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叙事艺术

2014-03-28谭文鑫

关键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谭文鑫

(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22)

论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叙事艺术

谭文鑫

(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22)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叙事艺术

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自开播以来,颇受各界好评,并荣获第二十二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其实,拍摄名人的纪录片已不乏少数,但能达到该片水准的却不多见。究其原因,除拍摄对象为现代中国一对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伉俪之外,主要在于片中巧妙的叙事艺术。

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

作为一部人物纪录片,“拍什么”已被范定,但“如何拍”,则需匠心独运。该片的叙事艺术首先体现为从情感与事业两个维度,共同奏响梁思成、林徽因用一生坎坷谱写的生命乐章。

情感无疑为此片花费篇幅较多之处,并得到了多维展示。首先,该片着重表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缠绵爱情。1921年,17岁的林徽因与父亲结束欧游回到北平后,梁思成便时常光顾林家。三年后,两人在父辈建议下赴美留学,共同进入宾大学习。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专业,还是受了林徽因的影响。在美学习期间,林父因卷入军阀战争,不幸身亡。梁思成如亲人般悉心照顾恋人。1928年初,他们在美结婚,并以旅行方式度过蜜月。同年秋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共同开创建筑系。之后,便是生儿育女、研究学术、逃避战乱,在时代洪流中相濡以沫、历经磨难。在旁人看来,他们是很好的一对,几乎就是一个整体。

其次,片中还展示了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人的深厚友情。梁林家中客厅常是高朋满座,聚集众多文化名人,如金岳霖、沈从文等。他们关系很好,彼此信任。金岳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与梁家比邻而居;而沈从文出现情感问题,也是找林徽因倾诉。不过,片中着重表现的还是他们与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夫妇数十年的友谊。1932年初,美国青年学者费正清和未婚妻来到中国,偶遇梁林夫妇,可谓一见如故。他们经常来往,还曾一同去山西考古。北平发生“一二·九”学生运动后,战争乌云顿时笼罩中国大地。费氏夫妇依依不舍启程回国。此后,他们一直保持密切通信。抗战期间,梁家生活尤为困顿,数次得到费的资助。北平解放前夕,他们通信中断。但费氏夫妇一直精心保存着梁、林的信件和礼物,他们的异国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梁林二人并非是一对仅重情感的伉俪。他们还共同拥有另一重身份——著名建筑学家,共同拥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于此,该片予以了细致呈现:早在美国留学期间,梁思成便对中国建筑史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加入营造学社后,他担任法式部主任,正式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2年春,他随同友人开始第一次古建考察。在河北蓟县,他们破天荒地发现了辽代木构建筑,震惊学界。两年后,梁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筑的专著《清式营造则例》。其中,林徽因撰写了第一章绪论。抗战中,梁思成在极艰难环境下,撰写了《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两部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此时,林徽因尽管抱病在床,仍坚持协助丈夫做了大量文献整理工作。抗战胜利后,梁思成赴美考察,并受邀去耶鲁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历史和艺术,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中国建筑图片展,被授予文学博士名誉学位,还参与了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至此,梁林夫妇达到了学术巅峰,他们对中国古建筑史的共同研究得到世界认可。此外,他们还热衷于中国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共同开创了除先前所述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外,还有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构建了中西合璧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

为了避免对梁、林生平的平铺直叙,拍摄者除在片头采用倒叙外,还巧妙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所谓故事,“是对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进行有趣的叙述或讲述,以吸引倾听者”,“多数纪录片也是叙事的,叙述仅仅意味着纪录片在讲故事”[1]。片中在处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以及梁林二人与费氏夫妇的友情时,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尾,娓娓道来,尤为凸显其中蕴含的传奇色彩,颇能激起观众兴趣。

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

现代中国,战乱频仍,风云变幻。中华儿女历经重重磨难。该片将个人命运的展示放置于整个民族的大背景下,通过声像叙事,着意表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集”。

1937年夏,他们与友人一道,开始了第三次山西古建筑考察。梁思成按照古代文献上提供的线索,经过苦苦找寻,终于在五台山发现了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这一发现打破了此前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国内无唐代木建的断言,可谓意义重大。然而就在他们沉浸于巨大喜悦的同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北平。中华民族从此饱受磨难。梁林夫妇自然也难逃厄运,他们的命运陡转直下。整个抗战期间,梁家一共迁徙三次,跨越大半个中国。对此,纪录片借助多种形式的资料,进行了极为细腻的影像叙述。

