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正名”思想解读“中国梦”

2014-03-28张凤丽

关键词:立信论语孔子

王 飞,张凤丽

(1.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2.重庆来凤中学,重庆 璧山 40270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明确提出“中国梦”。他说道:“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如何解读中国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尝试着从《论语》的“正名”思想对“中国梦”予以解读。

孔子的“正名”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子路》章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也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对名与言,言与行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阐释,至少传递出三层意思:一、名正方能言顺;二、名与实要相符;三、言与行要一致。我们认为,从这一角度来解读“中国梦”,不仅能够更好地探寻“中国梦”的文化依据,而且还能有效发掘中华原生文明,可谓相得益彰。

一、名正言顺:“中国梦”立信世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名分”,就得不到普遍的认同和肯定,也得不到遵从,从而就不能办好事情。名正则言顺,名正则立信,立信则事成。“正名”和“立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事物的发展都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谁?中国何以立信世界?作为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国家,近代以来的中国成了西方游戏规则的“被规定者”。西方说我们是亚洲人,我们就成了亚洲人,我们生活在西方构建的世界里。但作为唯一传续几千年而不间断的文明,中国人需要表达自己,也有资格表达自己。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多的在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机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更是开启了中国作为一个强者开始追梦的大门。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正是这条道路,让中国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把其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是这条道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当资本主义国家为经济危机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当所谓的民主国家街头骚乱连连的时候,当所谓的自由国家窃听丑闻频频上演的时候,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们不得不开始由怀疑到相信,由唱衰到叫好,“北京模式”逐渐焕发出无比的光彩,“中国梦”响彻寰宇,立信世界!当风景这边独好真的来临的时候,人类思想宝库必须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不管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甚或更多的国家梦,都是人类在追求福祉的征途中所秉持的信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尽管选择有所不同,但都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和谐共存。只有这样,人类才多一种选择,才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正切切实实地让中国走向强国富民之路,正在不断的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同时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名实相符:“中国梦”的内在驱动

中国古代名辨家认为“名”是用来反映、指称“实”的,万事万物在最初产生时并不具有各自的名称,纷繁复杂的对象各自具有的性质是与生俱来、原本就存在的,由于客观对象各有各的性质,名才有其反映称谓的对象。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与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正名”思想,其核心是认为事物要“名实相符”,当某个客观对象与它的名称、名号不相符合时,就应当加以纠正,以达到“实”与“名”相符合的状态。孔子很重视名与实的对应关系。比如,觚是一种腹部有四条棱角的酒器,孔子看到一种没有棱角的酒器也叫做觚,便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因为,在孔子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再如《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于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名实相符,才能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社会秩序就会失调紊乱。

“中国梦”是“名”,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足就是“实”。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亿万人民的力量无穷。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释放正能量。各行各业要“在其位,谋其政”,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规范,做到名实相符。大小官员是“名”,为人民服务是“实”,医生是 “名”, 救死扶伤是 “实”; 法官是“名”,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尊严是“实”;违背了实,那就是徒有虚名,名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招来欺世盗名的骂名。作为人民教师,如果没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实”(“名不正”),随之而来的就是师生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言不顺”),这样,就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事不成”),学生对功课不感兴趣,就不能很好的遵守校规校纪(“礼乐不兴”),那么学校的奖惩办法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刑罚不中”),最终造成不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不能很好地成长成才。

三、言出必行:“中国梦”的庄严承诺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也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句话阐明了 “名”、“言”、“行”应该保持的逻辑联系,名正,方能言顺;言之有物,方能力行。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伊始,提出“中国梦”,是对人民期待的一种呼应,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何以提出 “中国梦”?那就是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信心也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去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

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讲话让人记忆犹新:“在这里,我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衷心感谢全党同志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这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沉沉的担子。……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言”。新一届领导人是否真的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人民还在观其“行”。“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八项规定”等一项项措施掷地有声,实在可行,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阵阵新风。中国人民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就要为之“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蕴藏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遍布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实干才能立身,实干才能兴家,实干才能兴邦。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梦想发挥着正能量,积少成多,积水成渊,最终汇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汪洋恣肆。

四、结 语

中国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依据。中国人对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追求,从未间断。从历史上的大同思想、治世思想直至今天的 “中国梦”,一脉相承。中国梦的提出,又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中国梦不仅要让国民树立共同目标,凝聚共识;而且还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立信,为中国正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呼应。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孔子“正名”思想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梦”提供思想借鉴,但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对之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我们立足国情,立足实际,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优秀的现代文化观,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民族国家才能永葆生机。

[1]习近平.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 “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习近平.讲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3]李志强.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0-54.

猜你喜欢

立信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律己·体验·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