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凝状态的影响
2014-03-28王莉王林中倪文昌何火英
王莉,王林中, 倪文昌, 何火英
肾病综合征(以下简称肾病)是儿科较常见肾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以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为特点。肾病患儿易致各种血栓形成,尤其是肾静脉血栓,严重影响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肝素来纠正这种高凝状态,但肝素剂量差别较大。为此,对肾病综合征患儿采用不同剂量的肝素进行治疗,探讨不同剂量的肝素对肾病患儿高凝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1/2013-08鄂州市中心医院、鄂州市二医院、鄂州市妇幼保健院3家医院共收治肾病综合征患儿90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住院患儿,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5~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剂量组、小计量组和中剂量组各30例。微剂量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0±0.5)岁。小剂量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3.1±0.8)岁。中剂量组中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9±0.2)岁。3组患儿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第7版中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2)年龄1.5~4岁;(3)系首次发病;(4)化验指标均提示高凝状态;(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伴有出血性疾病患儿,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2)因其他疾病有较长期服用激素者,如支气管哮喘、小儿类风湿;(3)有其他引起高凝状态者。
1.5 治疗方法 确诊肾病后次日,3组患儿均给予控制饮食,口服强的松2 mg/(kg·d),总量不超过60 mg;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水肿严重者间断使用小剂量速尿。同时静脉滴注肝素(万帮医药公司,批号:11121),微剂量组肝素量为50 U/(kg·d),小剂量组为100 U/(kg·d),中剂量组为200 U/(kg·d)。每日1次,7~10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含量。
2 结果
肾病患儿应用肝素前后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肾病患儿应用肝素前后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s)
表1结果说明,应用肝素前肾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应用肝素后,高凝状态均能得到纠正,但与中剂量组比较,微剂量组和小剂量组能在较安全的用量下,达到治疗效果。
3 讨论
肾病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据国外文献报道,肾病儿童并发血栓形成,发病率约为1.8%~5%,最常见部位为肾静脉和周围动脉。高凝状态的形成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与肾病患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所引起的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抗凝物质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有关[2]。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肾病患儿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加,凝血因子Ⅰ、Ⅱ、V、Ⅶ、Ⅹ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因子Ⅰ可高达600 g/L以上。而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含量降低,蛋白C活性不足。另一方面,纤溶酶原浓度下降,纤溶酶活力不足,血小板数目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此外,肾病患儿应用大剂量激素、利尿剂和明显水肿均能促进和加重高凝状态的形成[3]。
肾病患儿合并有高凝状态时,容易病情加重,是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临床上仍以肝素为主要治疗手段。肝素为带阴电荷的酸性黏多糖,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作用:抗Ⅱa、Ⅹa、Ⅸa、Ⅺa、Ⅻa活性;抑制血小板和胶原黏附;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保护肾小球基底膜阴电荷屏障。
肝素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而起作用,其与抗凝血酶Ⅲ形成复合物,使抗凝血酶Ⅲ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了抗凝血酶Ⅲ对Ⅹa和Ⅱa的灭活作用,而且,抑制凝血程序的因子Ⅹa阶段比抑制凝血酶(Ⅱa)阶段所需剂量小得多[4]。肝素尚能激活蛋白脂酶,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增加胆固醇从胆汁排泄,从而改善高脂血症,降低血液黏滞度。
本研究表明,对于肾病患儿应用微剂量和小剂量肝素既能达到有效抗凝效果,而且不需每日监测凝血功能,安全性较好。中剂量肝素虽然较前两者能较快的达到抗凝效果,但需每日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增加患儿抽血痛苦,家长也难以接受,要做很多解释工作。在本研究中,微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无一例发生异常出血情况,这一结果与国内报道基本相符[5,6]。而中剂量组患儿中,有两例应用肝素第5天时血小板明显减少,出现皮下出血,PT、APTT、FIB均明显改变。另有9例患儿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凝血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剂量和小剂量肝素是纠正肾病患儿高凝状态的有效手段,无须监测凝血功能,可连续用药10 d左右,纠正高凝状态后即可停药,未见病情反复,简单安全,可在临床上放心使用。
[1] 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326.
[2] 张毓文.持续性高凝状态对小儿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9):517-520.
[3] 方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973-2983.
[4] 黄寿吾,张天明,王友同,等.关于肝素临床应用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7,67(6):304-312.
[5] 顾近仁.肾病综合征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35(1):45.
[6] 贺卫霞,孟月丽.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27例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3):220-221.
(收稿日期: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