富性》[11],王兆辉、王祝康的《解放区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重庆图书馆抗战民歌民谣专题文献研究》[12],孙世军、薛忠良的《“华东延安”的时代号角——沂蒙抗战歌谣论析》[13],王宁远、王祝康的 《抗战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民歌民谣的主题意蕴》[14]。这类研究主要分析了抗战歌谣歌颂党的领导、歌颂抗战英雄、歌颂军民团结、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等主题。尽管专门对主题意蕴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多,但是其他类别的研究也或多或少涉及主题意蕴的分析。

二是研究抗战歌谣艺术特色。主要有王兆辉、张冰梅的《解放区抗战歌谣的艺术特点》[15],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的历史价值研究”(项目号:2010YBRW87)的阶段性成果。文章对解放区抗战歌谣的创作方式、创作思想、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等艺术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凸显出解放区抗战歌谣的艺术创造力与感染力。目前,这方面研究还存在不够深入,切入过于宏观等问题。

三是研究抗战歌谣资料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是王宁远、王祝康的 《抗战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民歌民谣的主题意蕴》[14]。这篇文章前文已经提到,它虽然提出了抗战文学的保护与利用,但是仍然没有离开主题意蕴的研究。这篇论文的最大价值在 “保护与利用”这个视角上,然而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更没系统深入地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措施。

四是对抗战歌谣进行文化阐释。主要有孙世军、薛忠良的《“华东延安”的时代号角——沂蒙抗战歌谣论析》[13],潮汐的《东北抗战歌谣的文化阐释》[16]。这类研究主要对抗战文化、地方特色、抗战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发掘,但研究不够深入。比如潮汐的论文,虽然标题是“文化阐释”,但内容仍然主要停留在主题和分类上,对抗战文化阐释不够。这类研究以歌谣与史料相印证,是最大特点,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野蛮罪行。

五是对抗战歌谣的作用进行研究。这类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有范登生的《北平地区抗战歌谣的传唱及作用》[17],潮汐的《东北抗战歌谣的时代作用》[18],苗向阳的《抗战歌曲及其对八年抗战之影响》[19]。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抗战歌谣、抗战歌曲进行分类、内容分析,探索了其瓦解敌人军心、唤起民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方面的影响力。

六是报刊类资料对抗战歌谣作地区性介绍。向延生的《中国早期抗战歌曲》[20]对中国早期抗战歌曲的创作情况和作者代表作了简单的介绍。胡启涌的《捍卫尊严的抗日歌谣》[21]最大价值在于,指出了当时许多学者、文人也加入到抗战歌谣的创作之列。作者说,因为时势不允许他们静心构思鸿篇巨制,他们不但创作歌谣,还收集了不少民谣作品进行整理。叶大兵、王爱民的《号角嘹亮,战歌激昂——温州抗战时期流传的歌谣》[22],刘晓晖、孟凌云的《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23],陈婉宁的《吹响抗战的号角——浅析黄自的抗日歌曲〈抗敌歌〉》[24],张元锦的《歌谣,打击鬼子的有力武器——略谈漳州地区的抗战歌谣》[25]等几篇文章对漳州、温州等地的抗战歌谣作了新闻性介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七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的抗战歌谣。主要研究抗战歌谣描述的某一特定人群在日本侵略者残酷践踏之下的悲惨生活和坚决斗争。主要有薛毅的《试论抗战时期的煤矿歌谣》[26]。文章介绍了中国煤矿工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指出,这一时期流传的煤矿歌谣是抗战时期中国煤矿工人劳动苦况、悲惨生活、非人待遇、思想情感、斗争精神等的真实写照。高仁淑、薛巧巧的《获取最新中国朝鲜人集中居住地区的抗日歌谣——以监狱歌为中心》[27]。文章主要揭示了中国朝鲜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及海外被监禁和屠杀的情况。此外,还有张志强的《1907至1949年的现代军旅诗》[28]。

