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患者抗凝血酶Ⅲ变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01-07孙建伟
孙建伟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内大量蛋白丢失的一种免疫炎性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等。抗凝血酶Ⅲ属于一种分子质量比较小的蛋白物质,当血管内凝血作用增强或尿蛋白排泄增加后凝血酶Ⅲ会被加速消耗,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纤溶及凝血异常。当前临床关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笔者旨在监测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Ⅲ水平变化情况,以了解凝血酶Ⅲ对评估肾病综合征病情程度及临床疗效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肾病综合征组,纳入标准:①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相符,即具有高脂血症、水肿、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浓度在25 g/L以下)、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50 mg/kg);②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①血清白蛋白>25 g/L;②严重感染;③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者。同时收集同期收治的6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体检人群入选标准:①无肝肾功能异常;②无服药史;③无基础疾病;④1个月内无感染史。肾病综合征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6~50岁,平均年龄(39.92±3.31)岁。健康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肾病综合征组及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使用枸缘酸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5 mL,进行离心后,取血浆备用。使用发色底物法对健康对照组及治疗前后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由仪器自动算出结果。
2 结果
治疗前,肾病综合征组的抗凝血酶Ⅲ活性为(46.04±3.3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4.46±8.85)%,P<0.05。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组的抗凝血酶Ⅲ活性为(90.62±7.73)%,经配对t检验,治疗后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
3 讨 论
抗凝血酶Ⅲ是一种分子指标为60ku的α2球蛋白,其主要由肝脏合成,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其可完成机体的70%~80%凝血酶灭活功能。人血浆抗凝血酶Ⅲ为游离α单体,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浓度为3~5 μmol/L。抗凝血酶Ⅲ在正常健康人群尿液中仅可检测到微量,使用华法令、激素等药物治疗者及更年期女性中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偏高[1]。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的降低的几种常见因素有丢失增多比如NS疾病,消耗增加例如脓毒症、创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合成减少例如肝脏疾病等。抗凝血酶Ⅲ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对凝血因子Ⅱa、凝血因子Ⅹa、凝血因子Ⅻa产生灭活作用,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共同凝血途径产生抑制作用。生理作用下,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比较缓慢,与肝素戊聚糖结合后其构象会产生改变,且抗凝作用约放大至1000倍以上。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的结合方式多为1∶1,结合后的复合体主要对凝血酶产生抑制作用,当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消耗增多或生成减少时均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抗凝血酶Ⅲ的检测能有效评估受检者有无高凝状态,临床中若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建议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2]。本研究结果显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表现有关,凝血因子水平的升高与患者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机体中的凝血因子被抗凝血酶Ⅲ灭活,从而导致抗凝血酶Ⅲ消耗增加,加之大量蛋白尿又会导致抗凝血酶Ⅲ由尿液中大量丢失,导致血液中抗凝血酶Ⅲ含量减少,上述结果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凝血酶消耗及凝血系统激活。治疗后,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减少机体的凝血状态,说明抗凝血酶Ⅲ可较好的反映治疗的疗效。此外,抗凝血酶Ⅲ水平的降低也可认为是由于肾病综合征病情恶化所致[3]。笔者认为,在肾病综合征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以定期评估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抗凝血酶Ⅲ活性可作为评估肾病综合征病情程度及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