第一次,北平至昆明。北平沦陷后,他们举家踏上逃亡之路。经过数月跋涉,梁家迁至昆明。不久,梁思成等又开始考察先前未曾涉足的西南地区古建筑。此时,抗战进入艰苦时期。他们混杂在大批向西南流亡的人群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考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地调查资料。

第二次,昆明至李庄。在昆明,他们总算安顿下来。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9月,希特勒在欧洲发动了闪电战。日军攻占东南亚,云南遭遇危险。第二年,梁家再次踏上迁移之路。他们的目的地是四川上游一个僻静小镇——李庄。战时旅途极为艰辛,常人都难以忍受,何况久病难愈的林徽因。抵达李庄后不久,她的肺病爆发,之后六年几乎就在病床上度过。

第三次,李庄至北平。抗战胜利前夕,梁家生活悄然发生变化。林徽因的病情好转。她开始借助费正清寄来的学术资料,研究战后低租住宅的建设。梁思成则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任副主任,编制了战时文物保护目录。抗战一结束,大批人员便开始迁回北平,其中就有梁家的身影——依然舟车劳顿,但内心喜悦。

解放后,中华民族朝气蓬勃,百废待兴。梁思成被任命为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纪录片着重呈现了他们与北京这座古城的深厚情谊以及自身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最初,梁思成四处延揽人才,规划古都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被拒后,梁思成又开始关注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问题,受到各方认可。然而,斯大林一去世,政治风云突变。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时期建筑的民族化风格进行抨击。风潮迅速波及国内,中国建筑界开始批判梁思成复古主义建筑思想。为此,梁、林双双病倒,不久,林徽因辞世。

片中,梁林二人的命运,就这样随着民族命运的变化,时起时落。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坎坷一生其实就是整个中华民族艰难历程的缩影。

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如果说梁林夫妇个人命运是小历史,那么民族命运就是大历史。二者共同描绘出一幅关乎现代中国的斑驳图景。为了真实展示这一图景,拍摄者尽可能利用相关资料,例如影像、照片、书信和日记等,力图再现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生活细节。同时,大量采访梁林夫妇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学生,通过他们的回忆来勾画特定时代这对学者伉俪的人生轨迹,既具真实性,又留给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摄制组还不辞辛劳,专程赶赴梁林夫妇各个时期的居住地进行实地采访。好几处旧居经修缮后,依稀可辨原来模样。因此,这部纪录片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然而,该片的叙事特色并未局限于此,而是将历史与人文交织,营造出一种令人沉醉的诗意氛围。不同于一般的现代名人,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对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伉俪。梁思成所学虽为建筑,但受父亲梁启超“趣味主义”的影响,自幼便喜爱文艺。在清华学堂念中学时,他能歌善画,是学校合唱团第二男低音和美术社的编辑,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艺术禀赋。留美期间,因学业繁重,生活颇为枯燥。父亲梁启超在家书中,一再嘱咐要花时间学习文艺:“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梁思成自然谨遵父训。

至于林徽因,她本身便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知名诗人。片中不时穿插林徽因与友人情感细腻的诗作:“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那一晚》);“……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泰戈尔赠林徽因诗作)等等。在对梁林二人古建考察和生活细节的回顾中,拍摄者还呈现了大量精美建筑照片,以及他们与亲友深情的往来书信,颇具艺术渲染力。

此片充盈的人文气息,除源于梁林夫妇及其亲友的艺术底蕴外,还与拍摄者的诗性处理方式密不可分。诚然,纪录片应重视运用客观手法,追求文献性,但这“并不一概地反对主观结论和主观感情,而是要求主观结论根据充分,主观感情抒发合理”[2]。《梁思成林徽因》中解说词的撰写、音乐的编排、画面的处理本身便富有诗意,与拍摄对象相得益彰,且充满着对现代中国历史的鲜明爱憎,自然能让观众深受感染。

综上,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时间为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并置,纵向展示了现代中国一对学者伉俪的传奇一生;在表现技巧上,注重历史与人文的杂糅,完美融合了纪录片的文献性与艺术性,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佳作。

[1]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二版[M].孙红云,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5.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8.

责任编辑:罗清恋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Liang Sicheng and Lin Huiyin”

TAN Wenx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Journalism,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22,China)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Liang Sicheng and Lin Huiyin”is one of best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in the recent years.There are mainly three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he documentary,firstly,the symphony of emotion and career, secondly,integr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nation,thirdly,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humanity.

television documentary;Liang Sicheng;Lin Huiyin;narrative technique

I207.35

A

1673-8004(2014)01-0129-03

2013-06-22

谭文鑫(1982-),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