三、抗战歌谣的收集整理及研究还需不断深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抗战歌谣的收集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抗战歌谣的繁荣相比,还远远不够,主要是搜集整理和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规范。比如对抗战精神的挖掘。对抗战歌谣内容的收集。对抗战歌谣的本质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等研究还不够;对抗战歌谣与抗战诗歌的比较研究、抗战歌谣对歌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抗战歌谣的体式研究等几乎没有展开,甚至连抗战歌谣的时间和区间也没有科学的界定——比如1931~1937年间的抗战歌谣的收集及研究在笔者的视野范围内几乎还没有看到,令人遗憾。

然而对抗战歌谣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由于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其开拓意义自不必言。二是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抗战歌谣承载的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抗战歌谣研究,具有弘扬抗战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重要意义。三是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抗战歌谣从民间的视角真实地、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军民携手、共同抗日的民族解放斗争图景。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民众的时代心声,对它的研究具有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深化对民间文学的认识。抗战歌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形态,受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巨大外力的冲击,出现了新的特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民间文学特别是歌谣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还需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1] 周勇,任竞.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

[2] 刘兆吉.西南采风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12.

[3] 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第1版[M].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人民出版社,1959.

[4] 齐兆麟.长白山抗战歌谣[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8.

[5] 中共衡水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衡水地区抗日歌谣选[G].中共衡水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内部编印资料,1988(9).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宝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宝应文史资料(第五辑)抗日解放时期革命歌谣选[G].内部发行资料,1987.

[7] 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晋中抗日歌谣选[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8] 郝墨然.延边抗日歌谣[M].上海: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62.

[9] 中共临沂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硝烟里的大众歌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10] 上海文艺出版社.抗日歌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3.

[11] 赵亚宏.试析长白山抗战歌谣主题意蕴的丰富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3):98-100.

[12]王兆辉,王祝康.解放区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重庆图书馆抗战民歌民谣专题文献研究[J].公共图书馆,2011(3):60-63.

[13]孙世军,薛忠良.“华东延安”的时代号角——沂蒙抗战歌谣论析[J].唐都学刊,2003(3):59-62.

[14]王宁远,王祝康.抗战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民歌民谣的主题意蕴[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4):97-99.

[15] 王兆辉,张冰梅.解放区抗战歌谣的艺术特点[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1):35-37.

[16] 潮汐.东北抗战歌谣的文化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70-271.

[17]范登生.北平地区抗战歌谣的传唱及作用[J].北京党史,2008(2):57-59.

[18] 潮汐.东北抗战歌谣的时代作用[N].吉林日报,2009-?12-17(第 13 版).

[19] 苗向阳.抗战歌曲及其对八年抗战之影响[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63-65.

[20] 向延生.中国早期抗战歌曲[N].中国艺术报,2005-7-22(第 3 版).

[21] 胡启涌.捍卫尊严的抗日歌谣[N].贵州民族报,2005-8-15(第 4 版).

[22]叶大兵,王爱民.号角嘹亮,战歌激昂——温州抗战时期流传的歌谣[N].温州日报,2005-8-20(第5版).

[23] 刘晓晖,孟凌云.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N].吉林日报,2005-7-5(第 6 版).

[24]陈婉宁.吹响抗战的号角——浅析黄自的抗日歌曲《抗敌歌》[N].音乐周报,2003-3-14(第 7 版).

[25]张元锦.歌谣,打击鬼子的有力武器——略谈漳州地区的抗战歌谣[N].闽南日报,2005-8-15(第 03版).

[26] 薛毅.试论抗战时期的煤矿歌谣 [C].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1995.

[27] 高仁淑,薛巧巧.获取最新中国朝鲜人集中居住地区的抗日歌谣——以监狱歌为中心[C].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2003.

[28] 张志强.1907至1949年的现代军旅诗[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2):87-88.

猜你喜欢

歌谣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