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014-03-28彭支平
■彭支平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彭支平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支持和物质基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多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要主次分明,忌喧宾夺主
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但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语文”而不是“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上出语文课的特色,又要把握时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要潜移默化,忌生硬灌输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通过改变认知、触动心灵才能起作用,而认知属意识范畴,其改变仅靠生硬灌输是很难实现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采取僵化的填鸭模式,而是要紧紧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在自省自觉的前提下,把外在的教育资源内化为稳固的心理认知,为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要持之以恒,忌一曝十寒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果一日曝十日寒,则很难保证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客观实际,有所侧重地形成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并结合教学进度,持之以恒地有序推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二、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以情感为抓手,教育学生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主题异彩纷呈,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也可圈可点,诸如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自强不息精神等,而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绝佳素材。如《羚羊木雕》一文,表现了朋友的珍贵、友谊的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移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中国石拱桥》一文,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敬业与乐业》一文,阐述了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所为的道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真反思,培养学生忠于职守、敬业乐业的高尚情操。
2.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质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斑羚飞渡》一文中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羚羊木雕》一文中万芳的仗义,《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的自强不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为学生展示了一系列鲜活的榜样群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可贵的性格内涵,使其融入学生的意识形态系统,内化为学生正向的性格特质。
3.以写作为契机,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态度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产生错误的态度观念,因而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抒写真实想法。教师也可借机洞察学生原生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既是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身进行剖析审视,心灵接受洗礼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同时,教师利用作文评讲这一环节来进行集体性的后续教育,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作针对性的指导,纠正消极、片面的思想观念,倡导积极、全面的思维方式,帮学生构建良性的态度认知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长堰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