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对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2014-03-28张丽华
张丽华
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全身800多枚淋巴结中有300多枚位于颈部[1]。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儿童常见病之一,而临床有效的治疗取决于准确的诊断。目前,淋巴结肿大检查诊断方法有手法触诊、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穿刺活检等。高频彩超对儿童淋巴结检查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无痛苦、操作灵活、诊断准确性高等优点而作为首选。本研究通过探讨8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的彩超检查结果,分析高频彩超对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2-06/2014-06在沈阳市大众医院超声室检查的8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进行超声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观察与病理证实。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5~13岁,平均8.5岁。临床表现以颈部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触痛,或伴发热、咽痛及周身不适等症状为主。
1.2 诊断标准 (1)正常颈部淋巴结声像图表现:纵断面呈卵圆形,横断面为圆形,形态规则,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外周皮质呈低回声,淋巴结中央呈高回声为髓质及淋巴门结构;(2)淋巴结肿大标准:淋巴结的测量包括最大长径和与之垂直的短径,长轴直径>1.0 cm,短轴直径>0.5 cm,长径与短径之比≥2.0为肿大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本研究中的样本均符合超声诊断标准;(2)年龄5~13岁;(3)患儿法律监护人同意纳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转移性淋巴结癌;(2)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
1.5 超声设备与方法 设备为SIEMENSG50、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0~10 MHz,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给予患儿仰卧位并充分暴露颈部,主要是颌下、颏下、耳后、锁骨上窝及颈部大血管旁,将仪器调至预设的浅表器官条件,适当调节频率、增益、聚焦等清晰显示淋巴结结构。适当调节彩色多普勒频率、血流速度标尺、取样框、灵敏度、壁滤波,以利于观察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沿淋巴结长轴和短轴分别进行纵断面和横切面扫查,观察淋巴结的排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淋巴结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分布特征、动脉阻力指数(RI)等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86例淋巴结肿大患儿中,52例非特异淋巴结炎(继发于急慢性扁桃体炎28例,继发于急慢性牙根炎10例,由急性淋巴结炎转为慢性8例,化学物质污染6例)经临床治疗后复查随访治愈,12例淋巴结结核(其中8例有肺结核病史)、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例淋巴结原发性肿瘤均经临床治疗及病理结果证实。其中,49例以髓质扩大为主,37例为皮髓质均匀性扩大。L/T>2.0占92%(79/86),慢性淋巴结炎者淋巴结相对较小。来自农村26例,流动人口16例,城市44例。肿大淋巴结大小范围1.1~5.2 cm,引起淋巴结肿大常见病因为细菌、病毒感染,蚊叮虫咬,化学物质污染等,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结核发病率高,引起淋巴结肿大。
2.2 86例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86例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
表1结果显示,86例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检查总符合率96.5%。
2.3 不同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声像图及血流特征 (1)淋巴结炎:淋巴结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径与短径之比>2.0。包膜清楚,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淋巴结之间无融合。皮、髓质增厚,皮质呈低回声,髓质呈高回声。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明显增多,沿淋巴结门部呈放射状分布,多普勒检测,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加快,阻力指数(RI)范围为0.41~0.56,频谱为高速低阻型。(2)淋巴结结核:多个淋巴结肿大,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径与短径之比<2.0,呈蜂窝状、团块状,多群集成堆或融合成串珠状,边界欠规整,包膜消失不清楚,皮髓质分界不清,内部呈低回声而欠均匀,髓质偏心、变形或显示不清或可见散在强点状回声灶或脓肿形成表现为不规则液性区。彩色多普勒急性期血流信号增多,分布杂乱,干酪样坏死血流信号不明显。(3)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局部淋巴结增大,呈多发性,形态呈椭圆形,长径与短径之比>2.0,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皮质增厚较明显,呈均匀低回声,髓质形态多无改变,回声增高,两者分界清楚。彩色多普勒周边及皮髓质交界区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呈树杈状分布于门部、髓质或整个淋巴结,血流速度加快,阻力指数正常或偏低,RI范围0.41~0.54。(4)原发性淋巴肿瘤: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形态呈椭圆形或类似于肾形,长径与短径之比<2.0,边界较整齐或相互融合,皮质明显增厚,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髓质受压或显示不清或消失,整个淋巴结呈低回声,甚至为无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极丰富,血管分布杂乱,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动力指数正常或偏高,RI范围0.69~0.77[3]。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肿大位置表浅,且种类较多,在儿童患者中以良性居多。本研究86例患儿中,炎性淋巴结肿大占总病例的60.5%(52/86),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1%(51/52)。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头、面部感染很容易引起相应引流区域即颈部淋巴结的炎性增生、肿大。上呼吸道感染和牙源性感染是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原因,对症抗炎治疗后均不同程度缩小、疼痛减轻至消失。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占总病例数14.0%(12/86),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7%(11/12)。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多继发于扁桃体、呼吸道的结核,多发生在偏远地区、卫生条件差及儿童易感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晚期淋巴结融合成团,并与皮肤黏连,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增生性淋巴结肿大占总病例数为22.1%(19/86),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7%(18/19)。淋巴结皮质均匀性增厚和树杈状血液供应分布是增生性淋巴结肿大的特征性表现。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在总病例中占3.4%(3/86),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3/3)。淋巴结分布广泛,质硬、固定、融合或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在儿童患者中多为原发,儿童颈部转移性淋巴瘤少见。
临床经验表明,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分布与原发病灶紧密相关。正常颈部淋巴结大小约0.2~0.5 cm,呈梭形或椭圆形,长径与短径之比≥2.0;皮质血液供应由1~3条小动脉经淋巴门进入,分布于皮质及髓质[4];皮质呈低回声,髓质回声稍强;彩色多普勒一般无血流现象。临床难以触及且一旦触及视为异常[5]。在此情况下,正确鉴别异常淋巴结的性质是相关疾病确诊及有效治疗的关键。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出定性的诊断[6]。且具有无放射性、操作灵活、简便快捷等优点,易于被儿童接受而方便检查操作。尤其是高频彩色多普勒彩超的分辨率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时,其采取纵、横多个切面对颈部病变部位(甲状腺周围、锁骨上窝、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颌下等区域)进行仔细扫查,并根据淋巴结的纵横径比、内部回声特点、血流阻力指数、彩色血流特征等指标,并结合病史、体征判断肿大淋巴结是否为恶性。高频彩超能够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率,对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1] 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26.
[2] 孙彬,陶静,初洪刚,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0):679-681.
[3] 姜玉新,张运.超声医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7.
[4] 韩鄂辉,胡小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的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2010,29(3):326-328.
[5] 侯新燕,张武.浅表淋巴结病变彩色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增刊):38-42.
[6]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0-100.
(收稿日期:2014-09-24)